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线粒体2型(AMA-M2)抗体、抗糖蛋白210(gp210)抗体及抗核蛋白体100(sp100)抗体在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晋城煤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50例PBC患者作为PBC组,5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非PBC组。所有入选者均需接受AMA-M2抗体、gp210抗体及sp100抗体以及ALP、GGT、ALB的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PBC组AMA-M2、gp210及sp100抗体阳性率均高于非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BC组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高于非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与非PBC炎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AMA-M2、gp210、sp100及ANA可提高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率,对PBC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抗线粒体2型抗体 抗糖蛋白210抗体 抗核蛋白体100抗体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输血前应用不规则抗体检验后的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 130 例输血 患者,纳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设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验结合常规输血 ;对照组:常规输血 。统计检验阳性率 。 结果:输血前采用不规则抗体检验后,观察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对照组中女性相较于男性不规则抗体检出阳性率显著增高, P<0.05 。 结论:输血前应用不规则抗体检验后 可有效降低溶血的风险 ,提高输血的安全性,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

  • 标签: 输血 不规则抗体检验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及核酸测定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方法 以对比分析的方式,在 2020年 2月 -3月期间医院发现的疑似丙型肝炎的患者当中选择出 100例,对患者分别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及核酸测定工作,诊断出患者所患病症是否为丙型肝炎。结果 100例患者中,实际存在丙型肝炎的患者有 85例。而病毒抗体检测结果为 80例,核算测定检测结果为 75例。结论 病毒抗体及核酸测定在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工作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医院需要研究如何融合应用这两种检测方法,来提高检测工作准确率。以方便后续拟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有序完成丙型肝炎的治疗工作。

  • 标签: 丙型肝炎 病毒抗体 核酸测定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tau蛋白(pTau)基因腺病毒相关病毒(AAV)载体中枢神经系统(CNS)直接干预对慢性颅脑创伤(CTE)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4只C57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sham组)、CTE 4周组和CTE 12周组,每组8只,采用皮质撞击法建立CTE小鼠动物模型,并在实验开始的第4、12周时取脑组织Western blot检测pTau蛋白相对水平评估该模型;将余56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sham组、noAAV组、AAVrh.10Null组和编码2B6、CisTau、IPN007、PHF1基因载体组,每组8只,除sham组外,各组小鼠通过皮质撞击法构建CTE模型。第3周时sham组与noAAV组注射等量人工脑脊液,其余各组小鼠分别在海马区注射对应基因编码的表达载体,第4周时所有小鼠安乐死,取脑组织进行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评估抗pTau抗体表达,并评估对CTE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CTE小鼠模型4和12周组脑组织pTau明显高于sha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AVrh.10 PHF1与AAVrh.10 IPN治疗组显著降低了小鼠脑组织中pTau的水平,且AAVrh.10 PHF1组优于AAVrh.10 IPN组(P=0.032)。结论抗pTau抗体基因的AAVrh.10病毒载体CNS直接治疗CTE有效,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 标签: 慢性颅脑创伤 中枢神经系统 腺病毒相关病毒 tau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 相容性输血。方法 不规则抗体的筛选、鉴定与交叉配血。结果 检出抗-JKb 抗体,抗-Ec 抗体及自身抗体, 与多份ABO、RH 同型的血液交叉配血,挑选凝集强度最弱的应急输血。结论对于直抗阳性标本进一步做抗体鉴定,挑选避开 该抗体的血液进行配血,存在自身抗体干扰交叉配血时挑选凝集强度最弱的应急输血。

