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调查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数目的临床情况 。方法:选择 2017 年 1 月 -2018 年 6 月唐山市协和医院牙体牙髓科 门诊治疗的下颌第一磨牙患者 161例,含患牙 167颗。采用探针及 k锉探查发育沟 ,结合数码 x线片,分近中、远中统计下颌第一磨牙的根管数目。结果: M1,M2,M3发现 率分别为 0.60%, 92.22%, 7.19%; D1, D2, D3发现率 分别为 43.11%, 55.69%, 1.20%。结论:下颌第一磨牙近中、远中额外 根管的存 在增加了根管遗漏的机率,因此,提高下颌第一磨牙额外根管存在及查找意识非常重要。

  • 标签: [ ]下颌第一磨牙 近中根管 远中根管 发现率
  • 简介:摘要“全面二孩”政策带来了高龄助孕妇女增多,许多医学问题及伦理冲突凸现,妇幼健康和优生优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遵循有利于患者及保护后代等伦理原则下帮助高龄妇女实现再生育愿望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次移植多枚胚胎是导致多胎妊娠的独立因素。然而目前国内尚无实施单胚胎移植的严格规定。鉴于多胎妊娠导致的一系列母婴危害,本文针对高龄女性移植胚胎数目的伦理思考进行阐述。

  • 标签: 移植胚胎数目 高龄 母婴安全 伦理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清除暴露法对于天疱疮皮损中护理的相关临床效果。方法:将患有上述疾病的患者经过随机组合后分为两组进行药物的研究,即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继续采用清除暴露法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治疗周期后对两组患者皮肤状况、并发症出现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皮肤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同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 0.05。 结论:清除暴露法对于天疱疮皮损的护理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

  • 标签: 清除暴露法 天疱疮皮损 护理
  • 作者: 陈龙 张美林 秦纹 仇雅靖 钟近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机能中心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1,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本硕2013-2班,乌鲁木齐 830011,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医学院,杭州 3100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对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 ~ 3月龄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为180 ~ 220 g,采用饮水染氟法建立大鼠氟中毒模型,按照体质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氟化钠含量0 mg/L)、低剂量组(氟化钠含量100 mg/L)、高剂量组(氟化钠含量200 mg/L),每组10只。大鼠持续染氟12周,每隔2周测量体质量。染氟12周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骨钙素(BGP)、内皮素-1(ET-1)、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白细胞介素-6(IL-6)、脂联素(APN)的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腹主动脉血管内皮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大鼠染氟第4周,对照组体质量[(306.90 ± 19.13)g]高于低、高剂量组[(280.31 ± 18.44)、(269.03 ± 17.47)g,P均< 0.05],但低剂量与高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染氟第6、8、10、12周,对照组体质量[(377.40 ± 23.72)、(422.89 ± 32.23)、(450.00 ± 29.26)、(473.20 ± 28.43)g]高于低、高剂量组[(329.50 ± 21.78)、(368.90 ± 23.79)、(395.17 ± 28.22)、(409.27 ± 29.95)g;(306.75 ± 27.09)、(343.00 ± 18.41)、(362.99 ± 21.77)、(371.76 ± 21.65)g,P均< 0.05],且高剂量组体质量低于低剂量组(P均< 0.05)。大鼠饮水染氟12周后,对照组血清BGP、ET-1、ICAM-1、IL-6水平均低于低、高剂量组,血清APN高于低、高剂量组(P均< 0.05);高剂量组血清BGP、ET-1、ICAM-1、IL-6水平高于低剂量组,APN低于低剂量组(P < 0.05);同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细胞外部突体不规范,内皮与基膜连接不紧密,空泡明显;高剂量组内皮细胞连接变短或脱离,胞内异染色质含量明显增多,内皮细胞脱落到血管腔,内皮细胞凋亡。结论高氟可引起大鼠血管内皮损伤。

