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88例老年肝炎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比分析46例老年肝炎与42例非老年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并提出护理意见。结果老年组女性的发病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肝功复常时间、住院天数、重症肝炎发生率、病死率均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丙氨酸转移酶、白蛋白均低于非老年组(p<0.01),差别均具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肝炎黄疸深,凝血功能损害重,肝功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有向重症肝炎发展,病死率相对较高的特点,制定符合老年肝炎特点的护理措施有利于其病情康复。

  • 标签: 肝炎 戊型 老年性 临床特点 护理
  • 简介:摘要总结1例二酸血症--Ⅱ并发热性惊厥、低血糖的护理,根据患儿的护理要点,主要包括在高热期要预防抽搐,特殊用药护理;加强饮食管理,防止复发;做好健康教育。经精心护理,患儿转危为安出院。

  • 标签: 戊二酸血症--Ⅱ型 热性惊厥 低血糖 护理
  • 简介:甲、乙、丙、丁、五个人比赛下棋,采用单循环制,就是每两个人之间都要赛一盘。到现在为止,已知甲下了4盘,乙下了3盘,丙下了2盘,丁下了1盘。问下了几盘?是和哪些人下的?

  • 标签: 下棋 单循环制 个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298份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基因分。结果297份标本中,285份(95.6%)检出基因,14份标本未检出基因285份HBV基因分布为;B基因63例(22.0%),C基因126例(44.0%)B+C混合基因27例(10.0%),非B非C基因69例(24.0%)。结论武威地区HBV感染者中,基因分布依次为C、B、非B非C、B+C基因。以C、B、B+C基因为主,但也有其他基因存在。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分型 PCR-RFLP
  • 简介:摘要目的为研究患慢性肝炎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肝炎病毒(HDV)的感染情况及其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采用相关试剂盒对252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检测。然后,对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各个病毒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单纯感染HBV的患者比例为62.30%,与单纯感染HCV、HDV的患者比例7.94%、0.39%相比较,P<0.01,差异显著。重叠感染中,最高的是HBV和HDV重叠感染率,为13.98%,而且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顺序出现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HBV在慢性肝炎患者中的感染率较高,同时容易与HCV、HDV发生重叠感染,导致肝病加重。

  • 标签: 慢性肝炎 病毒感染 感染情况
  • 简介:目的对肝炎的中医症状、体征分类,探讨潜在类别模型在多个二分类反应变量聚类分析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共收集2011年全国56家医院接受中医治疗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肝炎患者信息,建立肝炎患者中医症状和体征的数据库,最终得到737例肝炎患者症状和体征信息。利用潜在类别模型对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辨证(SAS软件ProcLCA模块),以探讨显在变量(中医症状)和潜在变量(中医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最少的潜在分类来解释显变量的关联程度。潜类别分析过程包括模型参数化、参数估计、模型识别、模型评价、潜在分类和结果解释。结果以BIC最小为标准,5个潜类别的潜变量模型是数据拟合的理想模型(BIC=2601.43)。依据中医证候(中医症状、体征),对各种潜在类别依据其下各项目的条件概率特点进行潜类别解释,按照后验概率,737例肝炎患者可以分为5类,分别为:肝肾阴虚,湿阳脾胃,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郁气滞。各组的人数分别为:148人,170人,46人,265人,108人。结论潜在类别分析是描述一组分类变量间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数学模型,综合了结构方程模型与对数线性模型的思想,潜变量的"降维简化"技术既可以从群体角度帮助我们确定肝炎的证候分类,也可以从个体角度确定其属的证候,达到中医辨证的目的。

  • 标签: 潜类别分析 二分类反应变量 肝炎 中医辨证
  • 简介:摘要急性黄疸肝炎(AcuteIctericHepatitis,AIH)在急性肝炎中是其的一个临床分。急性肝炎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急性黄疸肝炎和急性无黄疸肝炎1,这是根据患者有没有出现黄疸表现和血清胆红素是否升高来划分的。对于急性黄疸肝炎的诊断,是在基于患者临床的症状表现来判断的,而不是基于疾病的病因。

  • 标签: 中西医 急性黄疸型肝炎(AIH) 临床疗效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县2010年甲肝疫情流行因素进行分析,找出流行因素及规律,为今后防控类似疫情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描述性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甲肝疫情进行分析。结果共计报告甲肝989例(实验室诊断病例905例,临床病例84例),发病率77.12/十万,免费收治558名甲肝病人,13个乡镇出现爆发,13岁以内的病例占发病总数的85.24%。流行因素分析显示饮用生水可能是的危险因素(X2=5.40,P<0.05),不排除水源性和食源性爆发的可能。结论因甲肝疫苗接种率较低、群众防病意识较差及生活习惯较差等多种因素并存造成了此次疫情流行。

  • 标签: 甲肝 流行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11年大连市丙病毒肝炎疫情情况进行分析,了解郑州市丙型肝炎的流行趋势,为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4-2011年网络疫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连市2011年丙型肝炎年平均发病率为7.88/10万,2004-2011年发病率逐年上升。丙型肝炎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年龄集中在40-7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报告发病地区差异明显,县区发病率高于城区,家政、家务及待业人员、农民、离退休人员丙肝病例数构成比较高。结论目前,大连市丙型肝炎发病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应注重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控制丙型肝炎

