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细胞因子κB配体活化因子(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κBligand,RANKL)在肺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方法:本研究涉及临床和动物实验两部分。临床实验以48例PH患者和50例无肺高压(non-PH)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血清RANKL水平,并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其心功能。对于PH组中8例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观察2年随访期内其RANKL的变化。动物实验采用低氧(10%O2)诱导的PH小鼠模型,检测其右心室收缩压、右心室肥大情况,以评估其疾病严重程度,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等方法检测小鼠血清、肺组织中RANKL水平。结果:临床研究结果示,PH患者的血清RANK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者[(4.00±0.30)pmol/L比(2.23±0.14)pmol/L],且RANKL水平与其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H患者治疗后测得的血清RANKL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动物实验中,低氧诱导的PH模型小鼠的血清、肺组织及肺动脉中的RANK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结论:RANKL在PH中升高,不仅可作为提示PH诊断的指标,且在随访及疗效评估中也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细胞核因子KB配体活化因子 低氧 肺高压
  • 简介:目的:观察甲状腺转录因子-1(TFF-1)在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人胚胎肺泡上皮细胞、肺癌以及淋巴结转移癌癌细胞中的表达,从量化角度探讨其在肺癌发生及其转移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石蜡包埋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LeicaQ500MC图像分析系统,对TTF-1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胚胎肺泡上皮细胞TTF-1阳性单位(PU)值小于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TTF-1的PU值,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不同类型肺癌癌细胞TTF-1的PU值均小于胚胎肺泡上皮细胞和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TTF-1的PU值,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肺腺癌和肺小细胞癌癌细胞TTF-1的PU值均大于肺鳞癌和肺大细胞癌癌细胞TTF-1的PU值,且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01);肺鳞癌癌细胞TTF-1的PU值大于肺大细胞癌癌细胞TTF-1的PU值,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肺腺癌、肺鳞癌和肺大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灶中癌细胞TTF-1的PU值均大于其癌原发灶癌细胞TTF-1的PU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P<0.001,P<0.05);肺小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与其原发灶癌细胞TTF-1的PU值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癌细胞TTF-1的PU值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细胞,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胞TTF-1的PU值与肺癌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和患者性别无关(P>0.05);TNM分期Ⅱ-Ⅳ期胞TTF-1的PU值大于Ⅰ期,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TTF-1的表达量在正常成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胚胎肺泡上皮细胞和肺癌细胞中具有差异性并依次减少;肺癌细胞TTF-1的表达具有癌组织类型差异性;TTF-1高表达的肺癌易发生转移,TTF-1高表达的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是具有明显转移能力的肺癌细胞的重要标志之一.

  • 标签: 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 肺癌 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定量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烧伤患者血清(以下称烧伤血清)对单核细胞因子κB(NF-κB)异二聚体p50、p65移位及抑制因子κBα(IκBα)降解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烧伤血清对单核细胞活化的作用.方法收集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分别用正常人血清、烧伤血清、烧伤血清+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刺激PBMC(依次分为对照组、烧伤血清组、PDTC组),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血清刺激30、60、120、480min后PBMC的p50、p65移位;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刺激30、60、90、120min时PBMC的IκBα蛋白降解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刺激30min后烧伤血清组PBMC中p50、p65即发生移位,30~60min达高峰,120min后内聚集减少,回复至刺激前状态.刺激30min后烧伤血清组PBMCIκBα发生降解,刺激60min后含量几乎为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120min后表达水平逐渐恢复.PDTC组PBMCIκBα降解[刺激60min后含量为(11.57±1.98)×104积分灰度值]及p50、p65移位程度比烧伤血清组轻(P<0.01).结论烧伤血清可导致PBMCIκBα降解和p50、p65移位,进而活化NF-κB,诱导PBMC分泌细胞因子.PDTC对此变化有抑制作用.

