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21
  • 简介:民国旧体文学大系的编纂是将相关文献按一定标准与体例汇在一起,并用导言系连起来,形成文学史论与作品选结合的宏大体系。该大系将以民国旧体文学为中心,兼顾域外的旧体文学、民国旧体文学期刊与社团刊物以及实用文章,并将文学理论集扩编成各种话体批评、序跋批评、论文、选本、学术著作等五项。编纂民国旧体文学大系,需要对民国旧体文学文献作宏观地、科学地、全面地判断和汰选,形成一个有创意、有新意、有机的、切实可行的框架体系,还必须借力近代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文献学等学科团队和编辑出版专家。该大系的编纂不仅对纠正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学术偏差有重要意义,对当前文学学术研究方法与学术态势也具有校正意义,还对全面认识民国社会、历史、文化等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民国 旧体文学 文学大系 现代文学
  • 简介:现当代文学史上,相当多的新文学家写作旧体诗,其中有些人如鲁迅、郁达夫、田汉等的旧体诗还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新文学家的旧体诗创作普遍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的矛盾心态,值得关注。他们一面创作旧体诗,一面又认为旧体诗的文学价值不如新诗,常常把旧体诗当作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文体,甚至为他们的旧体诗写作感到不安或自责。

  • 标签: 矛盾心态 旧体诗 文学家 写作 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价值
  • 简介:所谓诗词格律,亦即指;形式排偶与声调和谐的法则。对于旧体诗词的格律,目前似乎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主张严格遵守,一种主张不管平仄、音韵、对仗那一套,只要顺口就行。我则认为:既是作旧体诗词,就要符合一定的格律。比如说,只是七言、八句、押个韵脚,还不能算作「七律」。正如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一封信上说的:他认为陈毅同志的诗「于律诗稍有不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但是,另一方面,我认为:为了词不害意,也不一定完全拘泥于格律。

  • 标签: 旧体诗词 诗词格律 对仗 七言 毛泽东同志 杜甫
  • 简介:作为20世纪20年代卓越新诗人的郭沫若,到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却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这些旧体诗或抒发国势的安危,或鼓励人们坚持抗战的决心,或建议对敌抗争的策略,或实写敌寇轰炸下人民的苦难等等,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诗人个性的特质。纵观此期间郭沫若氏创作的旧体诗,我们能够看到其鲜明的"巨笔如椽,难尽诗才"的特点。而追溯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一则可能是岁月倥偬,局势荒危,不允许诗人像前贤那样浅酌慢吟,雕琢再三;二则可能受欧美诗风文雨的影响,其很难再具备高妙的旧体诗所必需的情怀和心境。

  • 标签: 抗战 旧体诗 郭沫若 情怀
  • 简介:旧体诗歌受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限制,语句上有一定的语法特点.这些特点不但现代文不具备,连古代散文也不具备.因此只有掌握了它,才能更好地读懂旧体诗歌,鉴赏旧体诗歌.

  • 标签: 旧体诗歌 诗歌语法 语法特点
  • 简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使中国的传统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向旧体诗词反叛的白话诗,它的出现为诗歌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领域。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组成部分——旧体诗词,由于历史的原因(包括诗词自身发展的规律),已进入了一个衰落时期。有人认为,这只是“备受抑制的人为的退化,如给予适当的条件,势必逐渐恢复以至繁荣起来的”,所以提出“诗词要复兴,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并且认为,“诗

  • 标签: 旧体诗词 中国传统文学 诗歌理论 衰落时期 诗界革命 诗人创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18
  • 简介:(《新诗和西方诗》,如果说新诗是移植的外来形式或主要是受外国诗歌的影响而诞生的话,新诗是在古典诗歌、民歌和白话文的基础上受到白话小说和外国诗歌的启发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标签: 新诗脱胎 浅析新诗 脱胎旧体诗
  • 简介:“五四”运动以后,我国传统的讲究格律的诗体包括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一般通称为“旧体诗”。这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与“古诗”或“古体诗”相对而言,当时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这种诗体在字数、句数、声调(平仄)、押韵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律诗则称长律或排律。古体诗一般不

  • 标签: 旧体诗 平仄格式 古体诗 近体诗 七言律诗 七言绝句
  • 简介:历代诗人,都主张作诗文应以意为主。魏文帝曹丕曾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魏庆之《诗人玉屑》上一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亦云:「诗必先意、次局、次语」。这就是说,作诗之法,首在立意,其次是章法布局,再次才是词语。所谓意,即意义,也就是俗说的思想内容。一文有一文之意,一诗有一诗之意。所谓立意,也就是确立主题,确立中心思想或中心内容。为什么强调立意?强调立意,就是强调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方面来说,内容是决定性的,是首要的方面。因此作诗要首先强调立意。在这方面,古代诗人,也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清代张谦宜在《(纟见)斋诗话》中说:「造意,是诗骨,故居第一。」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亦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清代王夫之在《菖斋诗话》中也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就是说:意与文诃的关系,是主与次的关系,是骨与肉的关系,是帅与兵的关系。正由于「意」是「诗骨」所以只要意思好,内容好,思想性强,就能立得起来。正如宋刘救在《中山诗话》说诗只要「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关于这一点,对于读过古诗的人,都是能够领会的。比如我们熟悉的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那首诗和金昌

