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丁西林在1940年创作《妙峰山》时正值中国大片国土遭受战火威胁之际,大量知识分子被迫向内地进行迁移。本文旨在讨论《妙峰山》中知识分子在内迁过程中角色转换的变化、原因、现实意义与丁西林在抗战时期的背景下如何用喜剧的形式来表达他的抗战理想。

  • 标签: 丁西林 妙峰山 抗战内迁 知识分子 抗战喜剧 角色转换
  • 简介:这是个剧院。楼下有人在嗑瓜子,小小的壳,黑白细碎,像老式电影里的兰花,楼上有跑来跑去的小孩子,吵吵闹闹的小情侣和东张西望的人。有的人来看戏,有的人来看演戏的人。伴着薄薄的喧嚣和细细的热气,我感觉自己被拉回了某个特殊的节点。冒着雪高高兴兴地来看戏,挂着一头水珠和满眼镜的雾气。只可惜,今儿的戏,

  • 标签: 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 简介:舞台、银幕、荧屏为什么都是四方形?四方的世界就通过这些媒介融聚在你的眼前。四方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在戏剧和影视的海洋中,我们更深入理解本期主题的意蕴,并以文字之抽象来再现视觉的冲击。

  • 标签: 喜剧 影视 戏剧
  • 简介:电视喜剧真人秀节目《欢乐喜剧人》以其相当于春晚20年小品总和的数量,不仅在题材上更在表现手段上突破了小品的固有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主体意识,拓宽了小品的创作题材,丰富了小品的表现手法,完善了小品的舞美手段。喜剧小品正在由传统的剧场、影院走向多屏线上的拟态空间。

  • 标签: 《欢乐喜剧人》 喜剧小品 创新
  • 简介:著名喜剧导演艺术家朱端钧强调喜剧表演最需要合理的行为.真挚的热情。它既要从“快乐”开始,更要从“求真”起步。喜剧是一门扎根于人民生活的严肃的科学。莫里哀说得好:“喜剧不比悲剧好写,它难就难在凭借想象追求奇异,而又不违反真实.使得一本正经的人看了也会发笑”。

  • 标签: 喜剧艺术 《吝啬鬼》 公演 喜剧表演 “快乐” 人民生活
  • 简介:通过详细梳理国外学者对复辟喜剧三个世纪的研究,本文认为围绕复辟喜剧是否具有道德教诲,早期学者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20世纪后,随着现代批评理论的出现,道德教诲不再成为研究的焦点,学者们从多方面揭示复辟喜剧的艺术魅力。从17世纪到20世纪,复辟喜剧研究大致实现了五次转向:1.用现实主义和风俗论反驳复辟喜剧“不道德”的指责;2.侧重浪漫主义逃离论的研究;3.历史主义批评;4.现代理论研究;5.戏剧表演学研究。总体来说,国外对复辟喜剧的研究己由松散的印象式批评步入专业化的学术批评。

  • 标签: 复辟喜剧 不道德 转向 学术研究
  • 简介:《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喜剧典型。作者在很多方面肯定他,欣赏他,但又对他性格中很多消极方面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有的研究者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我看这话并不妥当。就思想意义来说,猪八戒对孙悟空有某种衬托作用,但就美学意义来讲,这个形象却自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他是个喜剧形象,在小说中起着“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特殊作用。

  • 标签: 喜剧形象 猪八戒 《西游记》 人物 思想意义 美学意义
  • 简介:淮剧《半车老师》的主人公田半车是一位任教多年的小学老师,虽然自诩“学富五车”的他可以拥有“半车”,但因长期居住在乡村,

  • 标签: 现实生活 喜剧 老师 小学
  • 简介:李渔的小说在追求娱乐性创作“笑果”的同时针砭乱世、探究人性,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披上喜剧的外衣摹写世情,运用悲剧的内核书写人性,是李渔小说创作的初衷。

  • 标签: 李渔 小说 喜剧 悲剧 底层民众
  • 简介:本文通过对抗战歌曲几种体裁和创作手法的研究,总结了填词歌曲、创作歌曲和创编歌曲的一些曲式结构、表演风格和美学特征,并对其传播影响和历史意义进行了理论思考,揭示了抗战歌曲的艺术功能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抗战歌曲 歌曲研究
  • 简介:在抗日战争胜利的锣鼓响彻中华大地之时.1945年8月29日。传来一个不幸的消息,著名作家郁达夫在印度尼西亚丹戎革岱被已宣布投降的日军秘密杀害.一股悲愤沉痛的情绪袭上已狂欢多时的文坛诸友的心头。

  • 标签: 郁达夫 抗战 抗日战争胜利 印度尼西亚 著名作家 狂欢
  • 简介:鲁迅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9月21日的《答文艺新闻社问》,直至1936年他逝世前的《半夏小集》《"立此存照"(七)》,历时五年多,贯穿于《二心集》的九一八事变以后部分和此后的《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七本文集中,即除《三闲集》之外的《鲁迅全集》第4卷、第5卷和第6卷。从《"友邦惊诧"论》《文章与题目》《"有名无实"的反驳》到部分内容涉及抗日的各类文章,总数不下60余篇。