  • 标签: 交叉配血 抗-JKb 抗体 抗-Ec 抗体
  • 简介:摘要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IgG associated disorders,MOGAD)是一种新近认识到的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该病可表现为单相或复发病程,反复发作可遗留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控制急性发作和预防复发是治疗的重点,手段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文中将对MOGAD的免疫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核抗体检测诊断不孕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择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我院 100例不孕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组,选择同期我院 100例健康育龄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空腹进行静脉血抽取 3毫升,将血清分离,在 2-8摄氏度冰箱冷藏,并在采集静脉血之后的 48小时内进行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式进行抗子宫内膜抗体的检测以及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和抗精子抗体的检测、抗卵细胞透明带抗体的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式进行抗核抗体的检测。比较测定的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抗子宫内膜抗体的检测值以及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值和抗精子抗体的检测值、抗卵细胞透明带抗体的检测值、抗核抗体的检测值和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的差异,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5)。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抗子宫内膜抗体的检测值以及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值和抗精子抗体的检测值、抗卵细胞透明带抗体的检测值、抗核抗体的检测值分别是 24( 48.00)、 21( 42.00)、 8( 16.00)、 11( 22.00)、 19( 38.00),而对照组抗子宫内膜抗体的检测值以及抗心磷脂抗体的检测值和抗精子抗体的检测值、抗卵细胞透明带抗体的检测值、抗核抗体的检测值分别是 1( 1.00)、 1( 1.00)、 1( 1.00)、 1( 1.00)、 1( 1.00)。结论:抗核抗体检测诊断对不孕具有显著诊断作用,可有效提高不孕的临床诊断标准,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免疫学检验 联合检测 不孕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同型输血和配合输血在产科患者治理中红细胞不规则抗体产生的临床相关的影响。方法 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输血的240名产科患者。对照组中有110名接受同型输血的产科患者,研究组共130例ABO型配合输血的产科患者,观察两组治疗后血细胞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输血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输注后,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总阳性检出率及其他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同型输血 配合输血 血细胞 妇产科 不规则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麻疹疑似病例检测,比较分析核酸检测和IgM抗体检测在麻疹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西安市2014—2018年504例疑似麻疹病例咽拭子样本的麻疹病毒RNA,ELISA法则检测同时采集的血清标本中麻疹病毒IgM抗体。结果504例的疑似病例中,实验室确诊总阳性数133例,其中RT-PCR检测麻疹病毒RNA阳性90例,阳性检出率为17.86%(90/504); ELISA法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124例,阳性率为24.60%(124/504);总阳性检出率为26.39%(133/504)。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8,P=0.009)。在出疹后3 d内,ELISA法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RT-PC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6,P=0.032)。结论麻疹实验室检测中应将病毒核酸检测和IgM抗体检测结合使用,以确保实验室检出率。

  • 标签: 麻疹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核酸检测
  • 简介:摘要:动物养殖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畜牧业,我国众多地区实现了脱贫致富,但是在养殖过程中,威胁畜牧业的主要因素就是疫病,尤其是那些具有高死亡率和强烈传染性的疾病,防控不当很容易造成破产,且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各类抗生素类药物的滥用,目前很多病原感染的形式由单一感染转变为多重感染与并发感染,人们对于疫病防控方式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抗体检测技术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重要性就逐渐体现出来。