  • 标签: 大鼠 血管内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管内皮是血管的屏障层,可以通过产生和释放多种物质来达到调节血管功能,影响血流的状态。同时,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直接与血液接触,因此极易受到血液成分的影响,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引起一系列血管病变,最终造成靶器官损伤。本文通过介绍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以及中医药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对心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细胞 损伤因素 中医药 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纳米碳混悬液作图法与无染料法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清扫中淋巴结检出数目及腋窝微小淋巴结检出数目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四川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经新辅助治疗后拟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的乳腺癌患者66例,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纳米碳作图法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分别使用术前24 h皮下注射纳米碳后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与不使用染料直接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两种方法,统计两组患者腋窝淋巴结检出数目及腋窝微小淋巴结检出数目情况。结果纳米碳作图法组腋窝淋巴结检出数目及微小淋巴结检出数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腋窝淋巴结数目:(19.3±6.2)枚与(14.9±6.7)枚,P=0.007;腋窝微小淋巴结数目:2.0(0.5,3.0)枚与0(0,1.0)枚,Z=-4.328,P<0.001]。结论纳米碳混悬液作图法可以增加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清扫中淋巴结检出数目,同时对一些不易发现的腋窝微小淋巴结的检出也具有优势。

  • 标签: 乳腺癌 纳米碳混悬液 腋窝淋巴结清扫 微小淋巴结 新辅助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红斑狼疮(NLE)的皮损后遗表现,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6—2020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收集并长期随访的13例NLE,分析患儿及母亲临床特征、患儿皮损后遗表现。结果13例皮损发病时间为出生后0 ~ 120 d,平均15 d,随访时间15 ~ 43个月,皮损形态主要为环状红斑、斑丘疹、鳞屑,皮损消退时间2 ~ 18个月(平均7.4个月)。6例皮损消退后出现色素异常表现,3例同时出现色素减退和色素沉着,2例仅有色素减退,1例仅有色素沉着,1例色素减退患儿在随访18个月后色素减退复色,未见毛细血管扩张以及萎缩或瘢痕。8例患儿母亲孕前无异常,4例患儿母亲抗ANA、抗SSA/Ro、抗SSB/La抗体均阳性。结论NLE的皮肤受累可出现后遗皮肤表现,常见为色素异常,多数长期未消退,应注意患儿母亲可能存在的潜在性免疫系统异常。

  • 标签: 结缔组织疾病 色素沉着异常 新生儿红斑狼疮 皮损后遗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天疱疮患者皮损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优化天疱疮的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住院的天疱疮患者皮损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入选患者176例,156例(88.64%)皮损分泌物培养出细菌和/或真菌,包括25种细菌和10种真菌,其中104例(66.67%)培养出1种病原体,52例(33.33%)培养出2种及以上病原体。134例(76.14%)检出革兰氏阳性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0例、溶血葡萄球菌21例、表皮葡萄球菌16例;66例(37.50%)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24例(13.64%)检出真菌。95例复发患者中89例(93.68%)分泌物培养阳性,81例初发患者中67例(82.72%)分泌物培养阳性,两组阳性率比较,χ2 = 5.22,P < 0.05。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患者药敏试验结果显示,97.26%对万古霉素敏感,97.18%对利奈唑胺敏感,87.14%对利福平敏感。结论天疱疮患者并发皮肤感染常见,以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为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的敏感性高。

  • 标签: 天疱疮 感染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女阴硬化性苔藓(VLS)皮损黑素细胞密度及表皮厚度的变化。方法2018年6 - 12月于北京医院皮肤科收集15例成年VLS患者外阴皮损组织,根据病理表现皮损分为初期组7例、后期组8例,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计算黑素细胞密度,测量表皮全层和细胞层厚度。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行外阴整形手术的15例成年女性的正常外阴皮肤作为对照组。结果初期组表皮黑素细胞密度为0.170 ± 0.071,后期组为0.110 ± 0.035,较对照组降低(0.275 ± 0.036,F = 36.426,P<0.001)。初期组表皮全层厚度为(203.682 ± 137.997)μm,后期组为(150.020 ± 70.914)μm,对照组为(194.030 ± 82.996)μ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738,P = 0.487)。表皮细胞层厚度初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99),后期组低于对照组(P = 0.003)。结论VLS初期及后期皮损表皮黑素细胞密度均降低;初期皮损表皮全层厚度及细胞层厚度均无明显改变,但后期细胞层厚度减少。

