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明代中期吴中地区理学一脉始终潜伏于部分士人群体之中,使他们对民间信仰持审慎的态度,而且这些士人之间还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交游网络,更有一批地域外的理学家、官员参与其间,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相互影响,互为奥援,这些都构成了当时部分吴中士人外出居官时采取毁淫祠政策的重要背景。从这一点来看,学术背景和士人网络是我们在考察明代毁淫祠问题时所不可忽略的问题。

  • 标签: 明代中叶 吴中 士人 毁淫祠
  • 简介:明代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历史教育相对于前代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研究明代历史教育,对于拓展中国教育史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探索明代社会史、史学史、文化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明代历史教育作一述论,认为,明代的历史教育在宫廷教育、官学教育、书院教育和民间教育中均有所体现.

  • 标签: 明代 历史教育 述论
  • 简介:中国古代陶瓷业中的官窑是封建经济方式的特殊体制,是伴随着这种经济方式而产生而成熟的。在封建时代,皇室和政府机构定制专用陶瓷器可以追溯到唐代甚至更早,以后渐渐产生非商业性质的官窑。明代时,官窑已经制度化和常设化,成为官府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对明代官窑建制的经济属性、组织方式、运行模式和演化过程作全面的研究。由于陶瓷史研究和表述仍在起步阶段,有不少概念的含义是多义的,其中包括"官窑"。由此作为认识明代官窑建制的前提,对许多习见的概念必须予以正名,为全面阐述明代官窑建制扫清理论障碍。本文试对明代官窑和明代官窑器、明代官瓷窑官陶窑和建筑陶瓷官窑、明代景德镇官窑和其他官窑这些概念作出区分。

  • 标签: 官窑 明代 建制 经济方式 封建时代 政府机构
  • 简介:明代地方修志大多需要聘请修志人员、安排修志场所、提供日常饮食、购置纸张笔墨和志书印制材料,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修志费用。明代修志费用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其次为地方官员和士绅捐俸捐资。修志经费短缺是历代修志遇到的一个难题,明代解决经费困难的模式尤其是官员阶层和乡贤名士捐俸捐资,折射出当时统治者阶层和知识阶层的浓厚修志意识和浓郁乡土文化情结。

  • 标签: 明代 方志编修 修志经费
  • 简介:明代统治者迫于倭寇的连连进逼,不得不大力发展水军,建立起较为严密的海防体系,并借鉴《孙子兵法》等兵学经典,研究和发展海防战略战术。虽说其间多有波折,并不能保持首尾一贯,但受此刺激应运而生的海防战略战术等,无疑极大丰富了我国古典兵学思想宝库。

  • 标签: 明代 海防 《孙子兵法》 战略战术 倭寇 水军
  • 简介:日本古称倭奴国,所以中国古代史籍将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相勾结的中国沿海奸民通称为"倭寇"。自元朝末年到明朝万历年间,中国沿海地区遭受倭寇侵掠达三百年之久,是为倭寇之患。元朝末年,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到1392年,北朝的足利氏征服了南朝,内战中南朝的残兵败将流亡在海岛上,成为无业的"浪人"。他们勾结九州一带的海盗商人,又利用一部分破产农民,乘元末明初用兵之际,合伙到中国沿海地区来,时而进行走私,时而进行抢劫。至此,倭寇终成一患。

  • 标签: 中国沿海地区 奸民 元末明初 卫所军 邓茂七起义 三百首
  • 简介:明代有商辂、黎淳、吴宽、杨慎等4位状元写过与岳阳楼相关的诗文,这些诗文都出于成化中至嘉靖初约50年间,所指的都是岳阳太守吴节重修的那一座。嘉靖后期,另有状元罗洪先写过关于洞庭湖、湘江的诗,却未写岳阳楼,可能他游历时岳阳楼已颓塌。

  • 标签: 明代状元 商辂 黎淳 吴宽 杨慎 罗洪先
  • 简介:风俗画是传统中国绘画中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具有直观的史料价值。明代在文化传统上多承接宋代,同时也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兴盛时期,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世俗文化的繁荣,为明代风俗画的发展提供了新鲜丰厚的"土壤"。如果说,风俗画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顶峰,那么明代风俗画即是在两宋风俗画"启下"之下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 标签: 两宋时期 民俗传统 市民阶层 世俗文化 兴盛时期 中国绘画
  • 简介:本文利用各种历史数据与史料相互佐证,并结合一定的统计方法,逐一估算了19世纪中叶全国煤、铁矿石、生铁、钢、金、银、铜、铅、锌、锡、水银、朱砂、雄黄、硫磺与硝15种矿产品的产量。