  • 标签: 抗体检测 动物疫病 应用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抗核抗体(ANA)联合抗ENA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的82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75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血清中ANA和抗ENA抗体的阳性率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ANA和抗EN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血清ANA联合抗ENA抗体的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抗核抗体 抗ENA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方法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的效果。方法 选取 C地区规模养殖户与散养农户提供的 1500份牛、羊血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RBP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 与试管凝集试验( SAT)三种检测方法检测布鲁氏菌抗体, 比较三种检测方法的检测效果。结果 在 1500份牛、羊血清样品中, RBPT方法检测阳性 9份, 阳性检出率为 0.60%, ELISA方法检测阳性 7份, 阳性检出率为 0.47%, SAT方法的检测阳性 8份, 阳性检出率为 0.53%。 SAT方法检测阳性 8份, 有 1份是 RBPT检测出的阳性血清样品。 ELISA方法检测阳性 7份, 有 2份是 RBPT检测出的阳性血清样品。 ELISA、 SAT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 87.50%, RBPT、 ELIS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 77.78%, RBPT、 SAT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 88.89%。结论 ELISA与 SAT检测方法的敏感性较高, 所以在实践中应选用 RBPT方法初步筛查布鲁氏菌抗体, 并利用 ELISA与 SAT检测方法确诊, 进而为牛羊布鲁氏菌抗体防控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布鲁氏菌抗体 ;检测方法 ;对比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①试验使用试剂。布鲁氏菌 SAT抗原、 RBPT抗原与阳性血清, 同时准备 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②血清来源: 2015年 10月~ 2017年 10月 C地区规模养殖户与散养农户提供的牛、羊血清 1500份。    1. 2 方法 对 1500份牛、羊血清实施 SAT与 RBPT检测, 并开展 ELISA检测, 根据试剂盒说明书中的具体要求实施。    1. 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 RBPT、 ELISA、 SAT三种不同方法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的效果。    2 结果    2. 1 布鲁氏菌阳性检出率 在 1500份牛、羊血清样品中, RBPT方法检测阳性 9份, 阳性检出率为 0.60%, ELISA方法检测阳性 7份, 阳性检出率为 0.47%, SAT方法的检测阳性 8份, 阳性检出率为 0.53%。    2. 2 不同检测方法符合率 在 1500份牛、羊血清样品中, RBPT方法检测阳性 9份。 SAT方法检测阳性 8份, 有 1份是 RBPT检测出的阳性血清样品。 ELISA方法检测阳性 7份, 有 2份是 RBPT检测出的阳性血清样品。 ELISA、 SAT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 87.50%, RBPT、 ELIS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 77.78%, RBPT、 SAT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 88.89%。    3 讨论   布鲁氏菌病主要是因布鲁氏杆菌诱发, 属于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 也是二类传染病 [3]。在畜牧养殖中, 牛、羊都是易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动物。如果牛羊群中感染并传播布鲁氏菌疾病, 将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且公共卫生问题也将逐渐突显出来 [4]。为此, 牛、羊布鲁氏菌病也成为各级别兽医结构必须检验项目内容。在实际检测的过程中, 应选用诸多方法互相配合, 以保证诊断结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现阶段, 国内布鲁氏菌病最常使用的检疫技术就是血清学的诊断, 所以有必要针对各种检测方法应用于布鲁氏菌抗体检测中的效果展开系统化研究与分析, 有效规避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的发生, 提高检测准确性 [5]。   目前阶段, 国内大多数地区都將 RBPT作为初筛的首选方法, 而 SAT则发挥配套辅助作用, 对牛羊布鲁氏菌病进行监测与监控。长期以来, SAT始终都是诊断布鲁氏菌病的常规性血清学手段, 若对此方法单独使用, 很容易出现假阳性亦或是假阴性的情况, 且并非全部感染动物的抗体水平都具有诊断的意义, 误诊与漏诊的几率偏高。在以上试验研究中, 针对 1500份牛、羊血清布鲁氏菌病的非免疫抗体实施必要的检测, 特别是 RBPT、 ELISA、 SAT检测方式中, 具有较高敏感性的检测方法就是 ELISA, 且 SAT检测的敏感程度也超过 RBPT。针对血清学试验而言, 就是针对血清亦或是乳中所含有的布鲁氏菌抗体进行有效的检测。而在布鲁氏菌病的血清学诊断中, 最常见的就是平板凝集试验, 一般将其应用在初步筛查布鲁氏菌病的普查过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检测方法很容易发生非特异性的凝集情况, 所以尽量不在基层兽医检测工作中应用这种检测方法 [6]。现阶段, RBPT已经逐渐发展成布鲁氏菌病普查的主要方式, 且实际的检出几率和平板凝集试验大致相同, 但是要比 SAT阳性检出几率低。通常情况下, RBPT是不能有效替代平板凝集试验和 SAT的, 而是要合理选用综合诊断的方式, 并在布鲁氏菌病的早期诊断当中加以运用。而 SAT则始终被应用于布鲁氏菌病诊断中, 被当做常规性的血清学方式, 且国内家畜布鲁氏菌病的检测标准就是以 SAT为基础所形成的复核诊断方式。若对 SAT进行单独使用, 还会发生假阴性反应亦或是假阳性的反应 [7]。