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联合CGF同期种植体植入并且不植在牙槽嵴量严重不足的上颌后牙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于贵州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接受种植修复的上颌后牙缺牙后剩余牙槽嵴高度2-4mm,上颌后牙严重高度不足的需植体20颗,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植体10颗采用采用上颌窦内提升联合CGF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窦内不植入人工骨粉。对照组常规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植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窦内植入人工骨粉,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稳定性以及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测量数据。结果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CGF同期种植体植入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上颌窦内提升植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对照组(P<0.05);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CGF实验组出血指数、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均低于上颌窦内提升植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对照组(P<0.05);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CGF治疗组愈合时间短于上颌窦内提升植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治疗组,牙槽提高高度高于上颌窦内提升植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治疗组,吸收量水平低于上颌窦内提升植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对照组(P<0.05);上颌窦内提升术 联合CGF实验组并发症低于上颌窦内提升植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对照组(P<0.05)。结论:在上颌后牙量严重不足但宽度足够的病例采用上颌窦内提升联合CGF并同期种植体植入并且不植的效果是可预期的,1年随访时上颌窦内提升后的种植体成功率较高。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 牙种植 边缘骨吸收 根尖骨高度,CGF,上颌后牙区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上颌后牙量不足的不同种植设计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例上颌后牙缺失的上颌窦窦底量不足的患者,通过采取2种不同的种植设计:上颌窦外提升以增加量;上颌窦内提升以增加量。其中,上颌后牙上颌窦外提升5例,共植入8枚种植体,采用上颌窦内提升16例共植入23枚种植体,种植体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6-36个月定期复查。结果  二期手术时,31枚种植体中均形成性结合,种植修复完成后,其中2枚种植体,由于颌力负荷过大松动脱落,其余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均形成性结合,植入骨材料改建良好,无上颌窦炎的发生,并且能行使较好的咀嚼。结论  对于上颌窦窦底量不足的病例,根据患者的骨质条件、修复设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上颌窦底增高的方法,均能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 标签:   上颌窦外提升  上颌窦内提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高度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全部患者均给予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治疗,植入种植体共53枚;对患者进行随访,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全部53枚种植体中,成功负载51枚,种植体保留率为96.2%(51/53),种植体稳定性理想,结合情况理想,并没有发生不良自觉症状。2枚种植体在术中出现上颌窦黏膜破裂。结论上颌后牙缺失高度不足患者进行治疗时,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牙种植上颌后牙
  • 简介: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种植体根尖部与上颌窦底皮质的关系对上颌后牙种植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ssisteddesign,CAD)软件建立标准种植体及上颌后牙三维有限元模型(M1~M6),皮质厚度均为1mm,依据牙槽高度不同(10~14mm),种植体根尖部与上颌窦底皮质的关系如下。M1:种植体根尖部穿通上颌窦底皮质(窦底皮质的上表面与种植体根尖部位于同一平面);M2:种植体根尖部进入窦底皮质厚度的一半;M3:种植体根尖部恰好接触窦底皮质的下表面;M4~M6:种植体根尖部分别距离窦底皮质的下表面1、2、3mm。采用129N斜向加载,分别置于即刻负载与常规负载条件下,计算其应力分布、最大vonMises应力、种植体的最大位移和共振频率。结果除M1即刻负载外,最大vonMises应力均集中于种植体颈部周围的牙槽嵴顶皮质表面。无论即刻负载或常规负载下,种植体根尖部进入或穿通窦底皮质时,牙槽嵴顶皮质的最大vonMises应力降低,窦底皮质的最大vonMises应力增加,种植体的轴向共振频率显著增加,颊舌向共振频率显著降低。即刻负载条件下,当种植体进入或穿通窦底皮质时,其最大位移尤其是根尖部的最大位移小于其他情况下的最大位移。常规负载条件下,种植体颈部与根尖部的最大位移几乎不受种植体根尖部位置的影响。结论种植体根尖部与上颌窦底皮质的相对位置关系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应力分布、种植体的最大位移以及共振频率均有一定影响。种植体根尖部进入或穿通上颌窦底皮质有利于改善应力分布,减少种植体根尖部的位移,增加种植体的稳定性,尤其在即刻负载下作用显著。

  • 标签: 牙种植体 上颌窦 有限元分析 应力分布 共振频率分析 皮质骨
  • 简介:目的:为下颌后牙牙槽嵴增高术提供临床测量方法及定量指标.方法:埘90名50岁以f上中t老年患者的曲面体层片下颌后牙不同部位颌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颏孔上缘至牙槽嵴顶高度,有牙侧15.91±1.85mm,无牙侧9.07±2.48mm,平均值相差6.84mm;颏孔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3.64±2.69mm,无牙侧23.65±4.28mm,平均值相差9.99mm;下颌后牙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0.68±2.76mm,无牙侧20.96±4.15mm,平均值相差9.72mm.结论:通过曲面体层片测量颏孔和颏孔后1.0cm颌高度,了解下颔后牙量丧失情况.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定量数据,方法简单,位置较恒定.下颌后牙垂直吸收7~10mm,可供该区牙槽嵴增高术参考.

