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 2020年的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面对突如 其来的疫情,全社会齐心协力、相互帮助,其中有不怕艰险的防控工作者,也有不怕牺牲的医生护士,更多的是确保社会正常运转的普通劳动者,这次疫情也让许多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疫情中传递的正能量让无数人为之动容。而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份凝聚全社会的正能量,通过音乐的形式,继续传递和发扬。

  • 标签: 初中音乐 抗击疫情 正能量
  • 简介:摘要腹壁下动脉穿瓣(DIEP)具有血管恒定、管径粗、可切取的组织量大、供区隐蔽、损伤小和可直接闭合等优点,已成为乳房重建或整形的首选瓣,广泛应用于乳房再造。经改良与发展,也较多应用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创面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是几个最常用的穿瓣之一。然而,有关DIEP的应用方面有些观点不一,亟待一份专家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和《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辑部组织专家讨论DIEP的应用解剖、适应证、应用设计类型、手术方法、优点和缺点、术后主要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术后护理与康复,形成DIEP专家共识。

  • 标签: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总结穿瓣发生坏死的原因,并探讨改进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7例发生穿瓣坏死的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分析坏死原因,提出护理措施并改进。结果: 从2015年1月至2017午9月我科行穿瓣手术122例,其中7例出现瓣坏死的情况,与护理相关的原因主要是瓣蒂部受压、术后2小时血容量补充不足、患者情绪紧张、疼痛、术后观察护理重点未把握,护理记录不规范,护理操作方法错误。结论:护士熟练掌握穿瓣的移植特点、术后瓣发生坏死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对策,对穿瓣的成活起到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穿支皮瓣 坏死 原因分析 护理改进
  • 简介:摘要2019年4月11日,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1例36岁女性患者。接受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5年,患者入院后计划行右侧胸壁瘢痕整复+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瓣移植+右侧乳房再造+左侧乳房上提术。右侧胸壁瘢痕切除后创面面积为18 cm×10 cm,术中误伤DIEP血管蒂,转而设计左侧大腿内侧股深动脉穿支(PAP)瓣,瓣面积为20 cm×11 cm、厚4.5 cm、穿支血管蒂长度为7.6 cm,瓣质量为360 g。转移瓣修复右侧乳房缺损并填塞深部腔隙,PAP血管蒂与右侧胸廓内血管近端吻合。术中见瓣血运良好,同期完成左侧乳房上提术,大腿及腹部瓣供区直接拉拢闭合。术后瓣存活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7个月,大腿供区外观功能好,未见明显并发症,重建乳房较对侧小。本病例提示PAP瓣在自体组织乳房再造中可作为DIEP瓣切取失败的有效替代。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皮瓣 乳房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瓣修复背阔肌肌瓣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2年7月至2019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瘢痕综合治疗中心采用背阔肌肌瓣修复创面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4~81岁,平均43.6岁。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查背阔肌前缘和后缘附近的穿支血管并进行标记。术中根据拟修复缺损的大小、形状,切取背阔肌肌瓣,修复缺损;依据术前穿支血管探查结果,掀起1块或多块穿支蒂螺旋桨瓣,转移修复背阔肌肌瓣供区缺损。观察术后效果。结果24例背阔肌肌瓣术后均成活,包括带蒂肌瓣22块,游离肌瓣2块,面积16 cm × 11 cm~33 cm × 17 cm,宽度9~20 cm。24例均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瓣修复背阔肌肌瓣供瓣区,其中12例应用1块螺旋桨瓣,11例应用2块,1例应用3块,共37块穿瓣,包括36块肋间后动脉穿瓣,1块自由设计穿瓣。螺旋桨瓣的面积13 cm × 5 cm~23 cm× 14 cm,血管蒂长度3~6 cm,瓣旋转角度90°~180°,所有螺旋桨瓣的供瓣区都直接关闭。术后1块肋间后动脉穿瓣完全坏死,清创后另行植皮修复;1块肋间后动脉穿瓣远端2 cm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愈合;其他35块瓣全部成活,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24例均获1~38个月随访,平均7个月,随访期间4例肿瘤患者出现肿瘤复发,需再次实施肿瘤切除术;所有患者对术后术区功能和美学效果均满意。结论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瓣修复背阔肌肌瓣供区缺损,在确保切取一个宽大的肌瓣用于缺损修复的同时,还可以确保背部肌瓣供区能直接关闭。