除此之外, 并非全部被感染的动物抗体水平都具备诊断意义, 所以直接增加了误诊以及漏诊的几率。对于 ELISA的检测方法而言, 也是近年来最常使用的血清学检测方式,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 也是国际贸易领域的指定试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 ELISA与 SAT相比, 其敏感性要更高, 高出 10~ 1000倍左右, 所以也是诊断布鲁氏菌病的重要方式。在具体操作方面, RBPT的操作相对便捷, 且使用时间不长。而 SAT获取结果的时间相对较长, 且需要实验工作人员用肉眼观察并对结果进行判定, 所以主观性十分显著。另外, 对于 ELISA的检测方法而言, 可以对布鲁氏菌病进行有效地监测, 实际操作也相对便捷,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能够获得准确性较高的结果,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此, 在具体检测时有必要将 RBPT、 ELISA与 SAT三种不同的检测方法相互结合, 以保证优劣互补, 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优先选择使用 RBPT开展筛选工作, 针对疑似阳性的样品使用 ELISA与 SAT检测方法进行复检, 最终准确地确诊, 实现防控并进化布鲁氏菌病的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够确保准确诊断布鲁氏菌病, 及早发现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采取防治措施, 以免牛羊养殖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制约养殖业的进步, 不断提高牛羊生长质量, 促进牛羊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亮, 王基隆, 丁家波, 等 . 三种血清学布鲁氏菌检测方法在不同疫苗免疫奶牛中的比较 . 山东农业科学, 2017( 12): 126-129.    [2] 杨威, 韩小平, 张志勇, 等 . 戊二醛交联的传感器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的研究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6): 71-76.    [3] 王芳, 蒋卉, 朱良全, 等 . 检测 OMP28抗体不能有效诊断羊布鲁氏菌病 . 第五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 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药学分会暨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4: 238-244.    [4] 赵咏中, 方玉鹏, 王建军, 等 . 湖羊布鲁氏菌 S2疫苗免疫血清抗体消长规律研究 . 中国动物检疫, 2017( 10): 75-78, 89.    [5] 罗成群 . 不同方法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的比较分析 .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 11): 57.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分析 自身抗体 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我院 2017 年 3 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38 例 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 )患者 作为 AIH 组 , 同期我院收治的 36 例非 AIH 肝炎患者 作为非 AIH 组,选择 2019 年 7 月 -2019 年 12 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 健康体检者 40 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观察对象 进行自身抗体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 -M2 ( AMA-M2 )、抗肝肾微粒体 -1 抗体 ( LKM-1 )、抗肝细胞胞质抗原 -1 抗体 ( LC-1 )、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 ( SLA/LP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 ( ANA ),并 对 各 检测指标 进 行 比 对 分 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AIHA 组及非 AIH 组患者 AMA-M2 、 LKM-1 、 LC-1 及 SLA/LP 阳性率 均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非 AIH 组比较, AIH 组患者 AMA-M2 、 LKM-1 及 SLA/LP 阳性率明显 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 LC-1 阳性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检测 ANA 、 AMA-M2 、 LKM-1 、 LC-1 及 SLA/LP 对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抗体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仔细比较自身抗体检查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选择性分析本院自 2017 年 -2018 年期间于本院就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 40 例作为分析对象,其 中选择正常健康者 40 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之间分别检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记和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 ANA 、 SMA 、 AMA 、 AMA-M2 、抗 LKM-1 及抗 SLA/LP 。 结果 观察组的各项指标阳性率分别是 88% 、 33% 、 10.2% 、 19.2% ;对照组相关指标阳性率分别为 65.21% 、 92.1% 、 88.6% ; PS 的 ANA 阳性率 57% ;病毒性肝炎患者当中的 HBV 、 HCA 组的 ANA 阳性率分贝是 5.21% 和 3.2% 。 结论 自身抗体检测可以作为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的必备手段,但需要借助其他的检测和病毒性肝炎数据指标进行严格的鉴别,以此避免出现任何的误诊情况。

