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如果说肇始自一个世纪以前的那场声势浩大的“现象运动”已经风光不再的话,那么这与其说是一个时代或原理之终结的标志,不如说是作为一种“方法”或让·瓦尔所说的“现象风格”的哲学遗产的确立。作为一种追求纯粹原初性和确定性基础的思想努力,它早已悄悄地以各种不同的、乃至矛盾的要素和方式构成或激发了20世纪哲学的主要内涵(无论是现象的,还是“反”现象的)。

  • 标签: 现象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 激进化 对话 20世纪 确定性
  • 简介:由于近现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影响,教师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的普适性和工具性,忽视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鲜活性.现象的世界观、方法论,如现象“面向事实本身”的精神、“生活世界”理论以及“本质直观”、“悬置”、“还原”等方法,为教师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现象视野中的教师教育面向教育事实,回归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世界,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和人性色彩,对当今的教师教育具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教师教育 现象学 事情本身 生活世界
  • 简介:《声无哀乐论》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篇旷世奇文,但对文本的解读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声无哀乐论》的美学及哲学内涵远未揭露出冰山一角,其在中西美学史及哲学史上也远未得到它自身应得的地位和尊重。本文将以皮尔斯现象和符号为参照,细绎《声无哀乐论》所揭示的深刻的第一性、第二性、第三性范畴内涵以及符号在美感中的作用,从而解蔽《声无哀乐论》,彰显《声无哀乐论》的特质,重估《声无哀乐论》在中西美学史及哲学史上的价值和贡献。

  • 标签: 嵇康 皮尔斯 《声无哀乐论》 现象学 符号学 美学
  • 简介:华夏民族早期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方式促使了礼文化的产生。礼是身体生命活动的模式化。礼包括了习俗信仰、人生教育、制度规范等丰富的含义。实际上,人在进行思维、意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前必须有品尝、触摸、嗅闻等一系列身体感知,而礼则是对身体活动的整合。礼强调切身体验和具象思维。与传统西方文明灵肉区分导致的意识哲学不同,礼乐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哲学以灵肉、天人的合一为特征。这种灵肉合一的行动思维与法国现象家梅洛·庞蒂开始的身体现象非常吻合。借鉴身体现象方法考察礼仪所蕴含的身体思维特征,意在发现传统思维所具有的现代价值。中国人在改革开放以来显示的动态、整体、辩证的身体思维方式在今天对全人类都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 标签: 身体思维 礼文化 身体现象学 知觉的身体场
  • 简介:不同于传统哲学从认知的角度探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舍勒主要从情感来探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他从认知、同感和爱三种关系论证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关系,并隐含地把这种情感关系运用到大众、生命共同体、社会和教会的划分上,以支持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

  • 标签: 舍勒 情感 自我-他人
  • 简介:有关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他的前期与后期思想上。但他的哲学在前后转型时,中间曾经历了一个思想剧烈变化的过程。1929年,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并提出与他前期哲学思想不同的新的思想——现象思想。维特根斯坦将我们感觉的当下经验视作"现象",用来描述这种现象的就是他提出的"现象语言"。现象语言作为描述现象的工具以及现象显示的场域,在对现象的描述中尤为重要,所以阐释现象语言的过程就是展开维特根斯坦对现象思考的过程。维特根斯坦将我们对一个实体的描述划分为两种描述方法,一种是将它当作物理对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另一种是根据我们感觉的直接经验得来的现象现象背后的逻辑形式要用现象语言才能描述。维特根斯坦对于现象语言描述现象选取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他多次提到的"颜色不相容"现象。颜色不相容就是说"同一个地方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颜色"。颜色不相容的可能性不是事实的可能性而是逻辑上的可能性,因为颜色不相容是由于颜色系统自身的逻辑形式决定的,表达它的命题,也受到命题内在句法的规定。所以现象语言是一种先验性的研究。但是现象作为"似是而非的当下"与在时间中的现象语言是矛盾的,并且现象语言由于自身描述的是个体的感觉经验,它与私人语言一样,一旦存在就会造成语言表述与交流功能的丧失,所以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共同体中。由于外在与内在的原因,现象语言在1929年底被维特根斯坦放弃了,同时维特根斯坦将目光聚集在了日常语言上,渐渐展开了他的后期哲学。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 现象学语言 日常语言
  • 简介:建立"真正的和普遍的存在论"之先验现象是胡塞尔的毕生追求。在其现象的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存在论的构想,这种构想通过形式存在论得到了最佳的体现和实施。不过,胡塞尔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存在论与现象之间的关联?他的形式存在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能否经得起真正的检验?虽然胡塞尔的存在论自成一体,但若以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来透视,胡塞尔的存在论在"形式的普遍性"和现象的"还原"方法上便显露出了不足。胡塞尔之后,现象试图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存在学说,并且总是在不断扩展现象的可能性。现象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可能性超越了现实性"。

  • 标签: 存在论 现象学 形式存在论 对象性 可能性
  • 简介:在中国哲学中,道家主张通过观道达到人生的超越;而佛教的中观思想核心在于万法皆空,这同样也是要达到对俗谛的超越。在西方现代哲学中,胡塞尔现象的本质直观是通过个别事物的被给予性达到对于一般和本质的认识。这些对于外物的观察方式都是对于经验的超越,但超越的具体体现又有所不同。根据胡塞尔的现象直观理论,"看"这种基本的感性行为可以成为审美的逻辑起点;而道释的心观则为我们考察"看"如何达到事物的意义深层提供了参照。