  • 标签: 背阔肌肌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螺旋桨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胫前动脉穿支的腓动脉穿瓣修复前中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以携带胫前动脉穿支的腓动脉穿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4~73岁,平均62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4 cm~18 cm×5 cm。手术使用胫前动脉穿支联合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瓣逆行转移修复,供区以全厚片植皮。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瓣外观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42例瓣均顺利成活,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末次随访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足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胫前动脉穿支联合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双血供岛状瓣血供可靠,修复范围大,可修复距离远,修复前中足背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皮瓣 岛状皮瓣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小腿穿瓣在中国的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及其进展,就小腿穿支血管的数量、分布特点、如何定位穿支及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小腿穿瓣的应用进行了总结,讨论了以腓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腓肠内侧动脉、腓肠外侧动脉、腓肠外侧浅动脉、腓浅动脉、隐动脉为蒂的穿瓣及腓肠肌内、外侧头双蒂腓肠肌瓣修复跟腱复合缺损的改进,并就有代表性的手术和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 标签: 穿支皮瓣 小腿 临床应用 中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腓动脉肌穿支为蒂的小腿外侧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外科采用以腓动脉肌穿支为蒂的小腿外侧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4~65岁,平均28岁。其中车祸伤11例、重物砸伤3例、皮肤溃疡4例、贴骨瘢痕2例。患肢创面均合并骨或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切取瓣5.0 cm×4.0 cm至7.0 cm×5.0 cm。供瓣区拉拢缝合5例,用腹股沟全厚打包植皮15例。结果术后20例瓣全部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5~18个月随访,瓣外形良好,无臃肿感,质地耐磨,瓣两点辨别觉在3~5 mm,患肢踝关节功能活动良好,获得满意效果。结论本术式切取方便,疗效可靠,手术创伤较小,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瓣。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皮瓣 小腿外侧皮瓣 足踝部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临床上皮神经营养血管瓣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各种创面的修复,尤其是比较复杂创面的修复,该瓣的设计是以带蒂瓣为主,而通过吻合穿支血管的游离神经营养血管瓣目前临床上尚不多见。吻合穿支血管的游离神经营养血管瓣是将神经营养血管瓣与穿瓣相结合设计成长轴型瓣,该瓣不但能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而且实现了跨区移植来重建创面的感觉功能,也避免了带蒂瓣的蒂扭转和非生理供血等问题。同时通过吻合穿支的神经营养血管瓣进行游离移植至如足底、手部、臀部等部位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区,对缺损区域的感觉功能重建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通过吻合穿支血管的神经营养血管瓣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上感觉负重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是临床研究及应用的新趋势。

  • 标签: 穿支血管 移植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临床研究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胸背动脉穿支的显微解剖特点,探讨应用胸背动脉穿瓣(TAP)修复手部软组织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4年11月,对10侧成人尸体胸背标本,用红色乳胶灌注腋动脉,解剖、观察、测量并统计胸背动脉穿支数量、血管直径等;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对52例伴有骨质、伸肌腱外露的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TAP修复,术后进行门诊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胸背动脉穿支为2~4条,以3条最多,穿支外径0.22~0.68 mm,穿支入点距腋后襞的距离5.2~11.8 cm。52例瓣手术顺利,供区均直接关闭缝合;48例瓣成活,2例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通过换药、游离植皮后伤口愈合。随访5~24个月,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不过分臃肿,外观评价良好。结论TAP切取瓣厚度薄,供区隐蔽,直接缝合后遗留瘢痕不明显,对供区的功能及美观影响小,是一种理想的瓣。