  • 标签: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 肝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B病毒(EBV)系列抗体及EB核酸(EBV DNA)检测在儿童EBV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儿童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清EBV系列特异性抗体及EBV DNA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结果纳入EBV感染患儿481例,年龄1个月~12岁,包括1岁以下组83例、1~3岁组177例、3~6岁组139例、6岁以上组82例。EBV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EBVCA-IgG低亲和力及EBV DNA三项检测指标阳性率及单独阳性率分别为75.47%和34.93%、31.39%和5.20%、54.47%和14.76%。各年龄组EBVCA-IgG低亲和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其他年龄组比较,1岁以下组EBVCA-IgM阳性率增高、EBV DNA阳性率降低(均P<0.05)。481例患儿中EBV原发感染228例,EBV DNA载量为5.030×102~1.140×108 cps/ml,中位数为6.995×103 cps/ml。结论EBV系列抗体检测结果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提供可靠诊断依据,结合EBV DNA载量有助于早期诊断儿童EBV感染相关的重症疾病。

  • 标签: EB病毒 DNA,病毒 病毒载量 抗体 诊断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在提升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丙肝感染检出率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 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期间收录的 70 例丙肝高危感染风险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采取了 HCV 核心抗原、 ELISA 法检测、化学发光法检测抗 HCV 抗体、 RT-PCR 法检测 HCV-RNA ,统计监测项目在一个标本中的阳性表达,对比三种检测方案在检测 RNA 阳性标本检出率,分析对抗原阳性标本的抗原水平与其 RNA 拷贝数进行相关性,对比抗体阳性标本中其 RNA 阳性与阴性组组间抗体水平的区别。结果:单测抗原或抗体均会造成血透患者丙肝感染的漏检对于 PNA 阳性标本的检测中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最高 ,抗原阳性标本的抗原水平与其对应标本的 RNA 拷贝数呈正相关。结论: 开展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高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丙肝感染检出率,且诊断价值高于单指标检查,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抗原抗体联合检测 血液透析治疗 丙肝感染检出率
  • 简介:摘要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IgG抗体相关疾病(MOGAD)被认为是一独立的疾病。它可表现为视神经炎、脊髓炎、脑干脑炎以及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在临床上常会遇到MOG-IgG抗体和其他自身免疫抗体(如寡克隆蛋白、AQP-4、NMDAR-Ab、GlyR-Ab等)并存的情况,有必要对该现象进一步认识,以期更好地诊断MOG-IgG相关脱髓鞘疾病。

  • 标签: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MOG-IgG抗体相关疾病
  • 简介:摘要白介素(IL)-12和IL-23是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拥有共同的亚基p40,在固有免疫细胞和T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方面均发挥重要的免疫学功能。大量研究显示IL-12/23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抗IL-12/23单抗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和阐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白介素-12 白介素-23 乌司奴单克隆抗体 生物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79例COVID-19患者血清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了解这两种抗体在患者体内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杭州市西溪医院临床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79例,收集不同时期(发病后≤10 d、10<~20 d、20<~30 d、>30 d)血清样本共167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2019-nCoV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重型和普通型患者IgM抗体平均水平高于轻型患者[21.77 (10.18~128.65)和13.13 (6.08~35.14) vs 3.01 (1.69~8.69);χ2=27.442,P<0.01]。重型和普通型患者IgG抗体平均水平高于轻型患者[(124.22±36.79)和(120.04±63.25)vs(52.31±53.68),F/χ2=27.295,P<0.01)。康复出院后,重型和普通型患者的IgM、IgG抗体阳性率均高于轻型患者(P<0.01)。IgM和IgG抗体水平受检测时间影响,发病后10<~20 d的IgM抗体水平明显高于≤10 d的水平(P<0.05),发病后>10 d的IgG抗体水平明显高于≤10 d的水平(P<0.01)。结论重型COVID-19患者体内能检测到更高水平的IgM和IgG抗体,且IgM和IgG抗体水平与患者发病后的检测时期密切相关。

  • 标签: COVID-19 特异性抗体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