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单绒毛膜(monochorionic,MC)双妊娠一死宫内后处理。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收治的2例单绒毛膜双妊娠一死宫内(singleintrauterinefetaldeath,sIUFD)后发生急性-输血的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探讨MC双妊娠如何预防sIUFD发生,以及发生sIUFD的处理。结果2013年本院收治MC双妊娠发生sIUFD的2例,均发生-输血,其中1例孕13+5周超声明确为单绒毛膜双妊娠,孕23周超声提示双胎儿大小不一致,孕35+5周发现一死宫内,积极剖宫产终止妊娠,存活新生儿轻度窒息、贫血,现满一周岁,发育正常。另外1例未系统产检,孕8周超声提示单绒毛膜双妊娠,孕31+6周发现一死宫内,另一胎儿胸腹腔积液,观察一周后存活儿多体腔积液且头皮水肿,放弃存活儿行引产术,引产前查存活儿明显贫血,引产后大孩呈失血貌,小孩呈淤血貌。结论减少双妊娠sIUFD的发生,要做到早期识别绒毛膜性,加强孕期监护,早期发现高危因素,及时干预,处理上要综合孕周、存活儿情况、孕妇情况等采取个体化。

  • 标签: 单绒毛膜双胎 一胎胎死宫内 急性胎-胎输血
  • 简介:摘要急性输血综合征(TTTS)是单绒毛膜双妊娠极其罕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占单绒毛膜双妊娠的1.5%~2.5%。本文报道了1例急性TTTS,并结合产前心监护、产后胎盘灌注以及文献复习,以期加深对于急性TTTS的认识。急性TTTS多发生于两胎儿脐带附着位置较近的病例,因此,孕期应加强对单绒毛膜双脐带附着位置的检查,对于脐带附着位置较近的病例,孕晚期和围分娩期应加强胎儿监护。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输血(fetomaternal hemorrhage, FMH)综合征是指因某种原因胎儿血液通过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胎儿贫血或母体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一组症候群。FMH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漏诊,围产儿死亡率高。可通过超声测量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速率及Kleihauer-Betke试验评估胎儿贫血程度及失血量,处理方法包括宫内输血及终止妊娠。输血量>20 ml/kg与胎儿/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病率或死亡率有关。FMH在双妊娠中的发病罕见报道。本例患者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妊娠,其中一出现FMH表现,死宫内,另一胎儿在严密监测下期待至足月分娩,结局良好。

  • 标签: 胎母输血综合征 妊娠,双胎 死胎
  • 简介:输血综合征(TTTS)是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妊娠的严重并发症,导致的围生儿患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TTTS存活患儿中,近、远期神经系统受损,其他脏器损伤仍然无法避免。临床对于TTTS的治疗及随访,仍然是围生医学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临床宜加强对TTTS患儿的围生期管理。

  • 标签: 双胎输血综合征 双胎疾病 预后 围生期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TTTS发病时间多在孕15~25周,平均为孕21周,严重的TTTS可出现一或双死宫内,或由于羊水过多引起胎膜早破、早产,如不治疗,TTTS患者围生儿死亡率高达80%。即使幸存者其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也明显增高。若无任何治疗措施,TTTS的最终结局几乎均为极不成熟的早产。严密的产前超声监测和安胎剂的应用是主要的保守治疗方法,同时配合其他侵入性的治疗。

  • 标签: 双胎输血综合征 治疗
  • 简介:摘要输血综合征是妊娠期胎儿血液或部分成分通过破损的胎盘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循环系统,最终导致胎儿不同程度失血及母体类似溶血的一组症候群,是一种少见的产科疾病。由于发病隐蔽,产前诊断比较困难,容易漏诊,诊断时胎儿往往已严重贫血,甚至死宫内。分娩过程中电子心监护(electronicfetalmonitoring,EFM)的心率图形是胎儿心脏和中山神经系统对血容量变化、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反应的间接标志,本文从我院2018收治的一例严重输血综合征产时监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输血综合征伴不典型心监护的图形判读与处理,旨在总结经验以降低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 标签: 胎母输血综合征 胎监
  • 简介:随着辅助生育技术的广泛开展,多胎妊娠率不断提高。双妊娠中1死于宫内对母亲和存活胎儿的影响及对于双妊娠中一死宫内的处理,探讨死胎的原因以及进行治疗。

  • 标签: 双胎妊娠 胎死宫内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输血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18例输血综合征孕妇及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产前诊断较困难,大部分分娩前存在胎儿宫内窘迫症状,大部分患儿需经输血治疗纠正,预后良好,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1、输血综合征患儿分娩前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诊断较困难;产后胎儿临床表现取决于胎儿失血的速度和失血量。2、诊断方法①红细胞酸洗脱法KleihaueBetke(KB)1查母血中胎儿红细胞;②母血中胎儿血红蛋白>3%;③母血甲蛋白(AFP)测定升高有助于诊断;3、治疗以纠正贫血为主,应重视输血,提高围产儿存活率。

