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希氏-系统(希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可获得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希系统起搏,尤其是国内原创的LBBP,因参数更理想、操作更简单,弥补了HBP的不足,引起广泛关注且发展迅速。但作为新技术,希系统起搏仍处在起步阶段,其定义、操作、适应证及程控设置尚无统一标准。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倡导并组织专家撰写了此共识,旨在指导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技术,更加安全、有序地促进希系统起搏在国内的发展。

  • 标签: 共识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标准 适应证
  • 简介:摘要希氏-系统(希系统)起搏是当前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既能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实现心脏再同步,又能维持窄QRS波患者心室同步性。其中由我国学者原创的左束支起搏技术,弥补希氏束起搏的不足,扩展了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具有里程碑意义。2021年2月《希氏-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全球首发,统一了希系统起搏的定义,规范了操作流程及植入适应证。本文论述希系统起搏的优劣势,并期待更多循证医学的开展以回答及解决相关的临床问题。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生理性起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希氏-系统起搏(HPSP)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尝试行HPSP且术前存在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置换的人工心脏瓣膜类型、手术并发症、临床随访资料、起搏参数(阈值、R波振幅和阻抗)、QRS时限(QRSd)和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共纳入32例尝试行HPSP且术前已置入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其中8例尝试希氏束起搏(HBP),7例成功,24例尝试左束支起搏(LBBP),均成功,总成功率96.88%(31/32)。HBP组的起搏阈值明显高于LBBP组[(1.22±0.78)V对(0.47±0.13)V,P=0.04],感知显著低于LBBP组[(6.63±4.97)mV对(13.09±7.12)mV,P=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6.21±10.61)个月,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保持稳定。宽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缩短[(152.59±19.79)ms对(132.34±12.78)ms,P=0.004],窄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延长[(94.43±7.38)ms对(122.53±10.86)ms,P<0.001];两组患者的LV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3±9.20)ms对(75.13±13.80)ms,P=0.41]。HPSP后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脏大小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HPSP成功率高,是可行的,且HPSP可以维持心脏的电同步性,从而保护这类特殊患者的心功能。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人工心脏瓣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希氏-系统起搏(HPCSP)在有起搏适应证且合并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巨大右心房患者155例,分为3组:希氏束起搏(HBP)组53例,男35例,年龄(69.5±11.7)岁;左束支起搏(LBBP)组72例,男44例,年龄(71.3±8.6)岁;右心室起搏(RVP)组30例,男20例,年龄(69.5±10.3)岁。评估和比较术中及随访期间导线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收缩压(RV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3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成功行HBP 45例(84.9%,45/53),成功行LBBP 68例(94.4%,68/72);RVP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②与RVP组比较,HBP组术中阈值及R波感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3组患者随访期间阈值、感知、阻抗较术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P组和LBBP组术前及随访期间LVEF和LVE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VSP均较基线下降[HBP组:(44.0±19.9)mmHg (1 mmHg=0.133 kPa)对(50.1±25.4)mmHg,P=0.04;LBBP组:(41.8±15.7)mmHg对(51.7±19.8)mmHg,P=0.03]。RVP组在随访期间LVEF较基线下降(45.1%±18.2%对50.8%±19.9%,P=0.04),LVEDD及R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CSP在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有起搏适应证的巨大右心房患者,HPCSP可能是较优选择,可通过鞘管塑形或使用"鞘中鞘"等技术提高植入成功率。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巨大右心房
  • 简介:摘要神经突起是体内信息传递的桥梁,神经递质通过突起的连接而传递。在神经突起生长过程中有大量的细胞内和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因子对其进行调节,有调节神经突起的长度、数量或抑制神经突起的生长等作用。文章就神经突起的生长过程、所需调节蛋白及突起生长信号等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元 突起生长 蛋白调控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传统能源的枯竭,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绿色友好型的可再生能源,其中新能源光伏发电技术在我国能源发展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网逆变器作为电网与光伏发电系统之间的核心接口设备,对入网电流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在实际工程中,出于保护设备的功率开关管的目的,大多场合采用逆变侧电流反馈控制,但该控制结构在数字控制下难以兼顾良好的系统动态响应能力和鲁棒性,在谐振峰附近的三次截止频率处通常存在相位裕度过低的情况,大幅放大了该频率处的高频谐波,从而不满足国家规定的并网标准。

  • 标签: 逆变器单神经元 自调节 PID电流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临床结合神经电生理早期诊断运动神经病的效果。 方法 选取在我院于2017年7月~2020年7月接受检查的92例运动神经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选取同时期9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其进行临床结合神经电生理早期诊断,比较两组诊断结果。 结果 观察组腓肠神经电位波幅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胫神经电位波幅大于对照组,观察组腓总神经以及尺神经电位波幅小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临床 神经电生理 早期诊断 运动神经元病 效果
  • 作者: 唐珊 薛虹霞 李俐 李超 韩坤静 王斌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24期
  • 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太原 030001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太原 030001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太原 030001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运动神经病患者辅助沟通的相关文献,总结运动神经病患者沟通障碍的特点、沟通不良所导致的影响以及辅助沟通的应用现状,旨在为存在沟通障碍的运动神经病患者提供适宜的辅助沟通系统,以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负性心理情绪,从而减轻照顾者负担。

