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在成人急诊科危重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双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胶布加寸带固定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98例作为试验组,采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法。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移位程度、口腔清洁程度、面部皮肤过敏及损伤情况、舒适度情况。结果试验组气管移位率为轻度11.2%(11/98),中度5.1%(5/98),对照组为轻度24.2%(15/62),中度14.5%(9/62),重度6.5%(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021,P<0.01);面部皮肤过敏及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1%(6/98),0,对照组为24.2%(15/62),11.3%(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4.48,P<0.01)。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1.05 ± 1.01)分,对照组为(2.10 ± 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920,P<0.01)。结论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应用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其视觉美观,且牢固性、舒适性好,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新型气管导管固定器 经口气管插管 "双固定"法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在成人急诊科危重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双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胶布加寸带固定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98例作为试验组,采用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法。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移位程度、口腔清洁程度、面部皮肤过敏及损伤情况、舒适度情况。结果试验组气管移位率为轻度11.2%(11/98),中度5.1%(5/98),对照组为轻度24.2%(15/62),中度14.5%(9/62),重度6.5%(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021,P<0.01);面部皮肤过敏及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1%(6/98),0,对照组为24.2%(15/62),11.3%(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4.48,P<0.01)。试验组舒适度评分为(1.05 ± 1.01)分,对照组为(2.10 ± 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920,P<0.01)。结论新型气管导管固定装置"双固定"应用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其视觉美观,且牢固性、舒适性好,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新型气管导管固定器 经口气管插管 "双固定"法 机械通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气管切开导管固定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我科进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选奇偶数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棉纱寸带固定法,观察组采用橡胶输液用压脉带固定方法。对比两组患者重新固定导管次数,更换导管时间,调整松紧度的频次,调整导管系带松紧度的时间,气切护理过程中接触系带后执行手卫生的次数,固定系带下皮肤损伤发生情况。结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皮肤损伤率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经过数据分析显示,在改良气管切开导管固定方法中采用输液管加橡胶输液压脉带固定气管导管的方法能有效解决传统纱布带或者棉纱寸带缺点,达到随时灵活调整系带松紧度,避免系带过紧造成压力性皮肤损伤,因此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标签: 改良气管切开导管固定方法 棉纱寸带固定法 橡胶输液用压脉带固定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导管固定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有效性。方法将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50例用导管固定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50例用胶布做蝶形固定。比较两组导管固定效果。结果实验组固定松动率、导管脱出率分别为20%、4%明显低于对照组46%、26%(P<0.05)。结论导管固定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比用胶布固定更有效。

  • 标签: 导管固定 中心静脉 脱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改进PICC固定方法,以降低导管移位发生率。方法随机选取106例PICC置管后的患者,采用导管固定方法为将体外导管呈“S”型放置,用无菌透明胶布固定导管圆盘部分,并外贴透明敷料,再交叉固定导管和透明敷料,记录胶贴标注穿刺者姓名、日期及臂围贴于透明敷贴上缘。结果本组导管向血管内移位0例,发生率为零,导管向穿刺点外移位2例,发生率为1.89%,导管断裂0例。结论改进后的导管固定方法,明显减少了PICC导管移位和折管断裂的发生率,保证了管道的正常使用及病人的安全。

  • 标签: PICC 固定方法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工"形胶布固定法在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手术中气管导管固定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择期行扁桃体和腺样体手术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中气管导管固定采用传统的双胶布固定法,试验组术中气管导管固定采用"工"形胶布固定法。用软尺记录气管导管固定好后、置入开口器、手术结束时导管距右侧口角的刻度,作为判断气管导管移位指标;记录脱管和胶布附着处皮肤受损情况。结果试验组气管导管固定好后至置入开口器和气管导管固定好后至手术结束气管导管移位距离明显小于对照组[(0.38 ± 0.16)cm比(0.74 ± 0.25)cm和(0.51 ± 0.20)cm比(1.69 ± 0.5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67和13.62,P<0.05)。两组脱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压疮;两组破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红肿和总皮肤受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0%(8/40)比55.0%(22/40)和20.0%(8/40)比62.5%(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07和14.90,P<0.01)。结论"工"形胶布固定法用于小儿扁桃体和腺样体手术中气管导管固定操作简单,固定牢固,能有效减少气管导管的移位,同时对皮肤的损伤程度更小。

  • 标签: 扁桃体切除术 腺样体切除术 插管法,气管内 麻醉 "工"形胶布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8字法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将13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分成两组,8例实验组,5例对照组。给予实验组改良8字法固定气管插管,给予对照组传统扁带环绕固定法。比较两组气管插管10天内的固定效果和扁带受压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气管插管固定情况和扁带受压情况,实验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经口气管插管采用改良8字法固定,可以更好的固定气管插管,还能避免扁带受压,取得很好的效果。

  • 标签: 气管插管 固定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经口气管导管固定方式不断更新,选择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简单、快捷的经口气管导管固定方法得到广泛关注。而使用传统工字型3M胶带固定需要裁减,浪费时间,且易导致气管导管向外移位,同时易被口腔分泌物浸湿,造成面部皮肤受损。为此,衡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设计了一种自制气管导管固定带(由主体结构、固定带、内部调节结构和固定块内部结构组成),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8 2 0508681.6),该固定带内侧固定有海绵体,可吸附口腔周围分泌物,避免口唇周围及面颊皮肤处于潮湿状态,同时借助卡槽、铰链等结构固定气管导管,可充分保证固定效果。纳入本院重症医学科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80例行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按插管时间编号,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应用自制气管导管固定带进行固定,通过循证实践路径,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查找临床实践依据,制定并实施实践方案;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应用3M胶带+寸带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导管固定情况以及面部皮肤损伤程度。所有患者均纳入最终分析,无脱落病例。对照组患者有3例(占7.5%)发生导管重度移位,观察组患者均未发生导管重度移位。观察组面部皮肤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5.0%(10/40)比55.0%(22/40),P<0.05〕;而且观察组每次固定导管所需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min:12.11±1.69比17.59±1.27,P<0.05)。应用自制气管导管固定带对气管导管进行固定,缩短了导管固定时间,降低了非计划性拔管(UEE)和面部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气管导管固定 非计划性拔管 循证实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临床上对气管导管气囊的科学护理,以避免因气囊压力过低或者过高而引发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缜密、有序、严格的交接班制度,按时检查施有气管导管气囊病患的最小漏气技术及气囊充气等方面的相关护理措施。结果本组57例临床病例均未出现因气囊护理不当而造成的各种并发症。结论对气管插管术后气囊的科学、正确护理工作,是关系到病患痊愈,避免或减少各种并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 标签: 气囊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进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固定方法,以降低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管产生气泡的发生率。方法对120例置入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将PICC导管外留部分常规呈“S”形、和“U”形固定,并应用思乐扣装置固定;观察组将导管外留部分沿血管走行反向留1.5-2.0cm的长度后,与手臂纵轴呈60°角弧行弯曲,使两翼、连接器、减压套筒及前端2cm的导管成一条直线,延长管下面(与皮肤接触处)垫厚(约32层)纱布,将纱布固定延长管上。结果对两组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管气泡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的固定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巴德增强型PICC导管断裂和延长管气泡的产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鼻腔导管固定器,属于医疗用具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橡胶塞,其特征是在橡胶塞两侧固定设有鼻夹,橡胶塞中央设有三个条形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给病人进行插管治疗时能够牢固固定导管,且避免了胶布过敏反应,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 标签: 鼻导管固定器 临床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