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务(務)wù。上从攵,不从攵。市(市)shì。上从点。笔顺:丶(?)(?)(?)市。兰(蘭)lán。不作(艹二)。半(半)bàn。上从(?),不从(?)。丝(絲)sī。笔顺:(?)(?)(?)丝,共五笔。耒(耒)lěi。起笔从横,不从撇。

  • 标签: 五笔 人从 三笔 从女 三丰 王从
  • 简介:<正>三、引申法汉朝语中,我们经常看到词义和句子意义的引申。在翻译时,如果对这些具有引申意义的词和句子处理不当,就会使译文语意不清,或使人觉得译文牵强附会,闹出笑话。因此,引申译法也是在翻译中处理词汇和句子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科学的长河中,有不少科学发现往往是开始于对事物的虚心观察。这个例句中的“长河”,要是按字面译为“”。有人也会猜出原意,但因为费解,这种译法肯定不受欢迎。此文,如译为“”较好。

  • 标签: 翻译技巧 朝语 译法 译文 引申意义 下里巴人
  • 简介:<正>翻译汉语成语,不仅要忠实于它的原义,而且还要把微义译得准确。这就是说,译文不但要基本上保持原义,还要把原文的修辞色彩。如褒贬义等都恰当地表达出来,否则有时就会把原文译错,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下面“A”是由于没有表达出修辞色彩,因而未能表达出原成语含义的例子;“B”是由于注意了成语的修辞色彩,因而翻译得较为确切的例子。一、表示贬义的△班门弄斧A。B,

  • 标签: 汉语成语 修辞色彩 原义 表达出 褒贬义 独善
  • 简介:文章对邵荣芬《切韵研究》(1982/2008)中所提出的《切韵》音系严韵系和凡韵系合并说、李荣《切韵音系》(1956)和邵荣;拭切韵研究》(1982/2008)中所提出的真韵系和臻韵系合并说提出了商榷,分别列举相关证据和理由认为这两对韵系不应合并,应该维持《切韵》原来的分韵格局。本文只讨论《切韵》音系的中这两类韵系的音类问题,暂不涉及音值的构拟问题。

  • 标签: 李荣 邵荣芬 《切韵》 严凡合并说 真臻合并说
  • 简介:言说类动词较易发展为话题标记,言说类话题标记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本文重点考察言说类话题标记“论2”。能够引入各类话题的“论2”已是一个成熟的专用话题标记。在语篇中,“论2”具有“分论”的话题标记功能,标引从不同方面对语篇话题进行说明的话题。“论2”一般不用于标引语篇话题,仅用于标引句内话题。“论2”的“分论”功能与其所在语篇的“对比”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分析言说类话题标记“论2”的特点、其所在语篇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窥探此类话题标记的些许规律性特征。

  • 标签: “论2” 言说类话题标记 话题标记功能 语篇特征
  • 简介:考查考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引导考生对"二元矛盾体与多元矛盾体"辩证思考,可谓高考作文命题一贯的理念,更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对于2017年上海卷"预测"这一话题,有人乐于接受预测而有人则不以为然;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我认识的中国",既看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也关注了中国所面临的问题;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素养"对提高语文素养多种途径的讨论……

  • 标签: 作文命题 辩证 思辨 语文素养 分析能力 新课标
  • 简介:幼年多病的巴金,其实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念了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都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

  • 标签: 补习学校 文网
  • 简介:本文将动结式晚出派的判断标准概括为“V2自动词化标准”,指出这条标准过于严格,在判断动结式时难以贯彻到底,操作性不强。文章结合六朝至唐宋时期的八部文献,对“破、断、坏、灭”等4个动词的使动用法和用于动结式的情况进行了统计,据此分析了这条标准存在局限性的根源。

  • 标签: 动结式 V2 自动词化标准 献疑
  • 简介:句尾语气词"了"(简称"了2")的隐现问题历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出发,重新考察"了2"的隐现规律。结果发现,致使其隐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语法转喻"规则制约下"了2"已被其他相关语法成分有效转指。通过语料统计分析,证明"了2"的隐现频率与转指成分的显著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 标签: “了” 隐现 认知 转喻 转指 显著度
  • 简介:汉语中有两个“动不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动不动1”出现于主语、谓语、宾语等核心位置,可后附总括性标举范围副词“都”。副词“动不动2”,出现于核心动词、数量性体词之前或作全句修饰语,可后附连词“就/也”。“动不动2”是表示中频意义的时频副词,但与“常常”等不同,“常常”强调“多次”,“动不动2”除表中频义外,强调“轻易”,含有预设信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评价。