  • 标签: 烧伤 血清 单核细胞 核因子κB核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对肝癌细胞因子(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78例肝癌患者的外周血,分离血清和有细胞。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78例患者的肝癌组织及正常癌旁组织的PDCD4蛋白表达,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肝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NF-κB水平。PDCD4蛋白表达采用χ2检验,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率、凋亡率、肝组织内TNF-α和NF-κB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对PDCD4蛋白表达与TNF-α和NF-κB水平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DCD4蛋白表达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6.15%,但在同一患者的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00%,癌旁组织高于肝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83,P<0.05)。肝癌细胞中转染PDCD4过表达载体的细胞存活率为(61.27±4.18)%、克隆成形率为(66.42±8.94)%,均低于对照组,且PDCD4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8.66±4.2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15,t2=1.676,t3=2.626,P<0.05)。肝癌组肝组织的TNF-α为(204.18±32.17) ng/g,NF-κB水平为(93.19±26.56) ng/g,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95,t2=5.461,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肝癌患者的肝组织PDCD4蛋白表达与TNF-α和NF-κB水平均呈负相关(r1=0.531,r2=0.791,P<0.05)。结论PDCD4能够干预肝癌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生长,促进凋亡。

  • 标签: 肝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细胞核因子-κ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484靶向肝细胞因子1A(HNF1A)调控食管癌恶性细胞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手术切除的101例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分析miR-484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介导miRNA对照和miR-484在食管癌细胞系Eca109建立miRNA对照组和miR-484组过表达细胞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两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分析两组细胞迁移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凋亡;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484靶基因,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靶基因及迁移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miR-484表达水平(1.09±0.21)高于食管癌组织(0.3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7,P<0.05)。miRNA对照组细胞miR-484表达水平(1.21±0.17)低于食管癌组织(3.96±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7,P<0.05)。miRNA对照组24 h和48 h吸光度(A)值(1.14±0.14、1.93±0.22)高于miR-484组细胞24 h和48 h A值(0.81±0.13、1.48±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0、2.791,P<0.05),miRNA对照组细胞侵袭数量[(74.03±5.90)个]高于miR-484组细胞侵袭数量[(37.84±3.9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5,P<0.05)。miRNA对照组细胞凋亡比例[(5.09±1.73)%]低于miR-484组细胞[(20.43±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9,P<0.05)。HNF1A是miR-484的靶基因。miRNA对照组细胞HNF1A和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89±0.25、0.63±0.12)低于miR-484组细胞(5.11±0.72、1.06±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09、2.091,P<0.05)。miRNA对照组细胞FAK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97±0.28)高于miR-484组细胞(1.4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8,P<0.05)。结论miR-484在食管癌组织中呈低表达,通过影响靶蛋白HNF1A表达水平,参与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

  • 标签: 微小RNA 食管癌 增殖 迁移 凋亡
  • 简介:目的:观察溶血磷脂酸(LPA)对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因子-κBp65(NF-κBp65)表达、移位及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的影响,探讨LPA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水平LPA(0~10μM)刺激人THP-1细胞4h,或以LPA1μM处理THP-1细胞不同时间(0~8h),Westernblot检测THP-1细胞蛋白NF-κBp65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NF-κBp65蛋白表达移位,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水平。将细胞予NF-κB抑制剂咖啡酸苯乙酯(CAPE))20mg/L预处理1h后,LPA1μM处理4h后,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TNFα水平。结果LPA以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THP-1细胞NF-κBp65表达,促进NF-κBp65转位到内,并促进TNF-α分泌,CAPE抑制NF-κB后可显著抑制TNF-α分泌。结论LPA可显著促进THP-1细胞NF-κB的表达和活化,促进炎性因子TNFα的释放,NF-κB信号途径部分介导了LPA致粥样硬化作用。