  • 标签: 外阴硬化性苔癣 黑素细胞 表皮 色素沉着不足 皮肤萎缩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鉴定和区分白癜风皮损真表皮细胞亚群,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9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2例健康人(无免疫及系统性疾病)正常皮肤和2例非节段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皮损样本,采用10 × Genomics单细胞RNA-Seq技术检测,对所有样本的11 000个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通过Seurat软件分析、筛选和统计细胞亚群。结果对2例正常皮肤基因表达的聚类分析发现包括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神经及黑素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干细胞和以树突细胞及T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群。2例白癜风皮损中分化和数量异常的有成纤维细胞和4类角质形成细胞亚群,其中,成纤维细胞占比为0,低于正常皮肤(0.4%),角质形成细胞亚群5、6、10、12占比(8.03%、7.36%、3.52%、0.91%)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4.47%、3.53%、2.69%、0.28%,均P<0.01)。上述亚群的角质形成细胞处于细胞分化的末端,同时还具有极显著且特异的标记基因,分析显示,标记基因主要与细胞间相互作用和细胞稳态密切有关,GO和KEGG分析显示,角质形成细胞亚群5、6主要与细胞间连接和细胞黏附及细胞骨架功能相关,角质形成细胞亚群10与细胞稳态紧密相关。结论国内首次报道通过单细胞测序手段研究白癜风皮损的转录表达谱,初步发现4群数量及功能差异的角质形成细胞,提示角质形成细胞亚群的异常分化与功能异常可能影响白癜风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白癜风 单细胞分析 转录组 角质形成细胞 成纤维细胞 非节段型白癜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节段型白癜风皮损分布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自身免疫病病史或家族史、白癜风家族史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医院皮肤科确诊的1 125例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 20.0软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125例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中,男599例,女526例,男女比例1.14∶1,发病年龄(27.9 ± 17.1)岁,病程(5.2 ± 8.0)年。皮损累及率最高的部位是躯干(544例,48.4%)和面部(535例,47.6%),其次是肢端(430例,38.2%)、四肢(297例,26.4%)和颈部(231例,20.5%)。599例男性口周(17.2%)、手部(47.9%)及外生殖器部位(14.5%)的受累率高于526例女性(9.7%、22.6%、6.3%,χ2值分别为13.33、77.66、20.01,均P<0.001),而女性颈部(27.0%)的受累率则高于男性(14.9%,χ2 = 25.29,P<0.001)。下肢、膝部、足部、躯干、外生殖器及眼周受累的白癜风患者发病年龄显著低于相应部位未受累者(均P<0.05),而上肢和手部受累者发病年龄显著高于上述部位未受累者(均P<0.05)。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病史或家族史阳性的患者手部受累率(50.0%)高于阴性者(27.9%,χ2 = 6.62,P = 0.010)。有白癜风家族史者躯干受累率(59.6%)高于无白癜风家族史者(45.7%,χ2 = 13.36,P<0.001)。结论非节段型白癜风皮损的分布模式与性别、发病年龄、自身免疫病病史或家族史以及白癜风家族史等因素均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白癜风 年龄分布 性别分布 非节段型白癜风 分布模式 自身免疫疾病 家族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痤疮皮损和健康婴儿面部正常皮肤表面脂质(SSL)的差异。方法2018年6-8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收集36例新生儿痤疮(痤疮组)面部皮损及36例健康婴儿(对照组)面部皮肤脂质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得到脂质图谱,用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得到脂质成分的具体信息。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痤疮组患儿面部皮肤甘油脂类和孕烯醇酮脂类显著增加(均P < 0.001),但脂肪酸类、甘油磷脂类、鞘脂类、固醇脂类、糖脂类、多聚乙烯类显著下降(P < 0.01或0.05)。进一步分析显示,痤疮组脂质总量、甘油二酯、蜡酯、角鲨烯平均相对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 < 0.001或0.05),但亚油酸平均相对含量低于对照组(P < 0.001)。结论新生儿痤疮面部皮损脂质总量较健康婴儿明显增加,脂质成分也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寻常痤疮 婴儿,新生 皮脂 新生儿痤疮 脂质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OX蛋白在蕈样肉芽肿(MF)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科病理室收集2003—2016年获得的63份石蜡组织标本,其中30份为疑似MF病例标本,23份为确诊MF病例标本,10份良性炎症性皮肤病病例标本。采用TOX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并比较TOX蛋白在各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26份(86.7%)疑似MF标本TOX免疫组化染色阳性,20份(87%)确诊MF标本阳性。10份良性炎症性皮肤病标本中,3份TOX阳性。疑似MF组及MF组的TOX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炎症性皮肤病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X蛋白在疑似MF和确诊MF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且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炎症性皮肤病组,TOX可能作为MF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 诊断 蕈样肉芽肿 TOX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面部、上肢和背部皮损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方法对2015年9 - 10月来自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的10例AD患者面部、上肢和背部皮损区和10例健康对照相应部位皮肤采样,提取样品DNA行MiSeq高通量测序,进行多样性指数分析、物种组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AD患者组面部、上肢、背部皮损区样本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应区域(t值分别为2.67、2.37、3.34,均P < 0.05)。物种组成分析显示,马拉色菌属在AD患者组面部、上肢、背部皮损区和健康对照组相应区域样本中均占主要地位,其中球形马拉色菌和限制马拉色菌丰度合计约为80%。AD患者组总样本念珠菌属、曲霉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3.515、2.137,均P < 0.05)。AD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面部各主要真菌属丰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AD患者组上肢念珠菌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 = 3.186,P < 0.05),背部曲霉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 = 2.736,P < 0.05)。AD患者组、健康对照组面部、上肢、背部样本间主要真菌属丰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轻中重度AD患者组样本间各主要真菌属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主成分分析显示,AD患者组面部、上肢、背部皮损样本真菌群落未按病情严重程度聚类。结论AD患者面部、上肢、背部皮损区真菌群落多样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相应区域,马拉色菌为AD患者上述部位皮损和健康对照相应区域的优势菌种,AD患者皮损区样本中真菌群落组成与疾病严重程度可能无相关性。