  • 标签: “动不动” 联合结构 副词 时频 预设
  • 简介:世言》是明代陆人龙创作的一部优秀白话短篇小说集,所记皆为明代时事、风俗人情,不仅情节曲折,笔调清新,而且语言别具特色。该书淹没近三个半世纪,鲜为人知,书中有许多能体现明代语言特色的词语,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宝贵语料。董志翘先生已经对其中的十余条词...

  • 标签: 《型世言》 词语解释 《汉语大词典》 《儿女英雄传》 《金瓶梅》 行货
  • 简介:并列题目的议论文有的是二重并列,如《文学和出汗》,有的是三重并列,如《昨天·今天·明天》。有没有四个词语的并列,从逻辑上说应该有,但实际上作为题目几乎没有。如果文章确实要写四个词语间的关系,那一般不以并列题目出现,而多以《关于

  • 标签: 并列型题目 议论文 写作方法 论题 写作重点
  • 简介:动宾结构的“无A不B”成语〔韩〕金苑一、前言本文专就动宾结构的“无A不B”成语作一考察。所谓动宾结构的“无A不B”成语,是指四字成语中以“无A不B”的形态出现的部分,如无孔不入、无恶不作等。“无A不B”成语中,绝大部分的深层结构是“动(B)宾...

  • 标签: 动宾结构 深层结构 四字成语 东海大学 词素 中国文化
  • 简介:本文通过调查一个儿童芊芊从1岁4个月到3岁3个月自然语言产出的语料,研究汉语动力情态动词的早期习得过程及其背后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芊芊从1岁8个月到2岁6个月期间开始习得动力情态动词,“会”最早习得,“敢”、“能”、“要”、“可以”和“肯”随后习得,情态动词的习得顺序与其使用频率之间存在部分相关性;(2)芊芊最早习得动力情态“能力”意义,然后逐渐习得了“勇气”、“意愿”等意义,但却没有习得“善于做某事”和“有把握做某种判断”的意义,此外,早习得的情态意义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3)情态句的句型呈现逐渐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句法结构呈现逐渐复杂化的发展趋势;(4)影响动力情态动词早期习得的因素,除了动力情态动词自身的特征外,还与看护者的语言输入特征以及儿童心理理论水平有关。

  • 标签: 汉语动力型情态动词 早期习得 个案研究
  • 简介:“为+名1/代+名2”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形式,前人和时人对它多有研究和争议。本文认为,这个“为”字格式在表层上兼容了“为”字单宾、双宾和述补三种结构,而从中分化出来的“为·之·名”则只能是双宾语结构。文章从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两方丽论证了这几种结构形成的不同条件以及对它们进行鉴别的具体办法,同时从理论和方法上对“为”字格式研究的是非作出了分析。

  • 标签: 上古汉语 句法形式 双宾语结构 语义关系 结构关系 格式
  • 简介:本文考察了2—5岁儿童习得和运用“把”字句的情况.详细描写了儿童“把”字句的句法结构类型(九大类十七小类).分析了习得过程中的一般发展趋势和心理、语言机制及一些特点。本文的考察结果把有些材料反映的3岁左右儿童句中出现“把”字句的情况在时间上提前到2岁左右,并验证了朱德熙先生关于“把”字句不是“主—动—宾”句式的变式而跟受事主语句关系密切的论断。

  • 标签: 儿童语言 受事主语句 结构类型 习得过程 发展趋势 宾语
  • 简介:《五十二方》物量词举隅张丽君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方》(以下简称《方》)中保留了不少药物量词。据马继兴等人的考证,“从字体看,帛书的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而就内容考察,医方的产生年代应早于《黄帝内经》的纂成时期。所以,无论从哪一方...

  • 标签: 《五十二病方》 物量词 个体量词 《伤寒论》 《说文》 举隅
  • 简介:本文对近期编写的《实用汉语近义虚词词典》的用词用字进行了考察,以此为主要依据,提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统计、控制外向词典用词用字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控制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对用词用字数量和范围的看法。

  • 标签: 外向型汉语词典 用词用字 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