  • 标签: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躯干部穿瓣在胸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与选择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收治的14例胸部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17~74岁。缺损原因:瘢痕挛缩畸形切除后创面5例,良性病变6例,恶性肿瘤3例。病灶切除后缺损面积6.0 cm×8.0 cm~20.0 cm×21.0 cm,应用躯干部穿瓣进行修复。术前通过多普勒超声或者CTA明确穿支血管走行,根据血管走行和穿肌点设计瓣范围及手术入路,于深筋膜层切取瓣移植到受区。术后观察瓣成活情况并至少随访6个月。结果本组14例患者共17块瓣,其中胸背动脉穿瓣联合背阔肌肌瓣5块,胸廓内动脉穿瓣8块,腹壁上动脉穿瓣4块。术前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对其中8例患者分别行背部胸背动脉、上胸壁胸廓内动脉穿支以及上腹壁的腹壁上动脉穿支的CTA检查,以明确标记穿穿肌点。瓣面积为7.0 cm×8.0 cm~22.0 cm×22.0 cm,蒂部长度为2.0~6.0 cm。术后所有瓣完全成活,未发生血肿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26个月,患者对瓣外观和局部功能满意,1例胸部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发生复发,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躯干部穿支动脉血管密集,穿瓣获取方便,可修复胸部面积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供区一期缝合,满足"受区修复重建好,供区破坏损失小"的组织移植原则。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血管造影术 创伤和损伤 胸壁
  • 简介:摘要2014年1月—2018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5~5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5 cm~11 cm×8 cm。5例患者创面采用旋肩胛动脉穿瓣(瓣面积8 cm×7 cm~12 cm×6 cm)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采用侧胸部穿瓣(瓣面积8 cm×7 cm~13 cm×9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1例患者供瓣区大部分直接缝合,小部分移植同侧大腿中厚覆盖。4例患者创面采用臂内侧动脉穿瓣(瓣面积6 cm×5 cm~12 cm×10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2例患者取左侧胸壁中厚覆盖。11例患者术后瓣成活,1例患者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处理,瓣远端出现3 cm×2 cm坏死,经二次扩创植皮后,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瓣质地良好,供瓣区瘢痕增生轻,肘关节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旋肩胛动脉穿瓣、侧胸部穿瓣、臂内侧动脉穿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瓣成活率高、手术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伤口愈合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足底内侧瓣串联股前外侧穿瓣(ALTP)移植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共7例,男5例,女2例,创面软组织缺损大小10.0 cm×15.0 cm~15.0 cm×22.0 cm,均采用足底内侧瓣串联ALTP移植修复,其余创面植皮覆盖。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瓣成活、外观等,并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创面均I期愈合,未出现感染、血管危象、坏死。术后7例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8(平均12)个月,游离瓣及游离植皮均成活,外观良好并无明显臃肿,瓣局部未见血肿水泡、磨损、溃疡,质地柔软,弹性较好。术后1年复查,均能不扶拐行走2 km以上,未出现足跟部疼痛不适(跟骨骨折患者除外),未见足底瓣血肿、磨损、溃疡。结论足底内侧瓣串联ALTP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是一种重建足跟部功能的有效方法,修复后的足跟具备良好的耐磨性且外形美观。

  • 标签: 足底内侧皮瓣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串联皮瓣 足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内侧瓣修复口腔癌缺损、供区采用股前区接力瓣修复的优势和经验。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13例口腔肿瘤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28~74岁,平均49.5岁;其中舌癌8例、口颊癌5例。全部采用游离股前内侧瓣移植修复口腔缺损。结果13例患者游离股前内侧穿瓣都顺利切取成功,瓣面积7.0 cm×4.0 cm~14.0 cm×7.5 cm,瓣供区采用股前外侧接力穿瓣(10例)或股前内侧接力穿瓣(3例)转移修复,接力股前外侧穿瓣面积为8.5 cm×5.0 cm~18.0 cm×7.0 cm,接力股前内侧穿瓣面积为7.5 cm×4.0 cm~15.0 cm×7.0 cm。术后所有瓣全部顺利成活,愈合良好,未发生血管危象和伤口裂开感染等情况。术后随访12~28个月,瓣全部成活良好,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颜色及外观轮廓自然,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当游离股前外侧瓣切取困难时,用游离股前内侧瓣修复口腔肿瘤缺损,瓣供区直接闭合张力较大时以股前区接力瓣修复,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手术效果。

  • 标签: 口腔肿瘤 接力皮瓣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游离皮瓣移植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穿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股前外侧穿瓣(ALTP)、腹壁下动脉穿瓣(DIEP)、骨间后动脉穿瓣(PIAP)、胸背动脉穿瓣(TDAP)、腓肠内侧动脉穿瓣(MSAP)、桡侧副动脉穿瓣(RCAP)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创面5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1.5 cm~ 10.0 cm×24.0 cm,瓣切取面积2.0 cm×2.0 cm~ 11.0 cm×25.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关闭。术后观察瓣成活与创面愈合情况,定期随访瓣外观、质地、肢体功能恢复及瓣供区外形及功能。结果1例DIEP移植术后第3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重新吻合静脉后成活,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其余55例瓣均顺利成活,瓣受区与供区创口均一期愈合。术后6~ 18个月随访,瓣颜色正常,质地柔软,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瓣供区仅残留线形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穿瓣修复四肢创面疗效可靠,可以推广应用。