  • 标签: 皮炎,特应性 皮肤 真菌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生物多样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笔者基于我校自主研发的“三·三·五”问题导学模式(201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结合高中生物教学实际,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生成概念,在体验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共同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以增强其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也为生物概念教学积累可资借鉴的案例。

  • 标签: 生物学概念 有效教学 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组
  • 简介:【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 糖皮质激素联合 A型肉毒素皮损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 2017 年 2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瘢痕疙瘩患者 92 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 46 例。对照组患者 应用 A 型肉毒素治疗,联合组患者 给予 A 型肉毒素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 97.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2.6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0.8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26.0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 A 型肉毒素皮损内注射治疗 瘢痕疙瘩的临床 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较高 。

  • 标签: 瘢痕疙瘩 糖皮质激素 A 型肉毒素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皮肤科皮损发生在压疮好发部位患者进行压疮预防的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皮肤科接受治疗的132例皮损发生在压疮好发部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比较2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85%,差异显著P

  • 标签: 皮肤科,皮损,压疮好发部位,发生率,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质网氨肽酶(ERAP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TNFR-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TNFR-Ⅱ)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2015年至2017年期间经临床、病理明确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石蜡组织标本共20例及15例正常皮肤组织,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其组织中ERAP1、TNFR-Ⅰ、TNFR-Ⅱ的表达,并检验其相关性。结果⑴正常皮肤组织中,ERAP1主要表达于表皮基底层;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ERAP1呈弥漫阳性表达。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ERAP1阳性表达的细胞数多于正常皮肤组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70,P<0.001)。⑵TNFR-Ⅰ在正常皮肤组织呈弥漫阳性表达。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表皮中,TNFR-Ⅰ主要表达于表皮棘层,表现为上强下弱型,棘层的表达较基底层强,两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40,P<0.001)。⑶正常皮肤组织中,TNFR-Ⅱ不表达;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表皮中,TNFR-Ⅱ在基底细胞层及棘层呈不同程度弥漫阳性表达,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00,P<0.001)。⑷寻常性银屑病皮损组织表皮中ERAP1的表达与TNFR-Ⅰ呈负相关(rs=-0.662,P=0.001);ERAP1的表达与TNFR-Ⅱ无明显相关性(P=0.139)。结论ERAP1、TNFR-Ⅰ、TNFR-Ⅱ可能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它们之间可能相互作用,调节靶细胞增殖和凋亡,以维持寻常型银屑病表皮的异常增殖及良性增生状态。

  • 标签: 银屑病 ERAP1 TNFR-Ⅰ TNFR-Ⅱ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