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民间艺术,对其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撰写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在探索如何利用民间艺术为抗战宣传服务的问题上,不是简单地"旧瓶装新酒",盲目地照抄照搬,而是要有所选择、批判,对旧的民间艺术进行积极改造,创造着民族的新艺术。

  • 标签: 延安时期 民间艺术 传承 创新
  • 简介:中国油画在百余年发展中,经历了从模仿、借鉴到重构、创新的发展历程。油画这一外来画种,在中国的发展注定要经历无数艰辛坎坷.几代油嘲家努力探索,目的是使油画能植根于民族的土壤,生长出有本土特质的油画之树并能结出有中国味道的油厕果实。

  • 标签: 中国油画 绘画语言 写意性 抽象 演绎 本土特质
  • 简介:大阜潘氏一族,自明代从安徽歙县大阜村迁居苏州以来,由经商致富,至清康乾以后,科甲鼎盛,为吾郡望族。其中,以潘奕藻(潘世恩父)、潘奕隽(潘世璜父)兄弟一支,最为煊赫,子孙之中,如潘曾沂、潘曾莹、潘曾绶、潘曾玮、潘祖同、潘祖荫、潘祖年、潘承厚、潘承弼与潘遵祁、潘康保、潘观保、潘敦先、潘睦先、潘介蘩、潘介祉、潘志万、潘慎明等,或以科名、或以事功、或以收藏、或以诗词、或以学术著称于世。而与历任五部尚书潘祖荫同辈的族兄潘钟瑞,由于科考不利,

  • 标签: 潘钟瑞 吴昌硕 潘慎明 大阜 潘曾玮 潘遵祁
  • 简介: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发展的百年历程中,现代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民国时期,李济、董作宾、吴金鼎等考古学家在进行田野发掘和研究中,自觉关注某些遗迹、遗物的艺术价值及其审美风格的问题,实已涉足美术史研究之领域。美术史学界,也有滕固、岑家梧、冯贯一、史岩、王子云等一批艺术史学者,自觉将美术史研究向考古学贴近。考古学的勃兴,不仅拓展和丰富了美术史研究的内容,而且从方法、理念等层面给予美术史研究以革命性的影响。

  • 标签: 民国时期 考古学 中国美术史 研究
  • 简介:1939年,决澜社画家倪贻德与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梁锡鸿,以及摄影师何铁华在位于香港铜锣湾的岭英中学创作了一组壁画《抗战》、《建国》,这组壁画以鲜明的现代主义元素和风格,成为抗战主题性壁画创作中的另类存在。本文重构了这两幅壁画在香港诞生的历史语境,并与倪贻德不久前在武汉参与创作的黄鹤楼大壁画进行了联系和比较。本文认为,现代派洋画家在抗战初期大量参与壁画实践,不仅反映了全面危机状态下艺术家国家意识的普遍提升,更折射出当时画坛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的结构性现象:正是由于漫画、版画、摄影、戏剧、电影这类大众文艺媒介占据了抗战宣传的支配性位置,洋画家们才如此重视具备跨媒介特性的壁画,并由此引发画风的突变现象。

  • 标签: 倪贻德 梁锡鸿 何铁华 香港 《抗战》、《建国》壁画 媒介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