  • 标签: 下颌骨 曲面体层片 骨测量 牙槽嵴增高术 颌骨高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在上颌后牙高度严重不足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的上颌后牙单牙或多牙缺失患者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32~49岁,牙槽嵴垂直高度1.5~3.0 mm,可用宽度≥6.0 mm,无急慢性上颌窦病变,提升区域无上颌窦纵隔。采用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共植入种植体33枚,种植体植入术后6个月行永久修复。根据上颌窦颊腭径宽度(sinus width,SW)将33个植入位点分为宽上颌窦组(16个,SW>15 mm)、中上颌窦组(12个,SW≥12 mm且≤15 mm)、窄上颌窦组(5个,SW<12 mm)。记录3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植入时稳定性系数、两次术后即刻垂直高度,术后半年、修复后1年窦底高度变化,修复后1年种植体边缘吸收。结果最终纳入23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41.2±7.6)岁。33枚种植体愈合期及修复后1年存留率为100%(33/33)。宽上颌窦组植入时初期稳定性系数(50.81±2.69)显著小于中上颌窦组(60.58±2.54)和窄上颌窦组(63.12±3.58)(P<0.05);宽上颌窦组第1次术后即刻垂直高度[(7.99±1.13) mm]显著低于中上颌窦组[(8.95±0.81) mm]和窄上颌窦组[(9.18±0.90) mm](P<0.05);宽上颌窦组第2次术后即刻垂直高度[(11.46±0.88) mm]显著低于中上颌窦组[(12.77±0.49) mm]和窄上颌窦组[(12.57±0.55) mm](P<0.05)。宽上颌窦组修复后1年边缘吸收量[(0.91±0.05) mm]显著大于中上颌窦组[(0.79±0.10) mm]及窄上颌窦组[(0.74±0.07) mm](P<0.05);修复后1年3组窦底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和窄颊腭径上颌窦应用经牙槽嵴顶二次提升术可解决上颌后牙高度严重不足问题,其近远期临床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 标签: 牙种植体 上颌窦内提升术 骨增量 骨整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微创挤压技术在上颌后牙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颌窦后牙缺失伴高度不足病例42例。上颌窦剩余牙槽高度为6.6mm(4.8~7.6mm)。进行微创挤压技术抬高上颌窦底同期植入59枚Replace和BLB种植体,平均抬高上颌窦底3.7mm(2~5mm)。手术后6~8月进行上部结构修复术,通过临床口腔检查和X射线检查观察牙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量改变及结合情况,随访期为12.5月(6.5~15.1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98.31%,58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结合状况良好,种植体稳定,无不良自觉症状。1枚种植体术后40d脱落术中2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9%,术后当天与术后6月X射线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高度平均增加2.3mm(1.8~3.7mm)。边缘丧失平均为1.2mm(1.0~1.7mm)。结论应用微创挤压技术同期进行牙种植术,手术操作步骤简单,并且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 标签: 上颌窦区 后牙种植 微创骨挤压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颌后牙即刻种植及同期上颌窦内提升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8月—2018年8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选择在我院治疗的50例接受上颌后牙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且上颌窦底量较少的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案例。所有患者在微创拔牙后采取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总结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上颌窦底的高度提升为3到5mm,57枚种植体在6个月时实行上部修复,成功负载,全景片、根尖片显示种植体与结合理想,无任何种植体低密度影像,上颌窦无炎症反应。结论上颌后牙即刻种植及同期上颌窦内提升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益,治疗时间短且手术操作简单,值得作为临床常规手术方式。

  • 标签: 上颌后牙区 即刻种植 上颌窦内提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上颌后牙量不足病例应用CGF联合移植材料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探讨CGF联合移植材料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适应证、外科操作要点等。方法2008年5月至2013年12月,对上颌后牙量不足的32例患者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54枚,采用CGF联合移植材料大颗粒Bio-Oss植入上颌窦内,并用可吸收性胶原膜Bio-Gide覆盖窗,术后观察并记录上颌窦底提升高度、软硬组织愈合情况、种植体类型及术中初期稳定性等。结果32例患者上颌窦底高度提升了5.7-9.5mm,平均7.3mm,共提升37侧,植入种植体54枚,术后结合情况良好,均已完成固定修复。随访过程中,54枚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未发现松动脱落者。结论上颌后牙牙齿缺失且剩余牙槽嵴量不足时,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术,应用CGF联合移植材料植可以有效增加可用高度,满足同期种植条件,近远期效果理想。

