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硫酸高铈为引发剂,将淀粉与丙烯酰胺(AM)、丙烯磺酸钠(AS)进行接枝共聚,制备了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磺酸钠接枝共聚。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最佳聚合工艺条件,即聚合反应温度55℃,引发剂用量0.3g,AM与淀粉质量比4:1,AS用量0.2mL。考察了As用量对接枝共聚产品性能的影响,包括粘度、溶解性、抗温性、抗盐性及降失水性。结果表明,随着AS用量的增加,共聚粘度逐渐降低,溶解性逐渐增加,对抗温性影响不大,抗盐性好,水泥浆降失水性提高。

  • 标签: 淀粉 丙烯酰胺 丙烯磺酸钠 接枝共聚 降失水性
  • 简介: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以及无机化合为原料,采用水溶液绝热聚合法合成耐温抗盐型共聚.考察了AMPs和无机化合用量对共聚耐温抗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MPS用量小于20%、无机化合A用量0.001%~0.004%、无机化合D用量0.005%时,共聚在高矿化度盐水溶液中粘度有明显提高.也考察了共聚在高矿化度盐水溶液中的粘度稳定性,结果表明,由AM84.995%、AMPS15%及无机化合D0.005%聚合而成的共聚,其浓度为2000mg/L,在65℃矿化度9764m/L的盐水溶液中老化37d,粘度保留率101.5%,说明此共聚具有较好的耐温抗盐性能.

  • 标签: AMPS 丙烯酰胺共聚物 盐水溶液 无机化合物 合成 热聚合法
  • 简介:以离子液体为反应介质,丙烯酰胺为单体,在不加任何引发剂的情况下,用微波辐射代替常规的加热方式,在均相条件下快速合成了纤维素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研究了影响接枝效果的各种因素(单体及交联剂的用量,微波强度以及反应时间等),并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其结构及表面形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微波辐射,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1min便可完成接枝反应,与常规加热时间(0.5-5h)相比,该方法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此外,还探讨了微波下纤维素接枝共聚的自由基反应机理。

  • 标签: 纤维素 微波 离子液体 接枝共聚
  • 简介:本发明提供一种聚合,该聚合甚至在其内不含卤素例如氯时,在涂敷至丙烯聚合基底时具有令人满意的胶粘性和涂布性,并具有表面亲水性。其为丙烯嵌段共聚,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通式(1)表示,其中PP表示聚丙烯链段,其中mmmm表示的五价基相对于所有五价基之比为10%-60%;符号a表示将PP连接至R的基团;且R表示含有极性基团的聚合链段。PP—a—R(1)。

  • 标签: 丙烯聚合物 嵌段共聚物 极性基团 表面亲水性 胶粘性 聚丙烯
  • 简介:综述了制备聚丙烯酰胺主要采用的反相乳液法、反相微乳液法、分散聚合法、沉淀聚合法、反相悬浮聚合法等制备工艺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简要概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微的性能及特点,试图建立制备工艺对最终微性能的影响规律,展望了聚合工艺的改进及微功能化的前景。

  • 标签: 聚丙烯酰胺微球 反相乳液聚合 反相微乳液聚合 分散聚合 沉淀聚合 反相
  • 简介:背景: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在体内代谢快,半衰期短,纳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目的:制备一种能够减少给药次数,维持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且能复合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上的左氧氟沙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纳米。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条件下的左氧氟沙星纳米。(1)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研究左氧氟沙星纳米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普通剂型组通过耳缘静脉注射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mg/kg,未载药纳米组接受等剂量的未载药纳米,载药纳米组接受等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纳米,每组8只。于定点时间测定静脉血中左氧氟沙星含量;(2)取45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尿路感染模型,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每日经耳缘静脉注入生理盐水;传统剂型组注入普通剂型的左氧氟沙星(20mg/kg);纳米组注入相应等剂量的左氧氟沙星纳米。于不同时间点行尿细菌培养,检测尿白细胞、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9d后行膀胱组织学检测评估左氧氟沙星纳米抗菌能力。结果与结论:(1)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与传统剂型相比,最优条件下的左氧氟沙星PLGA纳米可以明显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和给药频率;(2)抗菌性能评估:在每日用药的传统剂型组和仅一次给药的纳米组,兔感染症状逐步得到控制,在第9天时已基本治愈;此外,在相同时间点纳米组兔治愈数量基本高于传统剂型组,虽然只有在用药后的第5天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结果表明:左氧氟沙星PLGA纳米抗感染能力强,缓释性能佳,能明显减少给药频次及延长作用时间,在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和组织工程尿道应用前景。

  • 标签: 组织工程 氧氟沙星 微球 药物控释材料 泌尿系统感染 左氧氟沙星
  • 简介:摘要核是指一种纳米材料通过化学键或其他作用力将另一种纳米材料包覆起来形成的纳米尺度的有序组装结构。聚丙烯酰胺是以聚丙烯酰胺类单体的均聚或者共聚组成的微,由于独特的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利用。目前,聚丙烯酰胺在石油调剖封堵方面有了新的尝试。微球粒径的大小是其封堵性能好坏的关键。本文就打算围绕着核型聚丙烯酰胺在油田开采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

