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高空飞翔的结构及运行方式,对高空飞翔产生高空滞留的现象原因予以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以及事故发生后的有效解决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滞留车内的安全事故由于我国汽车的普及,驾驶员的疏忽正在逐渐增加。车辆驻停后,儿童长时间滞留在车内,随着车内温度的逐渐升高、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逐渐积累,极易发生事故。因此,设计一款车内滞留监测防护系统十分必要。儿童车内滞留监测防护系统主要有两个功能,首先是对车内人员的监测,其次是当检测到车内存在滞留儿童时,通过车钥匙来对驾驶员进行预警, 在预警的同时,实时地检测车内气体环境与温度,当温度与气体环境值达到了预设条件标准,自动落窗换气,改善车内环境,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胶囊内镜检查是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方法,而胶囊内镜滞留于小肠是检查过程中最主要及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生于克罗恩病、小肠肿瘤、肠道憩室、肠结核及腹部手术史等致肠腔狭窄的疾病。发现胶囊内镜滞留小肠,要密切观察有无肠梗阻症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适时采取小肠镜下取出异物或外科手术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胶囊内镜 滞留 小肠狭窄
  • 作者: 逸1 2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10-18
  • 出处:《建筑实践》 2021年第16期
  • 机构:1. 河北工程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 河北省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中心,河北 邯郸 056038
  • 简介:摘要:生物滞留设施在控制雨水径流污染,特别是脱氮方面具有良好性能。总结了生物滞留设施对氮素的处理效果,梳理了影响生物滞留设施控制氮素污染物的因素,旨在为城市雨水径流中氮污染物的控制及生物滞留设施的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生物滞留设施 氮污染 雨水径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就诊时间与急诊创伤患者急诊室滞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信息系统提取2016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急诊抢救室诊治的1 738例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从挂号到急诊出科≥4 h定义为急诊室滞留,以8:00,15:00及22:00为界将一天分为早、中、夜三个班次,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以急诊室滞留为因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就诊班次的比值比(OR)以及经过年龄、性别及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校正的OR,并以急诊死亡为终点做COX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的1 738例急诊创伤患者中,发生急诊室滞留共852人次(49.02%),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中班及夜班的急诊室滞留风险逐渐增加,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夜班的滞留风险OR=2.21,95%CI:1.71~2.86;OR=2.37,95%CI:1.76~3.18,均P<0.01。在单因素COX回归中,夜班HR=0.26,95%CI:0.08~0.90,P=0.033,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因素COX回归中,中班HR=0.96,95%CI:0.43~2.14,P=0.914; 夜班HR=0.40,95%CI:0.08~1.85,P=0.23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创伤患者不同时间段就诊对其发生急诊室滞留有一定影响,夜班时间就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滞留,但不同就诊时间的急诊死亡风险差异不明显。

  • 标签: 急诊室滞留 创伤 就诊时间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腋下静脉滞留针的应用方法进行讨论,并分析将其应用于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60例来自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进行研究。均分两组并使用不一样的留置针输液输液方式,腋下静脉留置针输液针对研究组,头皮或四肢留置针输液针对参照组。然后对各组不良反应率、留置针留置时间进行分项观察,并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对比,重点关注分析结果是否有意义。结果 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以研究组留置时间较长,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率以研究组出现率低,各项数据对比参照组均占优势,同时分析结果显示P<0.05 ,表示检验结果有意义。结论 在新生儿静脉输液时给予其腋下静脉滞留针,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了再次穿刺,从而减轻了因多次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因此建议临床广泛应用此方法。

  • 标签: 腋下静脉滞留针 静脉输液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品管圈在降低日间术后患者出院滞留时间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16日-4月2日的60例出院患者为对照组,也选择2021年8月2日-8月19日的60例出院患者为观察组。实现品管圈的建立,以降低日间术后患者出院滞留时间为活动主题,分析致使病人出院却依旧滞留在病房的相应成因,制定的有效的策略并实践,对实践结果进行探究。结果 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其术后患者复查的在院时间获得明显的缩减,滞留率缩短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FOCUS-PDCA(F:发现问题,O:组织团队,C:澄清问题,U:原因分析,S:选择改进流程;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理)循环管理模式在长时间滞留手术器械清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至4月本院行基于FOCUS-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管理的60 562件手术器械(放置时间超过12 h)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5月至8月本院行基于FOCUS-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管理的手术器械(放置时间超过12 h)64 803件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清洁消毒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FOCUS-PDCA循环管理,以提高长时间滞留手术器械清洗质量作为质量改进选题,成立质量持续改进小组,从人员、成本、设备设施及管理4个方面分析原因,确立夜间手术器械滞留手术室、供应室人力不足、回收不及时、清洗难度较大、使用后的器械未进行预处理与保湿、岗位职责不明确、清洗工具选择不当等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并采取多种措施验证改进。对比两组手术器械返洗率及21名手术医生对两组手术器械的使用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手术器械返洗率低于对照组[1.30%(84/64 803)比3.68%(223/60 5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1名手术医生对观察组手术器械的使用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00.00%(21/21)比66.67%(1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0,P=0.004)。结论基于FOCUS-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升长时间滞留手术器械清洗质量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利于提高器械清洗合格率,降低器械返洗率,提升医师器械使用满意度。

  • 标签: FOCUS-PDCA模式 循环管理 手术器械 清洗质量 器械使用满意度 器械返洗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为了解消毒供应中心对长时间滞留手术器械采取不同预处理方式的效果开展此次研究,并探讨对清洗质量的影响价值。方法选取近一年内院部长时间滞留手术器械150件为此次调查目标,以预处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直接放置A组、预冲洗B组、喷水保湿C组、喷酶保湿D组、多酶溶液浸泡E组,以观察在不同预处理方式、滞留时间、器械本质清洗难度的条件下,对其清洗合格率的影响并做详细表述。结果 预冲洗B组、多酶溶液浸泡E组两组清洗合格率显优,在不同预处理方式、滞留时间、器械本质清洗难度的条件下,合格率均高达96.6%,引用统计学予以计算,较其他三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性且检验结果(P<0.05)。结论 消毒供应中心对长时间滞留手术器械采取预冲洗方案、多酶溶液浸泡方案清洗效果较为理想且预冲洗方案相对操作较简便,同时显现预处理对其清洗、消毒的重要性,可大幅提升清洗合格率,望各大院部予以采纳,完善相关长时间滞留手术器械的清洗管理,进而提高清洗质量。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长时间滞留 手术器械 清洗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壮西-21味散用于滞留型胃包如合并消化不良的价值。方法:2019年8月-2021年7月本科接诊滞留型胃包如合并消化不良病患88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用壮西-21味散,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针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2.27%,比对照组18.18%低,P<0.05。针对总有效率,研究组95.45%,比对照组75.0%高,P<0.05。结论:于滞留型胃包如合并消化不良中用壮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抢救室滞留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颤动患者90例作为分析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随机将患者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给予其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给予其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急诊护理,将两组患者检查等待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检查等待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相较对照组短,观察组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较高,数据结果有可比性,具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急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