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定量分析动态增强MRI诊断女性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各参数指标,探索各参数的最佳阈值。方法分析30例女性垂体泌乳素腺瘤及30名健康女性腺垂体动态增强MRI,比较泌乳素腺瘤与正常腺垂体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形态、达峰时间、强化率、强化斜率。采用ROC法确定垂体泌乳素腺瘤的诊断阈值,并计算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结果当以达峰时间66s作为诊断阈值时,其敏感度为76.70%,特异度为84.40%;以强化斜率为2.015作为诊断阈值时,其敏感度为88.50%,特异度为67.10%;达峰时间、强化率、强化斜率联合诊断的诊断点为0.566时,其敏感度92.20%,特异度87.53%。结论可将动态增强MR扫描达峰时间66s、强化斜率2.015及达峰时间、强化率、强化斜率联合诊断点为0.566作为诊断垂体泌乳素腺瘤的参考阈值。

  • 标签: 垂体 前叶 腺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氯胺酮超前镇痛对剖宫产产妇泌乳素的影响。方法80例足月单胎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剖宫产开始时间(T0),术后12小时(T1),术后24小时(T2),术后48小时(T3)血浆PRL含量,初乳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后48小时(T3)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浆泌乳素(PRL)水平有明显差异,初乳时间也有提前。结论氯胺酮超前镇痛可提高血浆泌乳素水平,有利于母乳喂养的实施。

  • 标签: 超前镇痛 剖宫产 泌乳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垂体腺瘤病人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护士密切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通知医生处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时观察尿量、尿色、电解质变化,纠正低血钠、高血钠症、高血糖,缓解病人的焦虑状态,保证病人在住院期间的安全。

  • 标签: 垂体腺瘤 护理
  • 简介:摘要通过探讨甲状腺腺瘤的超声诊断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甲状腺腺瘤的声像图特征与手术病理对照病例,得出甲状腺腺瘤声像图特征,以利于对甲状腺腺瘤的诊断。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男,38岁,维吾尔族,已婚。因左侧附睾肿物逐渐增大13年入院。查体左侧附睾尾部可触及2.0cm×2.0cm肿物,质稍硬、无触痛,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血AFP,b-HCG结果正常。B超左侧附睾尾部可探及约2.5cm类圆形团块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手术中肿物大体见单个,大小约2.5cm,圆形,表面光滑,质地稍硬,有包膜,完整剥离切除肿物,术后病理附睾腺瘤样瘤。小结附睾肿瘤无论良性、恶性均少见。腺瘤样瘤约占附睾肿瘤半数以上临床少见,来源尚未完全明了。其预后良好。

  • 标签: 附睾 腺瘤样瘤 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该研究主要观察补肾疏肝汤配合维生素B6治疗肾虚肝郁型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补肾疏肝汤及维生素B6)和对照组(溴隐亭),每组各30例。观察临床综合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侯改善情况、血中催乳素(PRL)和相关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96.55%,并显著降低PRL,对相关激素有良性调节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改善中医症状及不良反应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疏肝方配合维生素B6是治疗高泌乳素血症安全而有效的方剂。

  • 标签: 补肾疏肝汤 西医治疗 高泌乳素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细胞腺瘤的CT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CT检查并依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结论增强CT动脉期可见肿瘤的供血动脉与明显强化的病灶相连,Ichika-wa等认为此征象是肝细胞腺瘤的特征性表现,诊断准确率可达1OO%。

  • 标签: 肝细胞腺瘤 CT 诊断
  • 简介:本文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到2010年3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卒中72例,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 标签: 垂体腺瘤 垂体卒中 经蝶窦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皮脂腺瘤的声像图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皮脂腺瘤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皮脂腺瘤声像图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肿物,质软,探头加压可变形,边界清晰光滑,有完整的包膜回声,肿物后方回声有增强,内部回声不均匀,呈密集点状或粗颗粒状,2例内部回声有钙化.大体病理呈豆腐渣样。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显示肿物周边及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结论超声声像图特征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有助于提高皮脂腺瘤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皮脂腺瘤 豆腐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旁亢),在西方本病人群发病率较高,在我国相对较低,多数为甲状旁腺腺瘤(80%左右),其次为甲状旁腺增生,而甲状旁腺癌仅占1%-2%,因甲旁腺腺瘤体检时不易触及,临床表现多样化,无特征性,易引起误漏诊。

  • 标签: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骨肿瘤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对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的效果,通过对1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诊断、治疗及愈后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1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通过回顾病史、临床检查、辅助检查、手术方式、愈后情况综合评价其疗效。结果根据肿瘤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术式可收到不同的效果。

  • 标签: 思腺多形性腺瘤 临床疗效
  • 简介:患者男,78岁,因间断腹痛腹胀10d,于2010年11月5日人院。查体:右下腹轻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腹部超声示:回盲部见一直径5.3cm肿块回声,横切面呈“同心圆征”。CT提示阑尾腔扩张,突入盲肠腔内。壁环形增厚(图1,2)。结肠镜检:盲肠见一大小为4.0cm×5.0cm球形肿物,表面糜烂,阑尾开口显示不清。

  • 标签: 阑尾肿瘤 肿瘤 囊性黏液性和浆液性 肠套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因发现右中下腹拳头大小肿块1个月余,于2009年7月11日入院.无腹痛、无呕吐,大小便正常.入院查体: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软,右中下腹可触及约9cm×8cm包块,质中等、无压痛、边界清楚、轻度活动度.肠鸣音正常.查血常规正常.腹部CT示右中腹见类椭圆形低密度影,大小8.6cm×7.8cm,CT值在16HU左右,壁不均匀增厚,并见断断续续条状钙化影,其右下方见小分隔,与周围结构界限清晰,周围肠管受压,移位,提示右中腹部囊性占位.考虑肠系膜囊肿可能性大.

  • 标签: 阑尾黏液囊腺瘤 肠系膜囊肿 误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基本表现、病理学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免疫表型,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照。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7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病理学特点、影像学特点、免疫表型分别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病变4例位于右侧,3例位于左侧;直径在2—11cm;6例进行全肾切除,1例直径2cm单纯肿块切除。巨检肿瘤呈现圆形,边界清晰,未见坏死和出血;镜检显示肿瘤细胞由大量的形态一致的圆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3例经B超检查,显示低回声,回声规则,边界不清楚。7例均经CT检查,显示为肾实质内提示有圆形的组织肿块,强化明显。免疫组化显示AE1/AE3与EMA显示阳性,CK7与Vimentin显示为阴性。结论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中,应将临床病理学与影像学、免疫表型结合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率,防止发生误诊。

  • 标签: 肾嗜酸细胞腺瘤 临床病理学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瘤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瘤患者病例56例,对其分别采取传统甲状腺切除术和改良小切口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甲状腺瘤切除术进行比较,改良小切口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伤口美观等优势,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改良小切口手术传统甲状腺瘤治疗疗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