  • 标签: 上颌窦底提升术 CGF(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浓缩生长因子) 骨移植材料 同期种植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不同垂直面型患者上颌后牙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片(CBCT)分析,探讨上颌颊腭向骨质在不同种植植入角度下的厚度,为临床微种植钉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0例Ⅱ类矢状面型青少年患者,依照垂直面型分为低角、均角和高角三组,进行CB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高度,并分别测量距离牙槽嵴顶4mm处,与相邻牙长轴成90°、60°、45°和30°四个颊侧植入角度的骨质厚度.结果(1)不同垂直面型间,上颌窦底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66,P<0.05,低角型最大,高角型最小);(2)不同垂直面型组在相同的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低角型与高角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角型组大于高角型组(P<0.05);(3)同一垂直面型组在不同植入角度下,骨质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45°、30°植入角和90°、60°植入角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组、60°组大于45°组、30°组(P<0.05).结论相同植入条件下,Ⅱ类矢状面型高角型青少年患者较低角型穿通上颌窦的风险更大.

  • 标签: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微种植钉 植入角度 垂直骨面型
  • 简介:摘要拔牙后牙槽嵴缺损(alveolar ridge defect,ARD)可影响剩余牙齿的正畸移动。自体移植已被证明是牙槽嵴重建的有效方法。然而,用于固定自体块的固位钉需要通过二次手术移除,可增加患者的不适。本文报道1例28岁女性患者,在拔除右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后,拔牙位点愈合后存在严重的ARD。对本病例通过游离龈移植术增宽角化龈后,进行自体皮质片移植并联合脱蛋白牛骨骨粉和可吸收胶原膜进行牙槽嵴增量,重建患软硬组织,术中采用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片固定技术。术后2周开始正畸加力移动牙齿。术后36个月,正畸治疗结束,患者右上后牙牙周软硬组织较术前改善显著,患者自觉美学和功能均较满意。改良的无固位钉的皮质片固定技术有效增加了患者的牙槽嵴量,使正畸治疗可以顺利进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CGF联合移植材料在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2016年3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1例上颌后牙量不足患者,采用CGF联合移植材料小颗粒骨粉(Geistlich(Bio-Oss)12枚种植体在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在上颌窦内,使用胶原膜覆盖窗。并对患者术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结合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通过观察所有患者术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及结合情况良好,上颌窦底提升高度5.6~8.9mm,平均7.6mm,12枚种植体在使用过程中,未出现松动脱落现象。结论针对上颌后牙量不足患者,采取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使用CGF联合移植材料植,可以有效提升上颌窦底高度,使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及结合情况达到理想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CGF联合骨移植材料 上颌窦底提升术 同期种植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根尖倒充材料对牙根尖的影响。方法:观察样本为开展显微根尖手术的54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均在2020年1月-2021年7月的时间纳入,通过1:1比例分成27例/组的甲组、乙组,根管填充材料各为MTA(三氧化矿物凝聚体)、银汞合金,对比临床疗效上的不同。结果:甲组明显要高于乙组的手术成功率,并且组间得到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根尖周炎应用显微根尖手术治疗过程中不同根管填充材料,治疗效果各有不同,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 标签: 牙根尖区成骨 根尖填充材料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与科技水平的提高,种植义齿以高度模拟自然牙的状态,越来越受到牙缺失患者的青睐,而随着种植学科的不断发展,即刻种植-拔牙后立即植入种植体,也更多地运用于临床工作中。

  • 标签: 根尖囊肿 微创拔牙 引导骨组织再生 即刻种植
  • 简介:目的:评价上颌前牙挤压联合引导再生同期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上前牙缺失、牙槽厚度为3mm-4mm的患者,联合采用挤压、引导再生技术,植入Frialit-2种植体17颗,于植入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同时测量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本组共17颗种植体,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平均为2.8mm±0.6mm,修复完成后观察12-20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对于上颌前牙牙槽吸收的患者,采用挤压联合引导再生术后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 标签: 种植 牙种植 骨挤压 骨引导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损的临床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20例上颌后牙缺损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口腔种植上颌窦提升术进行治疗。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上颌后牙缺损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采用口腔种植上颌窦提升术进行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口腔状况,提升治疗效果,且治疗后牙齿功能恢复时间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口腔种植上颌窦提升术 常规治疗 上颌后牙缺损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以及分析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随机划分为2组,采取不同方式治疗。对照组运用常规临床种植修复治疗,研究组采取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咀嚼功能恢复与治疗时间、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在咀嚼功能恢复与治疗时间上更少,术后并发症更低。而且,在各项对比中,2组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对于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取上颌窦内提升术种植修复治疗模式,效果更佳,可加快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也能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值得推广。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术 种植修复 上颌后牙缺失
  • 简介:摘要在上颌后牙拔除过程中,由于解剖因素、病理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原因有可能发生上颌窦底穿孔,牙根进入上颌窦内等现象,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因此,在上颌后牙拔除术前,应仔细分析牙根与上颌窦的关系,选用正确的方法和器械,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上颌后牙 牙根 上颌窦 并发症 原因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