  • 标签: 丙型病毒性肝炎 疫情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分析韶关地区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布及其与型别、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值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反向点杂交技术相结合的基因及基因突变检测技术检测3种HBV基因,ELISA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两对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血清HBVDNA定量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韶关地区206例乙肝患者HBV基因分布C为主69.42%(143/206)、B11.17%(23/206)、D7.28%(15/206)、B+C混合5.83%(12/206)、C+D混合5.34%(11/206)、B+D混合0.97%(2/206)。基因男、女性别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C与其它各基因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基因阳性组血清平均HBVDNA定量值大于1×106(copy/ml),各基因阳性组与基因阴性组血清平均HBVDNA定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韶关地区乙肝患者HBV基因分布以C为主。基因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B、D、混合(B+C、C+D、B+D)。HBV基因检出率与性别关系不明显,与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值有一定关系。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苦黄注射液治疗黄疸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黄疸病毒性肝炎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1.76%,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苦黄注射液治疗黄疸病毒性肝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苦黄注射液 黄疸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炎是西医病名,属于中医“黄疸”、“胁痛”等范畴,利用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分别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 标签: 肝炎 治疗 中医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联苯双酯滴丸和齐墩果酸片对急性黄疸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135例急性黄疸肝炎患者,在常规活血化瘀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加用联苯双酯滴丸及齐墩果酸片,对照组加用肝泰乐、肌苷和凯西来片等治疗。结果治疗组65例,总有效率96.92%,对照组70例,总有效率65.71%,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联苯双酯和齐墩果酸片虽是临床常用的老药,但联合使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降酶、退黄效果好,并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不良反应,是治疗急性黄疸肝炎较理想的药物,特别适宜于基层医院使用。

  • 标签: 肝炎 急性黄疸型 药物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急性胆汁淤积肝炎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我院78例急性胆汁淤积患者随机分为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的对照组和在此基础上配合使用S-腺苷蛋氨酸治疗的观察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酸(TBA)、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等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2组治疗前TBiL、ALT、AST、TB等四个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治疗后四个指标均较治疗前水平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的TBiL、ALT、AST、TB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1)。结论S-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对治疗急性胆汁淤积肝炎疗效更为显著,能有效改善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耐受性好,建议临床对加强联合用药进行研究应用。

  • 标签: S-腺苷蛋氨酸 熊去氧胆酸 急性胆汁淤积型肝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sAg阳性患者中丙型肝炎感染者。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本院住院病人220例HBsAg阳性患者血清中抗HCV-Ab和抗HCV-IgM,结果220例HBsAg阳性患者中(丙肝病毒检出率0.244(55/225),其中男性感染率0.275(45/160),女性感染率0.167(10/60),男女之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中(HBsAg阳性HBsAg阳性)检出抗HCV-Ab较单纯HBsAg的阳性检测率低(p<0.05)。结论乙肝合并丙肝感染病情更为严重。

  • 标签: HBV HBeAg对抗HCV-Ab 抗HCV-IgM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东兴区9年丙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的发病趋势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3-2011年东兴区丙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数据分析采用X2检测。结果2003-2011年东兴区丙肝发病率在0.24/10万~8.17/10万之间,年均病发率为3.24/10万,2003年最低为2例,随后上升;东兴区绝大部分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少数乡镇发病率较高,但乡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1.087,P=0.297,P>0.05);丙肝发病在30-49岁的青壮年人居多,占总病例的47.48%;男性与女性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病例以农民居多,占总病例的44.96%。结论东兴区的丙肝发病率2003年较低,但呈现上升趋势。今后要加强病情控制工作,以切断传播途径的方式为主,逐步建立起综合防范措施。

  • 标签: 丙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特征 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盐酸乙奎醚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肺损伤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都行常规治疗,同时对研究组的患者辅以盐酸乙奎醚肌注。对比治疗前、治疗24小时后的呼吸、心率、动脉血氧情况。结果治疗前研究组的呼吸、心率、PaO2及PaO2/FiO2依次为(32.06±5.09)次/分、(122.53±18.13)次/分、(61.56±8.02)mmHg、(235.81±22.37)次/分;对照组则依次为(31.93±5.58)次/分、(121.06±17.55)次/分、(60.96±7.55)mmHg、(230.49±23.09);治疗24小时内无死亡病例出现,研究组的呼吸、心率、PaO2及PaO2/FiO2依次为(21.87±4.93)次/分、(98.64±11.32)次/分、(96.73±8.52)mmHg、(338.67±21.63);对照组则依次为(23.06±5.16)次/分、(99.25±11.85)次/分、(89.33±9.85)mmHg、(319.72±21.88)。结论盐酸乙奎醚能有效的改善急性肺损伤患者的血氧情况。

  • 标签: 盐酸戊乙奎醚 急性肺损伤 血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