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建立大鼠痉挛脑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60只,鼠龄2~3月龄,体质量290 g~320(304.2±11.6)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水乙醇组(ETH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空白对照组(CK组),每组20只。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使用脑立体定位仪确定大鼠右侧内囊位置后,ETH组注射80 μL无水乙醇,NS组注射80 μl生理盐水,CK组不注射任何试剂。术后观察各组大鼠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术后第3、7、14、21天采用神经系统安全性评分(NSS)标准评估大鼠脑损伤程度,Faden评分标准评估大鼠运动损伤状态,改良Ashworth评分标准评价肌肉痉挛状态。术后第21天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内囊损伤情况;取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左侧下肢腓肠肌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Ⅰ型肌纤维百分比。结果术后3天内,ETH组大鼠死亡5只,NS组死亡2只,CK组死亡1只。ETH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出现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症状持续直至术后第21天处死前;NS组、CK组大鼠均无左侧上、下肢痉挛症状。NS组、CK组大鼠术后第3、7、14、21天NSS、改良Ashworth评分均为0分,Faden评分均为22分;ETH组第3、7、14、21天NSS评分分别为(15.5±1.9)、(15.8±1.8)、(15.4±1.7)、(15.1±1.8)分,Faden评分分别为(3.5±1.8)、(3.2±1.7)、(3.7±1.9)、(3.9±1.8)分,改良Ashworth评分分别为(3.5±0.5)、(3.5±0.5)、(2.9±0.7)、(2.9±0.6)分。术后第21天脑组织形态学检测提示:ETH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著减少,神经细胞结构松散,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消失,未累及其他脑区;NS组、CK组脑部神经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有序,细胞核无扭曲、变形,核仁清楚。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TH组、NS组、CK组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和左侧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分别为10.2%±6.3%、6.5%±2.9%、6.7%±2.9%和13.8%±5.1%、7.7%±3.3%、7.6%±4.8%,ETH组大鼠上肢指总屈肌、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均大于NS组、C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可以建立一种症状典型、稳定的成年SD大鼠痉挛脑损伤模型。

  • 标签: 脑损伤 脑性瘫痪 痉挛 模型,动物 无水乙醇 内囊 大鼠
  • 简介:目的:观察磁针治疗痉挛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痉挛斜颈的患者采用穴位磁场疗法针刺风池、大椎、身柱等穴。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2疗程后总结疗效。结果:治愈6例,显效9例,有效3列,无效2例,治愈率30%,总有效率90%。结论:穴位磁场疗法治疗痉挛斜颈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痉挛性斜颈 穴位磁场疗法 磁针 针刺
  • 简介:痉挛斜颈(spasmodictorticollis,ST)亦称为颈肌张力障碍(cervicaldystonia),是常见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根据Stacytu报道,ST的患病率大约是9/10万,其发病率与性别和年龄相关,女性的发病率通常是男性的1.5~1.9倍,发病的高峰年龄为50岁,70%~90%的患者在40~60岁发病。美国明尼苏达州罗斯切特市在1960—1979年的ST整体发病率为1.2/10万(95%可信区间为0.5.1.9),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3.6倍,提示sT的病因和发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性。

  • 标签: 痉挛性斜颈 病因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治疗 诊断 颈肌张力障碍
  • 简介:目的:探索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以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痉挛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成2组,其中50例应用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联合治疗痉挛偏瘫的患者为观察组,其余50例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2个月、3个月时分别评价日常生活能力(BI)、Berg平衡量表、最大步行速度(MWS)、步行功能(Holden)进行评分。使用肌电图仪对患者进行H反射测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偏瘫效果更为明显,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Berg平衡评分、步行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且步行功能(Holden)分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对照组患者H反射亢进,潜伏期时间有所缩短至,肌电图波峰增高,说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而观察组患者H反射潜伏期缩短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波峰没有增高现象,说明患者H反射情况较好。结论: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治疗痉挛偏瘫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为显著。

  • 标签: 温针结合抗痉挛支具 痉挛性偏瘫 疗效比较
  • 简介:患者,男,13岁。3岁时因患不明原因的高热,未经及时治疗,而导致走路不稳,步态异常,后症状逐渐加重,相继出现双下肢无法伸直、肌肉变细。双足跟抬高,走路畸形等。故以“双下肢屈曲畸形并行走无力10年”而于2001-12-13来我科求治。入院查体:双髋屈曲、内收、内旋,双膝屈曲,双足内翻,跖曲。双下肢肌肉萎缩,行走呈剪刀式步态,双膝髌

  • 标签: 脑性瘫痪 高位髌骨 肌腱调整
  • 简介:对我科从1996-12~2002-12共收治痉挛灭鼠药中毒52例分析如下.