  • 标签: 核壳型 聚丙烯酰胺微球 调剖 封堵 油田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与丙烯酸(AA)共聚的温敏特性,并分析其在动物生理监测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对该共聚的合成、温敏机理的阐述,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本文证实了该共聚在动物体温监测、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 标签: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丙烯酸 共聚物 温敏特性 生理监测
  • 简介:目的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蛋白,以乳酸-羟乙酸共聚(PLGA)为包裹材料,探索粒径小于10μm的微的制备方法并优化工艺.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蛋白质微,以BCA法及微量BCA法测定微的蛋白含量及蛋白从微的释放.考察BSA浓度、内外相体积比、PLGA浓度、超声功率、匀浆转速、PVA浓度、PVA体积、PLGA分子量等因素对微包封率、粒径、载药量及突释量的影响.结果通过控制不同的因素,可以得到较高的载药量及包封率、粒径在5μm左右的微.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通过控制不同的因素,可得到粒径5μm左右不同载药量及突释量的具有较高包封率的微.

  • 标签: 牛血清白蛋白 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 溶剂挥发法 BCA法 蛋白质微球 包封率
  • 简介:以4(NH)2S2O8和NaHSO3作为引发剂,研究了芦苇乙醇木质素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中丙烯酰胺用量、引发剂用量、引发剂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规律,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优条件为:丙烯酰胺单体与乙醇木质素的质量比为1:1,引发剂用量为50mmol/L,引发剂(NH4)2S2O8与NaHSO3的摩尔比为4: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h。最优条件下产物产率达到95%,接枝效率为90%。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产物中存在接枝共聚,并且主要以醚键连接。

  • 标签: 木质素 丙烯酰胺 接枝共聚 溶剂木质素 乙醇
  • 简介:通过自由基胶束共聚法制备疏水单体为N,N-二环己基丙烯酰胺(DCHAM)的三元共聚两亲聚合P(AM-NaA-DCHAM).P(AM-NaA-DCHAM)临界聚集浓度cAC为800mg/L;浓度大于cAC,随着聚合浓度的增加,聚集体的表观流体力学半径增加.温度升高聚集体的表观流体力学半径降低,聚合溶液的表观黏度降低.金属离子的加入降低了聚集体的流体力学半径及溶液的表观黏度;二价金属离子对聚集体的影响远大于一价金属离子.

  • 标签: 三元共聚物 N N-二环己基丙烯酰胺 荧光探针 临界聚集浓度 聚集体
  • 简介:以1-氯-1-苯乙烷(1-PECl)为引发剂、CuCl/N,N,N’,N",N"-五甲基二乙撑三胺(PMDETA)为催化体系,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大分子引发剂PtBMA—C1和PtBMA-b-PNIPAM,两亲性嵌段共聚PtBMA-b-PNIPAM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成胶束。采用红外和核磁共振谱表征了PtBMA-b-PNIPAM嵌段共聚的结构及组成,采用GPC得到了其相对分子质量,并且采用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分别研究了自组装得到的胶束的温敏性和形态。

  • 标签: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温度响应性 自组装 胶束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很多种功能性聚丙烯酰胺的制备方法,分别是分散聚合和非皂化乳液聚合。以下研究了非皂化乳液聚合和非皂化乳液聚合的合法研究,微波加热法等。并且也有讲述聚丙烯酰胺的用法及分类,比如聚丙烯酰胺、磁性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和无机粒子等,应用于复合微的形成过程中。并且对功能性聚丙烯酰胺的研究进行了研究与展望。

  • 标签: 聚丙烯酰胺 分散聚合法 无皂乳液聚合法 温敏 pH 值响应
  • 简介:摘要: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氢氧化钠(NaOH)为原料,采用双引发剂体系(叔丁基过氧化氢-硫酸亚铁铵与偶氮引发剂)制备了阴离子聚丙烯酰胺产品。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聚丙烯酰胺产品分子量的影响。

  • 标签: 聚丙烯酰胺 分子量 反应条件
  • 简介: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聚丙烯(PP)/乙烯-丙烯共聚(EAA)共混的结晶行为及相容性,并考察了不同共混比下共混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共混比下PP/EAA共混均出现2个明显的结晶熔融峰,说明两者不能相容,但两者可相互提高各自的结晶速率,且不会改变它们的晶型;随着EAA用量的增加,共混的结晶度、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弯曲模量、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逐渐降低,冲击强度先降低后升高,损耗因子增大,且明显高于纯PP,玻璃化转变温度向高温方向偏移。

  • 标签: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动态力学性能 共混物 相容性 聚丙烯 差示扫描量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