  • 标签: 19世纪中叶 中国 矿业 产量
  • 简介:宋元以来,诗经图创作多出于政教鉴戒。明中后期,时风流变,《诗》学由经学向文学转变,由崇高向世俗回落,画坛也复追元代放逸画风,与鉴戒无涉,而书画消费,又使明画带有世俗趣味。在此背景下,宫廷画院之外的诗经图创作,摆脱了诗教的束缚,迎合时风趣味,借《诗经》诗意,绘写心中图景。直至清乾隆朝,《御笔诗经全图》再度让诗经图回到教化系统。明代诗经图可分为三类,一是临摹马和之《毛诗图卷》的仿作,一是取材于《诗经》的诗意图,一是取材于《诗经》的商业广告图。

  • 标签: 明代 《诗》学 诗经图
  • 简介:“厂卫”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的合称,是明代最具特色也最臭名昭著的政治创设。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这些机构大多数时间掌控在宦官手里,和“特务政治”、“宦官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 标签: 明代 锦衣卫 政治 宦官 特务
  • 简介:刘天和是湖北麻城人,明代名臣,饱学鸿儒。其学识渊博,善治水利,精于诗文,通于史志,亦达于医药,故其著述甚富。有文献载刘天和"著《陶节庵伤寒六法》《幼科类萃》《经念良方》",网上有关资料亦如是。以李经纬、庄树藩所编辞书及有关史料为准进行查考,证得《陶节庵伤寒六法》为明代医家陶节庵所编,刘天和校注并刻印,《幼科类萃》为明代儿科医家王銮所撰,刘天和刻印,唯《经念(验)良方》乃刘天和为解民疾苦,宦游时留心医药、搜集医方、精选医书撰成,且流传甚广。

  • 标签: 明代医家 刘天和 医药著述 考证
  • 简介:李承箕(1452—1505),湖北嘉鱼人,明代理学名士,师从陈献章,曾数次到江门求学。曾撰修《新会县志》,著有《大厓李先生诗文集》。《明史》及《明儒学案》中有其传记,但学界对其研究较少。为便于对李承箕相关问题研究的展开,通过爬梳史料,对其生平事迹进行钩稽。

  • 标签: 明代 嘉鱼 李承箕 年谱
  • 简介:回族铜香炉是回族工艺美术中的典型类型。明代回族铜香炉以几何纹、植物纹和书法纹作为主要的装饰,呈现"抽象"的特点;回族铜香炉简洁、单纯与婉约的造型风格,也体现了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精神诉求;材质的独特美学韵味,也为回族铜香炉增色不少,它们共同创作了工艺史上的佳品,成为民族艺术中的瑰宝。

  • 标签: 回族 铜香炉 审美
  • 简介:殿试,又称廷试,由皇帝主持,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最高形式。自唐代武则天始创后,历经发展,至明代,殿试的各种程序和仪式内容已经基本完备,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封建国家选拔高级人才的专门体系,为朱明王朝的国家运转与稳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明代殿试是全部科举考试的最后环节,过程包括:拟定考题、殿考、阅卷读卷、传胪、赐状元朝服、赐宴礼部、上表谢恩、行释菜礼、提名立碑等多项活动内容。

  • 标签: 读卷 传胪 皮弁服 文武官员 翰林院 赐宴
  • 简介:明代,政府对道教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文章分析了明代政府的道教观,剖析了明代政府的道教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总的说来,明代对道教的管理是卓有成效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也由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一套管理制度随着明王朝由盛至衰,逐渐丧失了其积极作用。

  • 标签: 明代 道教 管理制度
  • 简介:衡水历史上有许多清官名臣,明代的兵部尚书傅希挚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生多地为官,历经抗倭、治理漕河等重大事件,却保持了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清廉作风,堪称一代清官廉吏的典范。傅希挚给后人留下了清廉为官、以俭养德,实心任事、勇于担当,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启示。

  • 标签: 傅希挚 清廉 任事 衡水
  • 简介:据寺内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唐,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资寿寺”。现存建筑,均为明代重修,总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规模颇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寺内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殿,地藏殿,药师殿,水陆殿,二郎殿等。其中大雄宝殿、药师殿、水陆殿保存明代壁画161.32平方米。

  • 标签: 大雄宝殿 明代 壁画 占地面积 建筑物 重修
  • 简介:明代苏州地区的书画市场已日益发展、成熟,书画作伪也最盛,并形成了自己的地区特色,俗称"苏州片"。本文就"苏州片"的成因、特色、作伪的群体及其流传至今的作品等问题展开研究,有利于一分为二地把握明代苏州地区书画市场发展的状况。

  • 标签: 明代 苏州地区 书画作伪
  • 简介:军礼建构是朱元璋寻求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明代军礼建构的过程是朱明皇帝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统治秩序的要求而完成的。军礼用乐正是由于军礼的这种皇权的合法性要求,而呈现出多样丰富性的特征。

  • 标签: 明代 军礼建构 军礼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