  • 标签: 综述 运动神经元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 沟通障碍 辅助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矽肺患者血清中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的变化及相应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20年1月,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确诊的矽肺患者455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肺癌患者120例作为健康组和肺癌组。以化学免疫荧光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NSE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矽肺组血清NSE水平为[(22.88±7.86)ng/ml],高于健康组[(17.96±4.4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壹期、贰期、叁期组血清NSE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期别矽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组血清NSE水平低于小细胞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小细胞肺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SE对矽肺的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718(P<0.01),当血清NSE的诊断阈值为17.49 ng/ml时,其诊断的敏感度为78%,特异度为57%。结论矽肺患者血清NSE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矽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矽肺 血清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丙泊酚对帕金森病(PD)小鼠多巴胺能神经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8只,8~12周龄,体重22~3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6):对照组(C组)、PD组和丙泊酚组(Pro组)。PD组和Pro组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C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7 d;每天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后30 min时,Pro组腹腔注射丙泊酚25 mg/kg,C组和PD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造模结束后第8天时进行步距实验和转棒仪实验,记录小鼠步距和转棒仪停留时间。行为学测试后处死小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计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黑质α-突触核蛋白(α-Syn)和酪氨酸单氧化酶(TH)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PD组步距减小,转棒仪停留时间缩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计数减少,黑质TH表达下调,α-Syn表达上调(P<0.05),Pro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D组比较,Pro组步距增大,转棒仪停留时间延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计数增多,黑质TH表达上调,α-Syn表达下调(P<0.05)。结论丙泊酚对PD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黑质α-Syn表达下调有关。

  • 标签: 二异丙酚 帕金森病 多巴胺能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重抗神经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特点及多重抗体阳性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诊治的多重抗神经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收集的64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中,有多重抗神经抗体阳性患者7例,占10.9%,包括:3例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抗体相关脑炎,其中1例同时伴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抗Hu抗体阳性,另外2例分别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抗Hu抗体阳性;2例抗NMDAR脑炎,1例合并抗Yo抗体阳性,1例抗NMDAR脑炎发病初期合并抗Hu抗体阳性,复发时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体合并抗Hu抗体、抗CV2抗体阳性;1例抗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抗体脑炎合并抗Ma2抗体阳性;1例抗CASPR2抗体脑炎合并抗Tr抗体阳性。有2例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异常。7例患者经免疫治疗后症状均得到缓解,其中3例在随访中筛查出肿瘤(经病理或影像检查证实),均在1年内死亡,余4例患者中有1例复发。结论多重抗神经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少见,多重抗体可导致临床症状变化或叠加,可能影响预后,尤其是合并副肿瘤抗体时需密切随访。

  • 标签: 抗体 副肿瘤 肿瘤 自身免疫性脑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铁超载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内在机制。方法将30只8周龄雄性SPF级S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铁超载组(IO组)及空白对照组(Sham组),每组n=15。IO组大鼠采用右旋糖酐铁腹腔注射100 mg/(kg·d)持续28 d。利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两组大鼠的认知功能;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海马内的转铁蛋白受体1(transferrin receptor 1,TfR1)、自噬相关蛋白p-AMP-蛋白激酶(p-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AMPK)、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B细胞淋巴瘤-2相互作用蛋白1(Bcl-2 interacting protein 1,Beclin1)的变化;免疫荧光观察大鼠海马内LC3、Beclin1的表达;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内的神经形态变化。透射电镜法观察大鼠海马区神经内自噬小体数量及内质网形态的改变。所得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的组别和训练时间交互作用显著(F=3.55,P<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与Sham组[(28.09±18.41)s、(21.42±15.53)s、(16.96±8.35)s、(10.24±3.75)s]相比,IO组大鼠在第2 ~ 5天的平均潜伏期[(56.68±30.65)s、(58.21±36.09)s、(36.58±13.54)s、(27.29±14.30)s]明显延长(t=8.57,6.81,9.51,7.12,均P<0.01)。在第6天撤掉平台的空间探索实验中,与Sham组[(41.89±3.89)%]相比,IO组在平台象限内停留的时间百分比[(25.46±3.56)%]明显降低(t=24.06,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O组大鼠海马内TfR1(2.10±0.48)、p-AMPK(0.74±0.10)、LC3(1.11±0.40)、Beclin1(1.05±0.20)的相对表达水平较Sham组[TfR1(0.11±0.18)、p-AMPK(0.19±0.02)、LC3(0.22±0.11)、Beclin1(0.17±0.02)]明显升高(t=1.58,14.58,10.06,20.65,均P<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O组大鼠海马内神经细胞排列稀疏、形态不规整、细胞数明显减少。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O组大鼠海马内神经内自噬小体数量增多。结论铁超载可能通过提高海马区内的自噬水平发挥其神经毒性作用,引发认知功能障碍。

