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当今社会,宫颈仍然是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问题,而且其发病年龄逐渐趋向年轻化。宫颈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疗、化疗,近年来又有新的治疗方法如热疗、免疫疗法等兴起,以下将对现有浸润宫颈的治疗方法进行全面的总结。

  • 标签: 浸润性宫颈癌 手术 放疗 化疗 热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形态上易混淆的乳腺浸润导管浸润小叶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营口开发区中心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外科诊治的77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和标本,观察浸润导管浸润小叶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77例患者发病年龄33-72岁,平均50.1岁。大体观察肿物68例单灶,9例多灶,直径0.7-10cm,平均2.3cm,患者中浸润导管39例,浸润小叶7例,粘液2例,腺样囊性癌2例,特殊类型1例,腺癌1例,叶状肿瘤1例,假性髓样1例,混合23例。结论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可以鉴别易混淆的浸润导管浸润小叶

  • 标签: 乳腺肿瘤 癌导管 癌小叶状 免疫表型分型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浸润小叶(ILC)与浸润导管(IDC)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方法:纳入2019年12月~2021年9月152例乳腺癌患者为例,其中ILC患者20例,IDC患者132例。以两组患者个人信息,病情状况,激素水平以及病理分型情况对比其病理特征,同时对比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患者年龄大小情况,ER,PR,Her-2,Ki-67阳性表达情况与阴性表达情况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数量ILC与IDC(P>0.05)。结论:对比ILC患者ER、Her-2、Ki-67阳性率均高于IDC,其中PR阳性率ILC低于IDC。

  • 标签: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浸润性导管癌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浸润复层产黏液的(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查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所有宫颈病例,从中筛选出3例宫颈ISMC,收集其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结合文献复习,分析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3例患者年龄38~48岁。临床均表现为阴道接触出血。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3例均伴18型阳性。镜检ISMC细胞呈复层排列,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巢,细胞巢最外层细胞呈有极向的栅栏状排列,内层细胞极向紊乱,胞质内富含黏液。3例ISMC均伴发宫颈普通型腺癌,1例同时伴发鳞癌。免疫表型:P16弥漫阳性,P40、CK5/6示巢外层细胞阳性。特殊染色阿辛兰提示内层细胞胞质内黏液丰富。1例术后1个月肺部多发转移;1例术后12个月盆腹腔多发转移。结论ISMC具有独立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且预后差,诊断需结合免疫表型及特殊染色,并需要与宫颈非角化型鳞癌等多种类型肿瘤进行鉴别。

  • 标签: 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 临床病理学 诊断
  • 简介:乳腺浸润筛状(invasivecribriformcarcinoma,ICC)是一种少见的浸润乳腺癌类型,其发病率约占乳腺癌的0.3%-3.5%,1983年由Page等[1]首次提出。随后ICC因其独特的病理学特点和良好的预后,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对ICC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等方面已有较多共识,但也存在分歧。

  • 标签: 乳腺肿瘤 腺癌 综合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浸润复层产黏液(invasive 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carcinoma,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病理科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间诊断的10例宫颈ISMC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患者年龄范围26~59岁,平均年龄46岁。大部分患者有阴道流血、阴道流液或下腹坠胀等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经体检发现。6例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分期:ⅠB1期3例,ⅠB2期1例,ⅢC1期1例,ⅢC2期1例。形态上,10例均可见假复层的柱状细胞形成侵袭的巢团结构,周围肿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数量可变含胞质内黏液的肿瘤细胞,凋亡小体和有丝分裂象易见;也可见其他的结构特征,如假腺腔、乳头及实片状不伴周围的栅栏状排列。细胞形态上可见如嗜酸性细胞质、透明细胞质、组织细胞样及鳞状分化细胞。4例伴原位腺癌和/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或复层产黏液上皮内病变。手术切除的6例,均为Silva C型浸润模式,3例纯ISMC(3/6),2例混合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普通型腺癌,1例混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淋巴结转移2例(2/6)。所有病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p16,Ki-67阳性指数50%~90%。不同比例的肿瘤细胞过碘酸雪夫染色及阿辛蓝染色阳性。结论ISMC属于HPV相关宫颈腺癌,相对少见。ISMC具有广泛的形态学谱系,近半数病例为混合ISMC,易误诊为宫颈的其他恶性肿瘤。与其他腺癌相比,ISMC更常表现出破坏间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 标签:
  • 简介:男性乳腺癌是原发于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男性乳腺癌较少见,占乳腺癌总数的1%[1]。其生物特性与女性乳腺癌相同,但发病年龄较女性高,容易贻误而影响预后。临床上对于本病认识较少,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易误诊、漏诊,现就本院近期收治的1例病理类型为浸润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9岁,无不良嗜好。

  • 标签: 男性乳腺癌 浸润性导管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微小浸润鳞状细胞患者的病理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本溪市中心医院诊断的12例子宫颈微小浸润鳞状细胞癌病例(国际妇产联盟FIGO标准)总结其诊断方法及临床转归。结果12例中4例行子宫颈锥切术,8例行子宫全切术,术后随诊一年至两年,11例未见复发,1例行子宫颈锥切术病例3个月后复发,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后未见转移。结论尽管子宫颈微小浸润鳞状细胞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但患者复发及转移率很低,子宫全切术可达到很好的治愈效果,详尽的病理报告对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子宫颈 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复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主因右乳房红色斑块2个月,于2013年11月就诊。2个月前患者右侧乳头部位出现一硬币大小红色斑块,皮损逐渐扩大,上附痂皮,无痛痒不适。既往患者于2012年诊断为乳腺浸润导管并发肺转移及多发骨转移,行曲妥珠+紫杉醇方案化疗6个周期,曲妥珠单药维持治疗,近1年来病情时有反复。系统检查:一般情况尚可,神清语利。

  • 标签: 乳腺癌 导管癌 浸润性 皮肤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浸润小叶不同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26个病灶)浸润小叶的临床,X线,超声及MRI表现。结果浸润小叶X线表现不规则肿块7例,分叶形4例,圆形、卵圆形分别为5例和4例,肿块伴钙化6个,阴性一例。结论浸润小叶常以浸润不规则肿块,不对称致密影及结构扭曲等常见,在X线上导致诊断困难,临床、X线、B超和MRI结合能提高肿瘤的检出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浸润性小叶癌 临床 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