  • 标签: 溶血磷脂酸 THP-1细胞 核因子-ΚB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肝细胞因子1α反义链1(lnc HNF1A-AS1)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食管鳞癌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lnc HNF1A-AS1的mRNA表达水平;构建短发卡RNA(shRNA)-Control和shRNA-HNF1A-AS1慢病毒稳定细胞系;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lnc HNF1A-AS1和miR-1-3p的靶向关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shRNA-Control和shRNA-HNF1A-AS1细胞的增殖水平;采用Transwell检测shRNA-Control和shRNA-HNF1A-AS1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shRNA-Control和shRNA-HNF1A-AS1细胞的凋亡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程序性死亡因子10(PDCD10)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食管癌组织(1.77±0.10)lnc HNF1A-AS1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0.39±0.02)(t=7.29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nc HNF1A-AS1是miR-1的潜在作用靶点。shRNA-HNF1A-AS1细胞吸光度(A)值(0.51±0.03)低于shRNA-Control细胞A值(1.65±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4,P<0.05)。shRNA-HNF1A-AS1细胞[(62.08±5.96)个]的迁移数目低于shRNA-Control细胞[(150.44±10.2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6,P<0.05)。shRNA-HNF1A-AS1细胞[(83.85±6.69)个]的凋亡数量高于shRNA-Control细胞[(25.92±4.0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9,P<0.05)。shRNA-HNF1A-AS1细胞中Cyclin D1和PDCD10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0.55±0.05、0.59±0.04)低于shRNA-Control细胞(1.68±0.09、1.8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3、5.063,P<0.05)。miR-1-3p组细胞Cyclin D1和PDCD10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0.38±0.04、0.44±0.05)低于shRNA-Control细胞(1.76±0.10、1.72±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6、4.729,P<0.05)。结论lnc HNF1A-AS1可能通过靶向下调miR-1-3p的表达,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凋亡。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食管癌 微小RNA 增殖 迁移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在体外培养中对毛囊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培养毛囊角质形成细胞,按照干预措施不同分为6组,A组为单纯毛囊角质形成细胞组;B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pADM组(20 mg/L);C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10 μg/L);D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TNF-α抑制剂组(Lenalidomide);E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TNF-α(10 μg/L)+pADM组(20 mg/L);F组为毛囊角质形成细胞+TNF-α抑制剂+pADM组(20 mg/L)。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测定各组的淋巴增强因子1(LEF-1) mRNA及细胞增殖抗原(Ki-67)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B、E、F组的毛囊角质形成细胞,观察pADM对毛囊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A组(LEF-1,1.093±0.121,Ki-67,1.100±0.089)毛囊角质形成细胞中LEF-1 mRNA及Ki-67 mRNA的表达低于B组(LEF-1,2.973±0.234,Ki-67,2.577±0.067)和D组(LEF-1,1.867±0.045,Ki-67,1.967±0.136),但高于C组(LEF-1,0.450±0.090,Ki-67,0.490±0.026)。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比B,tLEF-1=14.280,P<0.05;tKi-67=15.390,P<0.05;A比C,tLEF-1=4.887,P<0.05;tKi-67= 6.356,P<0.05;A比D,tLEF-1=5.875,P<0.05;tKi-67=9.030,P<0.05);B组(LEF-1,2.973±0.234,Ki-67,2.577±0.067)毛囊角质形成细胞中LEF-1 mRNA及Ki-67 mRNA的表达高于E组(LEF-1,1.793±0.078,Ki-67,1.940±0.165),而低于F组(LEF-1,4.257±0.266,Ki-67,3.193±0.155),B组与E组,B组与F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比E,tLEF-1=8.964,P<0.05;tKi-67=6.634,P<0.05;B比F,tLEF-1=9.749,P<0.05;tKi-67=-6.425,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组毛囊角质形成细胞数量高于E组而低于F组。结论在体外培养中,pADM可能通过下调TNF-α促进LEF-1和Ki-67的表达,从而促进毛囊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

  • 标签: 毛囊角质形成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淋巴增强因子1 细胞增殖
  • 简介:细胞——系统的控制中心"中"细胞结构"部分的教学,可以"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基点,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逻辑关系出发,以细胞的功能(遗传信息库、代谢、遗传)为线索,引导学生从细胞构造和核质关系的角度,寻找证据,探寻细胞的结构,从而有效建构概念,优化教学过程。

  • 标签: 细胞核结构 核质关系 教法优化
  • 简介:当不同的细胞穿过组织内部的狭窄空间时。它们经常变形,导致它们的细胞在相关的压力下发生破裂。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以及荷兰癌症基因组中心和内梅亨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癌细胞有一种自我修复的快速恢复能力。但是细胞变形和破裂会破坏这些癌细胞的基因组完整性,这可能能够进一步促进癌症发展。