  • 标签: 《鲁迅全集》 《南腔北调集》 九一八事变 抗战 《伪自由书》 抗日战争
  • 简介:俄历1837年1月27日,俄国诗人普希金与使其荣誉蒙羞的法国人丹特士进行决斗,两天后诗人因决斗致重伤而死。剧本《谁杀了丹特士》演绎了这桩历史公案的后续故事,似乎以双方后裔之间的再一次决斗对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进行了了断。但阅读博加耶夫的剧本一向没那么简单,剧本的荒诞悖论元素无处不在。几个节点性问题或许有助于你潜入剧本深处:向丹特士“后裔”提出决斗,与伟大诗人同名同姓的普希金究竟是何许人?其决斗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丹特士行为诡异?到底“谁”杀了丹特士?博加耶夫从来不缺的就是丰富的想象力与黑色幽默,剧作家以尾声中升腾后随即熄灭的火球形象,对“俄罗斯思想”做了全新注解。

  • 标签: 喜剧 俄罗斯思想 历史公案 黑色幽默 普希金 决斗
  • 简介:《牡丹亭》中喜剧性因素集中表现在陈最良、春香、道姑等人物身上,其喜剧性起源于矛盾性、反常性;喜剧性因素的使用或冲淡了悲剧气氛,或喜中含悲、喜后见悲,喜剧情节从另一面体现了悲剧性。并且,汤显祖使用这些喜剧性因素,实则寓含对皇帝官员、官场与科举等社会百态的讽刺;将《牡丹亭》等戏曲与西方戏剧比较,从中窥探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悲喜混杂”的风格特征,其原因是继承插科打诨的戏曲传统与具有乐天的民族精神。

  • 标签: 牡丹亭 喜剧性 悲喜混杂
  • 简介:抗战时期,我们面对的敌人不仅是“外贼”日本侵略者,还有“家贼”汉奸。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仅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就歼灭伪军118万人,日本投降时关内尚有伪军146万、伪警察40多万,加上伪满洲国军14万、伪满警察10万和不穿军装的大大小小的汉奸官吏,总计当在300万到400万左右。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汉奸对战争进程的破坏可想而知。因此,对汉奸的痛恨与打击并不亚于对外国侵略者。

  • 标签: 汉奸 抗战歌曲 抗日战争期间 日本侵略者 外国侵略者 抗战时期
  • 简介:忻州以北25公里处,近百里孤山,杂草漫山遍野,当地人说,“每年雨季,地上都会裸露出弹片和白骨”,这是80年前战争的遗迹。1937年的忻口战役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进行的最大规模的阵地攻防战役,历时21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 标签: 战役 抗战初期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 1937年 最大规模
  • 简介:抗战时期,文艺成为抗战宣传的重要载体.服务抗战成为文艺界的奋斗目标和重要使命.为了增强普通大众的民族危亡意识、鼓舞抗战斗志,文艺界掀起了关于“通俗文艺”的大讨论.老舍、顾颉刚、姚雪垠等以《抗战文艺》杂志为阵地,在创作“通俗文艺”的必要性,如何创作“通俗文艺”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实践.《抗战文艺》在文艺通俗化运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通俗文艺”的发展路径,探讨了一些创作的方法和理念,虽然在实践中,通俗文艺创作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仍然为抗战文艺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标签: 抗战时期 通俗文艺观
  • 简介:纵观近年来的国产喜剧电影,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便是方言的大量使用。合理、有效地使用方言,既能给观众带来语言环境的陌生感,又能丰富喜剧电影的艺术表现。结合典型的国产喜剧电影文本,具体分析方言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剖析当前方言喜剧电影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助于客观认识方言对喜剧电影的意义。

  • 标签: 国产喜剧电影 方言 问题
  • 简介:俄国著名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诗学主张“颠倒看世界”和狂欢式的逻辑即反常态逻辑,视角从上层的官方投向底层的民间,从而“对欧洲文化发展的线索作出了新的理论阐述”。

  • 标签: 自觉文化 狂欢 喜剧性 元剧 构形 诗学主张
  • 简介:普雷斯顿·斯特奇斯是美国古典好莱坞时期著名的神经喜剧(SCrewballcomedy)编剧、导演,他不仅是继卓别林、格里菲斯和卡普拉之后可以亲自参与导演自己剧本的编剧,亦是少数能够影响整个美国电影产业的人物。当年他把《伟大的麦金迪》(TheGreatMcGinty,1940)的剧本用一美元的价格卖给派拉蒙影业公司,而交换条件,就是能使自己获得本片的导演权。派拉蒙最后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多支付了九美元稿酬,而普雷斯顿·斯特奇斯作为回报,其凭借本片赢得了1941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最佳原创剧本—-这是奥斯卡金像奖第一年设立此奖项。

  • 标签: 好莱坞 喜剧 神经 观照 奥斯卡金像奖 美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