  • 标签: 胎母输血综合征 新生儿 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综合征(FMH)发生原因及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于我院分娩的8例输血综合征病例。结果8例病例均未产前诊断,7例出现新生儿窒息,重度窒息4例,轻度窒息3例;7例接受输血治疗,输血次数2—6次,输血总量160—410ml,所有病例中3例转入儿童医院继续治疗,5例治愈出院。结论①输血综合征其隐匿性强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故产前诊断困难。多产、母亲创伤、治疗性操作可能为输血综合征发生诱因。②心监护、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母血甲蛋白的测定有助于输血综合征产前诊断。③及时发现可疑输血综合征病例,及时采用宫内输血及剖宫产结束妊娠,纠正胎儿或新生儿的贫血,有助于提高围产儿的存活率及改善其预后。

  • 标签: 胎母输血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双妊娠1死宫内存活胎儿临床预后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于本院分娩的13例孕中晚期双妊娠1死宫内病例。结果双妊娠1死宫内的发生率为2.83%,13例双妊娠1死宫内的患者,7例为单绒毛膜双,6例为双绒毛膜双。共8名患者接受了期待治疗。1死宫内确诊的平均孕周为31+4周。双妊娠1死宫内较早期早产(<34周)的发生率单绒毛膜双者高于双绒毛膜双者,分别为57.1%(4/7),33.3%(2/6);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33.3%(2/6),0(0/5)。期待治疗的患者中,1例出现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并因此终止妊娠。5名接受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新生儿,3名存在颅内病变。结论孕中晚期双妊娠1死宫内者,单绒毛膜双妊娠者预后较差。对死宫内发生时间较早者,可在密切监测下行期待治疗以降低早产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 标签: 双胎妊娠 1胎胎死宫内 期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危孕妇和正常孕妇孕晚期母亲血胎儿红细胞量(KB)与新生儿血红蛋白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156例待产孕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正常孕妇86例,高危孕妇70例,采用红细胞酸洗脱染色试验,监测所有孕妇的KB值,并监测新生婴儿出生24h后血红蛋白值(Hb)对比分析正常孕妇组和高位孕妇组红细胞量的差异。结果156例孕妇中,高危妊娠组KB值范围在0~5.12%之间,正常孕妇组KB值在0~0.84%间,变化范围较高危组孕妇小;母亲KB值与新生儿Hb值的相关性不强,但在分层观察中发现,KB值≥0.4%与<0.4%组间的新生儿Hb值差异较为显著,KB值0.4%以上的孕妇,其新生儿Hb水平整体较低。结论输血现象在高危孕妇中较为常见,对孕妇进行KB值监测,能为输血高危孕妇、新生儿的筛选提供借鉴。

  • 标签: 高危妊娠 胎母输血 相关性
  • 简介:摘要输血综合征(fetomaternalhemorrhage,FMH)是一种少见的产科疾病,发病率低,发病隐匿,产前不易诊断,临床症状不典型,围产儿死亡率高。FMH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暂无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成果。作者报道1例输血综合征的新生儿重度贫血的诊治经过,探讨该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

  • 标签: 胎-母输血综合征 病因 病理 生理
  • 简介:摘要输血综合征的临床诊治现已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部分鲜有文献提及的细节问题,如心正弦波的诊断标准、Kleihauer-Betke试验及流式细胞仪辅助诊断的原理、输血综合征胎儿贫血性水肿的鉴别、宫内输血的时机、输血综合征与胎盘内绒毛膜癌的关系,以及后续妊娠再发输血综合征的概率等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医师更加全面地了解输血综合征。

  • 标签: 胎母输血综合征 心率,胎儿 流式细胞术 胎儿水肿 输血,子宫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产前诊断双输血综和征的临床价值。方法二维重点观察两胎儿之一有无贴附现象,两胎儿性别是否相同,两胎儿胎盘个数,两胎儿间有无丝线样的分隔,胎盘与隔膜连续处有无双峰,两胎儿之间有无不平衡性生长,羊水的多少,两脐带的走行及脐带有无异常,最后注意有无合并其它畸形。应用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脐动脉收缩/舒张血流速度的比值(S/D比值)、阻力指数(RI)、波动指数(PI),并观察供血儿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结果产前超声共筛查诊断双输血综和征41例,合并其它畸形6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双输血综和征做出产前诊断,对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双胎输血综和征 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