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以下简作《》)是明代末叶、娄东(今江苏太仓县)学家徐谼(青山)的遗著。这是一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和美学相结合的文章,论述精辟,对后世学,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三百多年来,学者传诵不衰,作为一篇古琴音乐的美学论著,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太仓县 相结合 古琴音乐 琴学 参考价值 音乐美学
  • 简介:<正>[原文]一曰清语云:“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言失雅也。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地不僻,则不清;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指求其劲,按求其实,则清音始出。

  • 标签: 声音 手指 注释 译文 音乐 原文
  • 简介:》系明末家徐上瀛所作的乐美学专著。近年来,随着整个学术环境的开放,学术视野的开阔,学术视角的多元化,《》的研究呈现出新的研究动向和趋势。文章从美学范畴、表演美学、美学思想等方面对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述略。

  • 标签: 徐上瀛 溪山琴况 述略 2004—2014
  • 简介:摘要《》是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的,这是一部全面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乐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具有儒道互渗兼容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这本书并对清代乃至近现代的论和古琴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标签: 溪山琴况 古琴 美学专著 文化精神
  • 简介:摘要:本文根据徐上瀛先生所著《》24,从第一“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入手,结合音乐实践在两个层面“散和、按和、泛和”以及“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中分析古筝音乐的演奏与作曲特征。以点带面的分析进而得出,乐器演奏既要达到掌握基本技能与弹奏方法的完美统一之“和”,又要懂得揭示作品的艺术形象与内在精神,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之“和”,本文从分析古筝作品所具有的“和”的美学价值到实践应用,以期为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助力。

  • 标签: 《溪山琴况》 “和”况 美学价值 古筝
  • 简介:不仅是一部音乐美学专著,而且还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诸多学者着重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而忽视其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的研究.如果能将中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及音乐表演理论与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结合起来,将对当今器乐教学与演奏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 标签: 《溪山琴况》 器乐教学 器乐演奏 音乐表演
  • 简介: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primitive and plain)的音乐中产生的,  五曰古(primitive and plain

  • 标签: 内涵英文 况美学 意解
  • 简介:但是下指的坚实并不是指用力地弹琴,(to use the strength too heavily and produce some excessive strong sound),  一十六曰坚(strong

  • 标签: 内涵英文 况美学 意解
  • 简介:<正>《》是我国明代的一部有关七弦琴表演艺术的音乐美学专著。作者徐上瀛,名谼,号青山,江苏太仓人。明万历(1573~1619)年间,曾从虞学前辈严澂、沈太韶、张渭川等人研讨。他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和严澂并称“严、徐”,是明末虞派的著名琴家之一。《》被收于《大还阁琴谱》。徐上瀛在总结七弦琴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提出和、静、清、远、古、谵、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园、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等二十四,作为七弦琴表演艺术的美学原则。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中的某些观点,虽不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较为浓厚的封建色彩,但其中仍不乏精辟的论述,

  • 标签: 表演艺术 音乐美学 虞山派 明万历 琴谱 美学原则
  • 简介:》是我国古代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明末家徐上瀛以前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为基础,结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各个范畴的核心精神,从而提出了古琴艺术的二十四个审美范畴,即“二十四”.徐上瀛将“和”列为二十四之首,深入阐明了古代圣贤对纯粹中正之气的不懈追求.以观人,由人观道,从根本上解释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中所囊括的宇宙大和之气.

  • 标签: 《溪山琴况》 弦与指合 指与音合 音与意合 琴心之妙
  • 简介:本文从《》的标题形式切入,通过考察各标题的双音节连用,认为《》的文本构成存在着形式和内容的分离:一方面,二十四个题单字大多是由当时文学写作中常用的双音节词切分而成,并非来源于对各内容的概括;另一方面,徐青山是以自己内心的整体学来对这些前置题作出漫谈式的回应,每一的内容并非是规整的、有计划的构思。因此,我们并不能概括出每一的封闭性独立内涵,《》的文本整体上应当作为一个“渐变光谱”式的结构来理解。

  • 标签: 况题形式 双音节 文本呈现 渐变光谱
  • 简介:摘要:“梅兰竹菊可养性,琴棋书画亦陶情。”琴棋书画自古以来是文人的心头好,在雅士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身为中国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四者的美学思想互相关联,互相启发。时代的长镜头拉到今天,早已少了许多琴棋书画精通的文人大家,具有中国哲学意境的艺术作品鱼龙混杂。对于国画,甚至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我们应该怎么看?我们又能做什么?笔者参考《中国画论辑要》与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的《》,欲从中了解“古”与“时”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 标签: 中国画论,溪山琴况,中国传统艺术,当代艺术
  • 简介:《谿》约成於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因为内容以二十四则文字对古琴进行评点,因此又被称为《二十四》。三百多年以来,《》一直被视为集古琴美学思想之大成,为人所尊崇。然而,《》的来源是否与《二十四诗品》存在关系呢?学界论说莫衷一是。有鑑及此,本文结合近十余年学术界关於《二十四诗品》之研究成果,配合《》的撰写时间、内容文字等进行考述,以求釐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徐上瀛 《谿山琴况》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 简介:<正>岸边垂钓,结网待鱼,感受一种独处的宁静。人约黄昏,白昼即将退去喧哗,世界重归宁静。策杖而行,折返凉亭,独坐的寂寞留在青青水草边,漂泊的灵魂重回茅舍安顿。此时,生命的快乐和苦难可以体味,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可以咀嚼。这是静的世界,静的心灵,静的人生。

  • 标签: 溪山 静中 飞流直下 花开花落 唱山歌 日出日落
  • 简介: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伟,极具质感。画中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问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路边一湾溪水流淌,山路上一支商旅队伍缓缓而来,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行旅”的主题。

  • 标签: 《溪山行旅图》 中国绘画史 代表作 范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