  • 标签: 穿支皮瓣 移植 四肢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支蒂瓣在躯干部中、大型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整形修复科收治躯干部中型以上瘢痕疙瘩患者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20~53岁,胸前3例,脐部3例,下腹4例。瘢痕疙瘩大小2.0 cm×3.0 cm~5.0 cm×9.0 cm,病灶均伴有感染。手术彻底切除瘢痕及感染组织,松解挛缩,分别于创面周围设计以肋间穿支(3例)、脐旁穿支(3例)或腹股沟穿支为蒂的局部穿支(4例)蒂瓣,以推进或旋转方式覆盖创面。术后早期放疗,每日1次,每次5~10 Gy,连续3 d,总剂量约15~20 Gy。并辅以外用硅胶制剂、局部药物注射及弹力衣压迫等治疗。术后随访时应用温哥华量表评估瘢痕,同时分析评价局部形态、毛发分布、瘙痒、疼痛感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瓣血运良好,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24个月,局部形态及毛发分布正常,瘙痒、疼痛感均明显缓解,9例患者温哥华量表评分1~6分,1例患者未遵医嘱按期随诊及辅助治疗,发生明显切口增生性瘢痕,温哥华量表评分9分。8例患者对治疗效果评价为非常满意,2例为满意。结论局部穿支蒂瓣可以有效地修复躯干部中、大型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创面,联合早期放射治疗、外用硅胶制剂、弹力压迫等综合治疗可以达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皮瓣,带蒂 瘢痕疙瘩 综合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瓣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例手背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4~56岁[(38±9)岁]。创面位于掌背侧9例,面积3 cm×4 cm~4.5 cm×13 cm。创面位于指背侧3例,累及单个手指1例,累及2个手指2例。于小腿内后侧设计腓肠内侧动脉穿瓣,其中瓣采用单穿支5例,2个穿支5例,3个穿支2例。瓣切取后修复手背创面,其中采用分叶瓣2例,瓣供区直接缝合。观察瓣是否成活、外观、质地、Weber两点辨别觉试验。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掌指和指间关节伸屈功能。观察小腿供区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20个月[(10±1)个月]。瓣全部成活,瓣外形、质地良好,瓣形成保护性感觉,两点辨别距离5.0~6.5 cm。掌指及指间关节伸屈功能评分:掌指关节4.1~5.0分,近指关节3.1~4.0分,远指关节2.1~3分。瓣供区仅残留线装瘢痕,对小腿功能无影响。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恒定,对供区损伤小,术后瓣成活率高、手功能恢复满意,是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 标签: 手损伤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穿瓣游离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观察及处置,探讨如何完善该类病人的术后护理规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21例行穿瓣游离移植病例病人的术后护理及发生血管危象病例的处置方法,分析发生危象的原因及处置措施。 结果:术后仍有21例出现血管危象, 经相关处理后 瓣全部成活;经 随访1-2年后显示,患者瓣外观及功能均良好。 结论:穿瓣游离移植术后加强护理干预可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术后严密观察、早期发现、及时处置对降低穿瓣游离移植术后坏死至关重要。

  • 标签: 穿支皮瓣 血管危象 皮瓣成活
  • 简介:摘要1991年,Hyakusoku首次报道螺旋桨瓣技术,历经30年发展,穿支螺旋桨瓣技术已经成为修复重建外科最基本的缺损修复方法之一。文章简要回顾了穿支螺旋桨瓣的发展历史,并对穿支螺旋桨瓣的概念、命名方法和分类的现状进行了回顾。通过临床病例,详细介绍了穿支螺旋桨瓣手术过程和技术细节。按照头颈部、躯干、四肢等不同解剖学部位,对穿支螺旋桨瓣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穿支螺旋桨瓣的优缺点、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对临床工作中,应用穿支螺旋桨瓣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穿支螺旋桨瓣的应用日渐广泛,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穿支血管的准确定位、穿支体区的准确界定、瓣旋转角度、血管通畅性和血管蒂长度之间的关系等。作者认为虽然存在以上问题,但穿支螺旋桨瓣技术必将像组织扩张技术、游离瓣转移技术一样,最终成为修复重建领域一项常规的、重要的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历史 手术 螺旋桨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