  • 标签: 铁超载 认知功能障碍 自噬 神经元受损 大鼠
  • 简介:摘要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 p75NTR)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通过与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 Trk)受体相互作用或与神经营养因子结合,介导多种复杂的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突触生长和影响细胞存亡。急性脑缺血后,p75NTR与神经生长因子前体(pro-nerve growth factor, proNGF)、分拣蛋白(sortilin)等多种效应因子结合,进而激活下游凋亡信号分子,导致神经死亡。因此,阐明p75NTR在急性脑缺血中介导神经凋亡的通路及其分子机制对于研发急性脑缺血的新型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缺血 受体,神经生长因子类 细胞凋亡 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肿瘤(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及病理会诊确诊的5例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肿瘤,观察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2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2~53岁(中位年龄11岁),其中小于16岁患者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颅内和椎管内弥漫性结节性软脑膜增厚和强化,部分囊性变,伴或不伴脑实质受累。临床诊断炎性病变3例,描述性占位性病变2例。光镜下,肿瘤在软脑膜内呈弥漫性或巢团状生长,5例中3例表现为低或中等密度的形态单一的少突胶质细胞样肿瘤细胞,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2例细胞密度较高,轻-中度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可见,并见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5例肿瘤均突触素、Olig2阳性,IDH1、H3 K27M阴性;4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局灶阳性,1例NeuN部分阳性,Ki-67阳性指数1%~35%。分子遗传学显示:4例BRAF融合基因阳性,2例染色体1p缺失、19q完整,3例未见到1p及19q杂合性共缺失。5例患者术后随访13~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例患者27个月后死亡,余4例患者无肿瘤进展证据。结论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肿瘤罕见,且极易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炎性病变相混淆,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形态学、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判断,以避免误诊耽误治疗。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染色体缺失 DNA突变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电离辐射对幼鼠海马齿状回(DG)区和CA1区树突棘形态及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为研究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详尽直接的形态学依据。方法给予21 d龄SD大鼠单次剂量10 Gy全脑照射,观察照射后1、3个月大鼠认知功能改变,海马DG区和CA1区中树突棘密度及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电离辐射对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的影响。结果SD幼鼠在照射后3个月发生明显的学习和记忆力损伤。海马DG区树突棘密度显著降低,照射后1、3个月分别降低了39.06%、29.27%(t=14.96、12.35,P<0.05)。海马CA1区底树突的树突棘密度在照射后1个月降低了33.40%(t=10.39,P<0.05),而在照射后3个月其树突棘密度无明显变化;而CA1区顶树突的树突棘密度在照射后1、3个月均无明显变化。此外,海马DG区和CA1区树突棘形态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突触后PSD95在照后1和3个月分别降低了24.6%和50.5%(t=2.97、9.27,P<0.05)。结论电离辐射后幼鼠海马不同脑区树突棘密度及形态学变化提示PSD95可能通过影响树突棘的结构形态降低突触可塑性,从而参与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 标签: 电离辐射 海马 树突棘 突触可塑性 突触后致密蛋白
  • 简介:【摘要】运动神经病属老年三大疑难病症之一,随人体寿命的不断增加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该病症在近年的诊出率逐渐提升。该病症通常是由选择性累及脊髓前、细胞、脑干运动神经以及锥体束的神经变性疾病。其慢性起病,呈进行性加重。同时可受遗传、免疫、神经递质生物合成酶降低以及慢性病毒感染、重金属蓄积所影响。病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肌肉萎缩、肌无力、肌张力增高、吞咽困难,后期可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现象。病症分类可分为肌萎缩侧索硬化(又被称为渐冻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进行性肌萎缩。现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对病症患者进行护理,为探究主要护理项目进行分析。

  • 标签: 运动神经元病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毒死蜱对大鼠海马神经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自噬在急性毒死蜱中毒中枢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于2018年10月,将35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根据观察时间点随机分成7组,即0.5 d、1 d、2 d、3 d、5 d、7 d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各观察组采用81.5 mg/kg毒死蜱一次性灌胃处理,对照组给予橄榄油灌胃。连续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和中毒症状,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SQSTM1、LC3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脑组织细胞形态和LC3表达。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 d、2 d、3 d组大鼠海马神经Beclin1蛋白表达升高,0.5 d、1 d、2 d组P62/SQSTM1蛋白表达降低,2 d组大鼠海马神经LC3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5 d组大鼠海马神经排列紊乱,部分细胞核轮廓消失,7 d组尤其明显,LC3蛋白呈胞质表达,表达量逐渐增高,第2天达高峰。结论急性毒死蜱中毒大鼠自噬的早期激活可能参与了毒死蜱诱导的海马神经损伤。

  • 标签: 毒死蜱 自噬 海马 神经元 Beclin1 P62/SQSTM1 LC3 大鼠
  • 简介:摘要神经核内包涵体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罕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表现为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中广泛分布的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随着皮肤病理活组织检查的出现,该疾病确诊数量增多,但其表现多样,异质性强,常常误诊。报道1例临床表现为单纯自主神经受损的神经核内包涵体病患者,其病程较长,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突出,认知功能损害不明显。希望能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膀胱,神经原性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活组织检查 脑白质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