  • 标签: 道家 佛教 心观 直观 胡塞尔 现象学
  • 简介:12月13~14日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召开,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主题是“意向性的多重面向”。福建省社会科学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科带头人、华侨大学社科处处长杨楹教授,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常务副院长周世兴教授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

  • 标签: 青年论坛 意向性 现象学 华侨大学 华东 大学哲学
  • 简介:法国现象家米歇尔·亨利认为,真理有许多种。比如,“天空越来越黑,天要下雨了”和“在同一个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是两个不同的真理,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个是偶然真理,因为天空可以是蓝色的;它同时也是一个后天真理,因为是经验告诉我们天空正在变黑。

  • 标签: 生命现象学 真理观 亨利 偶然真理 后天
  • 简介:舒茨的现象始于对社会世界的探索,在现象运动中以社会现象为其标识。在舒茨那里,社会世界具有首要的理论关联性,分析和研究它对社会科学具有根本的理论意义。社会世界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处的常识世界,其内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基本上相同。

  • 标签: 社会现象学 社会世界 科学基础 舒茨 现象学运动 日常生活
  • 简介: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部分,海德格尔认为厘清存在问题必须对存在论的历史进行解构。解构意味着我们已经对存在已经有了一个本真的理解。这种本真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是通过现象实现的。为了回答现象何以如此?海德格尔探讨了现象和逻各斯这两个组成现象的语词,并得出这样的结论:现象现象即是存在,故现象是存在论;现象的逻各斯是存在在此在的生存中的展开,故是此在的释

  • 标签: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现象学 逻各斯
  • 简介:2014年12月7日—8日,由中山大学现象所、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办的"人是什么?——现象与文化哲学的视角"哲学工作坊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2014年适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和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140周年诞辰,而"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在这两位哲学家的毕生思索中一直占有显著的位置。

  • 标签: 文化哲学 恩斯特·卡西尔 舍勒 哲社版 大哲 学术研究
  • 简介:麦克卢汉所提出的一系列媒介理论都是延用了现象的思维方式。其中,“媒介即讯息”运用了现象中“本质直观”的思维方法;“媒介即人的延伸”、“冷热媒介”使用了“主体间性”这个现象中的新概念;“重新部落化”、“地球村”体现了现象中“生活世界”这个重要思想。因为麦克卢汉对于现象这种思维方式的成功运用,使得其媒介理论体现了“媒介哲学”的思想立场和思维方法。媒介哲学的兴起是以麦克卢汉为起点的。

  • 标签: 麦克卢汉 现象学 媒介哲学
  • 简介:绝对的显现与主体性的挺立构成了《精神现象》的二重奏。绝对通过自我意识的历程显现自身的精神化历程,即"实体即主体""绝对即精神"的历程;与此同时,人不断地挺立起他的主体性。这个二重奏是在同一个叙事结构中展现的,即在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中展现的。撇开绝对的精神化之完成来说,"精神现象"的意义在于展现了人的主体性不断挺立,并且不断自我超越的历程。

  • 标签: 黑格尔 绝对精神 自我意识 主体性 《精神现象学》
  • 简介:7月6~7日在湖北神龙架举行,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湖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现象与科学技术哲学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 标签: 现象学 学术会议 科技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简介:瓦雷拉的"神经现象"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方案之一。他的这一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化和查尔默斯提出的意识"难问题"的影响下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和"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的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的现象和认知科学统一起来,采取了对意识的第一人称数据和第三人称数据之间的互惠关联和约束的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的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 标签: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意识经验 意识难题 神经现象学 方法论
  • 简介:耿宁对唯识宗回忆观的批评很有道理,但他的现象补充还未最终解决问题,还可以沿着他提及的两个方面——唯识宗对开悟经验和阿赖耶识的阐发——再做深度探索。转识成智的开悟没有消除时间经验,反而在某些方面突出了它。而阿赖耶识而非第六识作为回忆的最终依据,其“能藏”性就在于它在刹那生灭中还具有的保持能力。它与胡塞尔揭示的内时间意识之流有一些可比之处。它们都是流性的,在根本的转变中具有非实体的连续;它们对于双方都是终极的发生源头,使得熏习或习性可能。胡塞尔的时晕说似乎可以补足唯识刹那生灭说中一个缺口,而唯识对阿识流性的贯彻始终和对我执的深刻批评,也可以反衬胡塞尔先验主体说的未化之处。

  • 标签: 自证分 阿赖耶识 能藏 刹那生灭 一类相续 内时间流的晕结构
  • 简介: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曾以凡·高的画作《鞋》为例论述了艺术和真理的关系:艺术的本质是存在者在它的存在的无遮蔽的显现。海德格尔根据画中的那双鞋诗意地描绘了一位农妇和她的农耕生活及日常体验。但事实上,那双鞋并不属于哪位农妇而属于凡高自己。因此这个论据被很多学者指出,非但不能证明上述结论,反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恰好证明了它的谬误。然而,根据现象的基本原则和现象上真理在艺术作品中发生的基本原理,海德格尔是否应该承担这样的指责值得商榷。

  • 标签: 海德格尔 现象学 艺术 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