  • 标签: 杀啮齿动物药/中毒
  • 简介:摘要痉挛瘫是脑卒中后遗证的一个主要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张伯儒老师根据经筋的理论,治疗卒中后的痉挛痉挛后遗症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张伯儒 痉挛性瘫痪 经验
  • 简介:目的探讨痉挛麻痹手的功能重建方法。方法痉挛麻痹患儿44例,手部掌指、指间关节屈曲畸形,行屈指浅肌腱(远端)、屈指深肌腱(近端)切断交叉吻合术。结果随访38例,随访时间8个月至6年,平均5年,优8例,良26例,差4例,总有效率89%。结论采用指浅、深肌腱切断。交叉吻合并根据手部、前臂伴随的其他畸形而采用相应术式并配合康复疗法治疗痉挛麻痹手,方法简单,解剖合理,效果良好。

  • 标签: 脑性瘫痪 手畸形 后天性/治疗 麻痹/治疗 康复 儿童
  • 简介:目的:探索制作稳定且成功率高的大鼠脑卒中痉挛瘫痪模型。方法:分别运用文献报道的电损毁内囊法及线栓法制备大鼠脑卒中痉挛模型。结果:电损毁内囊法造模失败,且在改变内囊定位、减小电流量及刺激时间后动物死亡率仍然为100%;线栓法造模存活动物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评分、肌张力评分均符合要求,成活率为80%。结论:线栓法制作大鼠脑卒中痉挛瘫痪模型较稳定,且成功率高,有一定的可行性。

  • 标签: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 线栓法 电损毁内囊法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偏瘫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月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52例,将其针灸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同时给予针灸治疗,可有效减轻其肢体痉挛症状,减轻致残程度,对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针灸 脑卒中痉挛性偏瘫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痉挛脑瘫是指因未成熟大脑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发育不全而致的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痉挛是儿童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常见症状。痉挛不仅阻碍儿童正常运动的发育,还会造成挛缩、畸形、疼痛等并发症。所以如何缓解痉挛一直是儿童康复治疗的重要课题。目前,显微外科手术为痉挛脑瘫患儿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具有彻底解除肢体痉挛且不复发的优点,已在临床中得到证实。但由于全麻及手术方式的影响,术后极易出现尿潴留等并发症,给患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术后的积极预防与护理可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因此,术后护理措施是否得当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改进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标签: 痉挛性脑瘫 尿潴留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6年 1月 -2017年 1月我院收治的 100例疗中风后痉挛瘫痪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 2组,每组 50例。对照组开展康复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治疗。结果: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 Bathel、 Fugl-Meyer指数改善更加显著, P< 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 84.00%,观察组为 98.00%。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P< 0.05.结论:痉挛瘫痪者,以常规康复治疗为基础,开展针灸治疗,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安全性强,有助于促进患者疾病转归,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针灸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康复理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痉挛发声障碍(spasmodic dysphonia,SD)是一种由局灶性喉肌张力障碍引起的发声困难,以不规则和非控制性的发声中断为特征性表现,伴有发声费力。有报道其患病率约为1/100 000,中年女性多见,我国男女性发病性别比为1∶10.3,高发年龄段为30~49岁。根据受累肌群和临床特点,SD可分为3个类型,其中内收型(adductor spasmodic dysphonia,AdSD)最常见,约占SD患者的80%,外展型(abductor spasmodic dysphonia,AbSD)和混合型(mixed spasmodic dysphonia,MSD)较少见。目前,对S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上,而对病理生理学的探索相对有限,临床诊断也因缺乏标准而具有挑战性,通常需要喉科医师、言语病理师及神经科医师的多学科合作。

  • 标签:
  • 简介:摘要遗传性痉挛截瘫58型是由KIF1C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遗传病。本文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病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患者为15岁女性,以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痉挛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颅脑磁共振成像可见双侧对称性锥体束受累,全外显子测序发现KIF1C基因未曾报道过的c.425_426delTG(p.V142Gfs*10)纯合突变,经预测为致病性变异。

  • 标签: 痉挛性截瘫,遗传性 小脑共济失调 磁共振成像 KIF1C基因
  • 简介:摘要遗传性痉挛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种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等。目前认为,HSP的病理机制为双侧皮质脊髓束轴突变性。迄今为止,已报道有80多种致病基因和HSP发病相关,其中以SPAST基因突变所致的痉挛截瘫4型(spastic paraplegia type 4,SPG4)最常见。基因检测对疾病确诊和分型至关重要。HSP发病率低,虽不是一种短期致死性疾病,但随着病程的进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迄今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该文从小分子化合物、基因治疗、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就HSP治疗方法做出阐述。

  • 标签: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治疗
  • 简介:摘要痉挛瘫痪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针灸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它在临床及基础研究中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对近10年来针灸治疗痉挛瘫痪状态的临床和机理研究作一综述,并对该研究领域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