  • 标签: 癌细胞 核破裂 快速修复 美国康奈尔大学 狭窄空间 恢复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细胞因子1α(HNF1α)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调控肾脏葡萄糖重吸收的机制。方法构建小鼠HNF1α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转染人胚肾HEK293T细胞和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中过表达HNF1α,将HNF1α siRNA和GLUT2 siRNA转染入HEK293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葡萄糖类似物2-NBDG被细胞吸收的情况。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HNF1α基因沉默后对GLUT2表达的影响。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HNF1α下游靶基因如GLUT2、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等的mRNA水平,通过共聚焦免疫荧光检测GLUT2在肾上皮细胞的定位情况,使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HNF1α对GLUT2的转录激活能力。通过凝胶迁移实验(EMSA)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检测HNF1α与GLUT2的结合作用。结果过表达HNF1α摄取2-NBDG的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NF1α和GLUT2基因沉默后细胞对2-NBDG吸收作用减弱,HNF1α基因沉默后GLUT2表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HNF1α使得肾脏包括GLUT2在内的有关糖转运基因表达水平上升(P<0.01)。过表达HNF1α显著增加GLUT2转录活性,干涉HNF1α可下调GLUT2转录活性。此外,HNF1α可与GLUT2的启动子直接结合。结论HNF1α通过直接结合GLUT2促进其表达,进而调节肾源细胞对葡萄糖重吸收作用。

  • 标签: 肝细胞核因子1α 葡萄糖转运体2 肾葡萄糖重吸收 转录调节
  • 简介:摘要:细胞的精确分割是病理诊断的重要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细胞分割的准确性,本文提出基于ConvNeXt改进的ConvUnet细胞分割网络。首先,将ConvNeXt网络扩写为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其次在跳跃连接结构中加入ECA通道注意力机制,去除原始病理图片中的冗余信息,加强对重要细胞特征的关注度,最终提高模型的分割性能。在Monuseg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ConvUnet网络的Dice系数和IoU分别达到79.27%和65.98%,与现有细胞分割方法相比有更好的分割效果。

  • 标签: 图像分割 细胞核图像 深度学习 ConvNeXt
  • 简介:摘 要:在完整无损的血管中,血小板是形态规则,有细胞的。当我们从血管中取出血液时,由于血管受损,血小板会立即破裂并释放凝血因子。因此,观察到的“血小板”其实是血小板的碎片。

  • 标签: 血小板 细胞核 血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儿8月龄起病以脾脏、淋巴结和腮腺肿大为突出表现,伴反复发热、窦肺感染、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外周血多克隆性B细胞增殖。基因检出半胱天冬酶募集结构域11基因第5外显子新发杂合变异(c.368C>T,p.G123D),父母为野生型,诊断NF-κB相关B细胞增殖和T细胞失能性疾病。经10年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增殖控制良好。

  • 标签:
  • 简介:真核细胞的出现,是生物进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尽管有不少学者对它的产生发表了不少看法,形成了以内共生学说和渐进学说为代表的两大派别;但是,真核细胞的起源仍是生物学中的一大“悬案”,而核心问题是细胞的产生方式.遗憾的是从现存生物的细胞结构中已无法找到它起源的完整答案.但是,纵观现存真生物细胞数目的变化,或许能为我们揭开细胞的起源之谜有所启迪.

  • 标签: 真核生物细胞 内共生学说 生物进化 核数 高等生物 有丝分裂末期
  • 简介:本文在肿瘤细胞形态的研究中引入分形论,选择临床上常见的肝癌,在电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通过分形图像处理系统,采用数盒子的方法计算细胞边界的分维值,数据的统计采用t检验在EPI-5在统计软件上进行。结果发现:肝癌和正常肝细胞边界的分维值大于其拓扑维值1(P<0.01),即它们是分形结构。肝癌细胞边界的分维是1.162±0.032,大于正常肝细胞的边界分维1.060±0.017(P<0.00001)。上述研究表明:在电镜观察下(放大倍数5000-12000倍)肿瘤细胞的形态是分形结构;分维定量地描述了肿瘤细胞形态的不规则程度,对肿瘤病理良恶性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肝癌 细胞核 形态 分形
  • 简介:T淋巴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在整个免疫应答中处于中心环节。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是其执行免疫功能的基础,但是在常规培养条件下,T淋巴细胞处于静止状态,体外存活时间较短,传代培养及转染都非常困难,所以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使其增殖活化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可通过多种不同的刺激物使T淋巴细胞在体外活化增殖,而其活化的早中晚期细胞表面会表达不同的活化分子,标志着T细胞活化成功。本文就近年来T淋巴细胞表面活化分子及体外活化相关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口腔疾病研究中的意义进行综述。

  • 标签: T淋巴细胞 表面活化分子 共刺激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