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消化溃疡引起消化出血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消化溃疡引起消化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随机将这4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整体护理以及常规的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CNP临床护理及常规内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治疗后,其心理状态的变化、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临床护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态要比对照组患者的积极向上,情绪比较稳定;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0%)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观察组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结论给予消化溃疡引起消化出血患者CNP临床护理,能够逐渐的消解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抑郁的情绪,调整他们的心态,使其保持稳定的心态,积极配合临床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促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升,对和谐护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消化道溃疡 消化道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消化息肉术后的护理。方法针对我院68例消化息肉术后患者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消化息肉患者术后无并发症的发生,顺利出院。结论消化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常引起消化出血、穿孔等,严重者可发生癌变,对消化息肉患者术后进行针对性护理减少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消化道息肉 术后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上消化疾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检测情况进行临床分析。方法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对200例上消化疾病患者进行Hp感染检测.结果200例上消化疾病患者的Hp检出率为57.5%,上消化疾病的检出率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94.0%)、胃溃疡72.2%、慢性萎缩性胃炎64.1%、胃癌60.8%、胃食管返流病56.1%、慢性浅表性胃炎41.8%。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21.4,P<0.05)。不同性别、年龄H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42,P=0.181;X2=9.2028,P=0.100)。结论上消化疾病的HP感染率较高,且两者关系密切;Hp感染与性别年龄无关。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感染上消化道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肺部和消化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住院原发肺部及消化恶性肿瘤晚期合并感染的153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1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209株G-菌143株占第一位,G+菌46株,真菌20株。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消化恶性肿瘤较呼吸恶性肿瘤合并血流感染机会明显增加,P<0.05。消化恶性肿瘤多部位、多种病原菌的感染较呼吸恶性肿瘤增多。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合并感染的病原体G-杆菌为主。消化恶性肿瘤患者易合并严重复杂的混合感染与侵入性检查操作、治疗多有关。

  • 标签: 恶性肿瘤 医院感染 有创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儿科消化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消化疾病(腹泻)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有100例,所有患者都接受抗感染、常规抗炎治疗,其中实验组患儿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儿则配合利巴韦林注射液药物治疗;在患儿治疗期间配合相应的临床护理,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通过系统的治疗之后,患儿检查结果显示为脂肪球(+—+++)有21例、白细胞少许有7例,所有患儿大便培育结果不存在致病菌,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实验组患儿有效率为92%(92/100),对照组患儿有效率为80%(80/100)。两组患儿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科消化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配合血液标本和粪便检测能够提升患儿的腹泻诊断率,在常规感染以及抗炎治疗期间配合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并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进行使用和推广。

  • 标签: 儿科消化疾病 腹泻 治疗措施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消化溃疡的临床治疗。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消化溃疡患者72例,其中男患者有42例,女患者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72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3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奥美拉唑治疗方案,而36例观察组患者进行雷贝拉唑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并做到及时记录观察所得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消化溃疡病情均得到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消化溃疡临床治疗中,雷贝拉唑治疗方案效果更显著,能在极大程度上改善消化溃疡患者病情,因此应在临床上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消化道溃疡 临床治疗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层治疗消化溃疡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消化溃疡患者,按照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8例。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66.66%,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的治愈率33.33%,总有效率53.3%,治疗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对消化溃疡患者进行治疗,其药物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奥美拉唑的治疗效果略优于雷尼替丁。

  • 标签: 消化道溃疡 奥美拉唑 雷尼替丁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溃疡穿孔治疗的外科护理观察过程。方法将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进行消化溃疡穿孔手术的27例患者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的手术方式,制定出符合患者恢复的外科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为14例,实验组患者为13例。结果对照组患者单纯缝合修补术,实验组患者采用高选迷切加缝补。通过实验后3个月溃疡复发率的调查发现实验组发病率为11%,对照组患者为12%,经过一年的追踪观察发现对照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实验组患者的发病率。结论消化穿孔单纯修补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术后结合正规内科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消化道溃疡穿孔 外科护理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早癌诊断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2例消化早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就诊的顺序将其平均划分为参照组、实验组各71例,前者给予传统内镜诊断以及外科手术治疗,后者给予新型内镜诊断以及EMR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费用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检出率94.37%(67/71)明显高于参照组81.69%(58/71)(P<0.05);实验组的住院天数为(4.93±0.13)d,参照组的住院天数为(13.64±1.54)d(P<0.05)。结论将新型内镜应用于消化早癌的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帮助患者及时发现疾病;EMR手术治疗早癌,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疗负担等优点,并且减少对患者的身体创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消化内镜技术 消化道早癌 诊断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处理小儿上消化异物嵌顿应用效果。方法50例患儿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上消化嵌顿异物并接受内窥镜治疗,指定高年资专业临床医生完成相关操作,记录其内窥镜治疗效果,将所得数据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50例上消化异物嵌顿患儿经内窥镜治疗后50例顺利将异物取出,2例患儿经内窥镜未顺利取出上消化嵌顿异物,成功率(96.00%)与失败率(4.00%)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0.00%。结论利用内窥镜手术可使上消化异物嵌顿患儿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成功率,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及预后。

  • 标签: 小儿 上消化道异物 内窥镜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术治疗方法在消化穿孔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消化穿孔患者4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为对照组患者应用保守治疗方法开展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应用手术治疗的方法开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为上消化穿孔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为其应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开展治疗,能够有效的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但是保守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体选用何种治疗方法,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适当的选取。

  • 标签: 手术治疗 上消化道 穿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消化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消化溃疡患者72例,男患者有42例,女患者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72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3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奥美拉唑治疗方案,而36例观察组患者进行雷贝拉唑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并做到及时记录观察所得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治疗,消化溃疡病情均得到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消化溃疡临床治疗中,雷贝拉唑治疗方案效果更显著,能在极大程度上改善消化溃疡患者病情,因此应在临床上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消化道溃疡 临床治疗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对白及在上消化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做相关综述。方法查阅、分类、归纳白及用于上消化疾病中的文献,对其在上消化疾病中因不同原因引起疾患的临床应用加以综述。结果白及用于上消化出血、胃炎及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溃疡、药物中毒等均取得了显著疗效。结论白及用于上消化疾病的治疗,其机理值得深入研究、给药剂型、方法需进一步提升、完善后能产生良好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应用前景可观。

  • 标签: 白及 上消化道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溃疡穿孔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上消化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评判疗效,查找不足。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1例、胃溃疡穿孔9例;最初保守治疗3例中,治愈1例,死亡1例,转手术治疗1例;28例行手术治疗患者均治愈,行胃大部切除术者5例,穿孔修补术者23例。死亡病例因就诊延误,继发严重腹腔感染,拒绝手术治疗所致。结论上消化溃疡穿孔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尽早就诊并确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 标签: 上消化道溃疡 穿孔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术后护理在预防消化手术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13年11月~2015年1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消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时不同的方案分为予以常规护理的的对照组(44例)与予以护理干预的研究组(56例)。结果研究组切口感染发生率3.57%低于对照组15.91%,且切口甲级愈合率75.00%高于对照组50.00%(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1.07%高于对照组75.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消化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并改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护理 消化道手术 预防 作用 切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