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作一直在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行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而大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如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人均高出全国水平,牧业乡人均收入超过600元。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人均收入自1980年以来连续三年居全国首位,1984年已达694元,初步改变了贫困面貌。

  • 标签: 民族繁荣 民族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政策 自治地方 少数民族干部
  • 简介:摘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在新闻业务上还是在新闻理论上都开始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慢慢脱离了外国(尤其是苏联)新闻模式的模仿。而在这段时间中国的新闻理论也经过刚开始的艰难起步到慢慢探索再到现在的繁荣发展这三个阶段的蜕变,构建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 标签: 新闻理论 改革 发展
  • 简介:摘要执政理念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对自身执政活动的总的勾画和设计,是执政党用以指导整个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直接反应的是执政党的执政宗旨和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从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科学,更加深刻。

  • 标签: 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 执政理念 创新
  • 简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49.56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6.6倍,平均每年增长10.1%。综合分析二十多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变动轨迹,主要形成以下几点看法。

  • 标签: 农民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村改革 变动 农村经济 农业
  • 简介: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8年10月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这为整体上从立法的角度回顾与展望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纵观四十年的四部刑事诉讼法,1979年刑诉法的开创性意义值得充分肯定,1996年刑诉法鲜明的改革性值得重视,2012年刑诉法意味着中国刑诉制度建设进入新平衡时代,2018年刑诉法对"试验性立法"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立法技术的某种转型,"技术时代"似乎到来。未来中国刑诉立法可能采取"修正案"模式,逐步实现立法者与理想主义者在价值取向上的双向平衡与双向靠拢。

  • 标签: 改革开放四十年 刑事诉讼 立法 中国道路
  • 简介:摘要当今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莫过于互联网,它是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也是当今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

  • 标签: 改革开放 互联网 兴起 原因
  • 简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贵州经济社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打破了束缚人们思想的体制桎梏,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迈进。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积累,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基础已越来越坚实。回顾贵州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 标签: 改革开放 经济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人民群众 社会历史性 总体小康
  • 简介:提出美丽中国这一建设目标,一方面是党的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并长期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另一方面又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总结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实践,立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关键词美丽中国;探索历程;成果与启示引言2018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今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报告更是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把“美丽”二字加上,作为目标之一,建设美丽中国。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丽中国建设的探索历程纵观我们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可以发现是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改革开放以来,美丽中国的建设之路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初创阶段在生态保护的实践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的思想;第二,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第三,初步构建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二)探索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团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创造性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发布实施《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江泽民同志还发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这一论述。在实践中,人们必须坚决反对将这两者对立起来,切实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三)发展阶段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而后相继发布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完善又从立法的高度进一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四)成熟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关系中华民族水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样的高度。同时,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生态思想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实践,建设美丽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二、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追切的愿望,所以,没有美丽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现美丽中国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而且已然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点时期创新制度与政策设计的切入点。三、改革开放以来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果与启示(一)牢固树立绿色理念理念引领行动,早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时候,绿色发展就被非常清楚的标明了出来,建设生态文明是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去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说了这样一段话,也是点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的关系,他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但是最后又统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的“两山论”,生动的解释了生态农业、旅游业与生态工业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绿色发展的协同理念。而绿色发展的协同理念,也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思想。(二)推动形成绿色方式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方式,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要三个改变和两个摒弃,要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改变过多依赖粗放扩张的发展模式,改变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抓生态文明建设的细化落实,克服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对立思维,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业能,改善资源利用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同时,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三)持续建设绿色家园绿色家园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2013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说明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共同生命体的论断,形象地指出了生态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内在关系,而顺着这个逻辑往下走,树和草是作为一个最托底的东西,所以,我们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通过国土绿化从最底层去拖出我们的绿色家园,建设美丽中国。2017年底,联合国将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颁给了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便是世界对于我国在绿色家园建设的认可。(四)严格实行绿色制度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再美好的愿景都是“空中楼阁”,建设美丽中国关键是要守住生态底线谋发展。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键是要发挥制度的引领、规制、约束等功能。规范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行为,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2017年,颁布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2018年起,在全国实施《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通过这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及意见办法来引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回顾历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我们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万物各得其养以成”。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优渥的生态文化。改革开放40年来,几代中国领导人通过实际行动旗帜鲜明地举起建设生态文明的旗帜,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探索铺就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锦瑟之路。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页。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页。4郇庆治,李宏伟,林展《生态文明建设十讲》,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姓名陈雅静(出生年份—1988年),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皖泾县,职务/职称助理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研究方向理学,生态文明建设,

  • 标签:
  • 简介: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26日发布了《改革开放30年报告: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报告指出,2007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10032亿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近4000亿斤),增长65%。

  • 标签: 改革开放 粮食产量 中国 国家统计局 粮食总产量 农村经济
  • 简介:改革开放30年,引发中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庞大的流动人口的产生和存在,不仅成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还引发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变迁,劳动力的行业和职业构成、人口的城乡分布、社会的阶层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标签: 改革开放 中国 流动人口变动 阶层结构
  • 简介: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吸收借鉴各大社会思潮的合理之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总体态势是探索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标签: 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思潮
  • 简介:30年来,中国这片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令世界震惊,更令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亿万人民深感幸福。从温饱到富裕,从贫穷到繁荣,从封闭到开放,亲手创造改革开放历史的中国人,正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

  • 标签: 改革开放 经济成就 中国人 统计数据 国际影响力 综合国力
  • 简介:间接推动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创新,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对国家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发展产生着影响

  • 标签: 农村基础教育 创新发展 发展特点
  • 简介:民族政策理论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之八周传斌民族政策是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相衔接的中介,也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可以说,我国的民族理论学科最初就是从政策性研究中起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

  • 标签: 民族政策 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 民族理论研究 综述 中国
  • 简介:固定资产投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大转变的背景下,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我们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 固定资产 投资 经济发展 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