  • 标签: 立意 文以意为主 内容与形式 旧体诗 诗话 思想内容
  • 简介:旧体诗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有着三千年的辉煌历史,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中华文化的精髓.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旧体诗在白话文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往日诗坛宗主的地位,并且在旧体诗的创作和接受上逐渐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文章就旧体诗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旧体诗的振兴提出了建议.

  • 标签: 旧体诗 困境 复苏
  • 简介:<正>郑元庆,字芷畦,清代浙江湖州府归安人。生卒年不详。迹其行止,当生于顺治、康熙之际,卒于雍正年间。生前曾与毛奇龄、朱彝尊、胡渭等著名学者过从交游。学问广博,兼通经史,著述宏富。唯一世坎坷,际遇不偶,身后萧条。“文章憎命达”或可为此公写照。从

  • 标签: 通史体 《通鉴》 史学 史书 《史记》 司马光
  • 简介:王国钦先生就诗词入史问题的商榷文章,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树对立面,歪曲甚至篡改我的文章,比"断章取义"还要"不公道、不厚道"。现代人的古体诗词该不该入现代文学史,这是可以讨论的。我主张慎入,是根据文学史的经典性原则、诗词传播接受的大众语言基础、现代性标准和五四传统的意义而提出的,但又坚定地认为旧体诗词在其辉煌的历史上会永远地活着,而且对今人的旧体诗词也要进行研究。

  • 标签: 现代旧体诗词 慎入 文学史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9-04
  • 简介:这个感性的、由词人的意志所统辖的现象世界中使读者直观了人类自身,而在现象和现实中,联想轴上的要素词的意义是可以任意凌驾于语序轴的

  • 标签: 文论旧 旧体词 西方文论
  • 简介:本文具体分析了鲁迅旧体诗的深刻、沉郁、峭丽、含蓄、讽刺、精炼等主要风格特点,并论述其意境冷峻、词句峻丽等诗风的形成过程,同时对《偶成》等诗的含意提出了新的看法。

  • 标签: 鲁迅旧体诗 风格特点 沉郁 峭丽 含蓄 讽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8-25
  • 简介:  该作者是词人之词,——说蔡世平的词》中说,  作者自认为《生查子·江上耍云人》这首词

  • 标签: 文论旧 旧体词 西方文论
  • 简介:锦厚同志:你好,新年过得好吗?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相识已整整十年了,回想起来还好像是昨天,但时光不会停留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也还是重要的一段,尤其是四五十岁的时候,更是这样。前信谅已收到,关于论辩那封信,请你酌情处理,请你不客气的修改一下,寄回来我重抄给你也可;为了省事,改完后你找人重抄一下,代签我个名也可,总之你全权处理好了。

  • 标签: 诗词赏析 郭沫若 通信
  • 简介:郭沫若少年时代在家塾读书时即开始写作旧体诗词,直至晚年不曾辍笔,只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期间的旧体诗词作品较少,这应该与他是时主要创作自由体诗歌的经历相关。最早能见到的郭沫若旧体诗作在1904年,最晚所见的旧体诗写于1978年3月,这距其辞世仅不足三个月。前后延续了七十余年的旧体诗词写作,在郭沫若的文学生涯中,是哪一种文体形式的写作活动都无法相比的。作为诗人,郭沫若旧体诗词的创作与作品,占据了他诗歌活动的半壁江山,甚至更多。

  • 标签: 旧体诗词 郭沫若 整理 诗词作品 诗词写作 词的创作
  • 简介:拙文《“新诗时代”即将结束》有幸在2007年第3期的《文学自由谈》刊出,那时候笔者认为所谓的“旧体”和“新体”迟早会平分秋色,“一边倒”的时代即将结束。之后拙文《新体诗的形式》(2008年第1期)再蒙刊出,那是为“新诗90年”写的一篇小文章,笔者认为“新诗”是一个时间概念,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的诗歌作品,主要针对“新体”而言,并没有明确提出旧格律体属于“新诗”的范畴。现在写这篇小文章,则认为“新诗”不仅包括了我在那篇文章中提到的六种(改革后的旧体格律诗词、自度曲、

  • 标签: 旧体诗 《文学自由谈》 “新诗” “一边倒” 新文化运动 时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