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针对急性循环衰竭患者的容量状态评估和管理策略进行了前瞻性分析。研究涉及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旨在评估这些方法在诊断急性循环衰竭中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血流动力学监测在诊断准确性上优于其他方法。液体复苏有效提升心输出量和尿量,而药物治疗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和血压。此外,积极的并发症管理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结果强调了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策略在急性循环衰竭管理中的重要性。

  • 标签: 急性循环衰竭,容量状态评估,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急性低溶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8例此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取积极容量复苏方案;观察组复苏早期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案,制止继续出血或失液后,再行积极容量复苏。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7%vs60%,P<0.05),低体温、ARDS和MODS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2.9%vs22%,15.7%vs42%,18.6%vs4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实际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低血溶性休克患者,抢救初期实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能有效地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成功率。

  • 标签: 急性低血容量性休克 积极容量复苏 限制性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AP具有起病快、病情变化复杂、并发症多等特点,通过早期液体复苏支持治疗,AP患者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可得到有效缓解,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AP液体复苏的必要性、复苏时机、复苏液体选择等做一综述。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液体复苏 微循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液体复苏对各种原因所致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救治的88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复苏指标和患者死亡率、ARDS、MODS发生率以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复苏24h后血乳酸水平(1.75±0.62)mmol/Lvs(3.20±1.30)mmol/L、碱剩余(-0.81±2.07)mmol/Lvs(-4.61±1.90)mmol/L、凝血酶原时间(PT)13.37±1.87vs16.70±2.59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91.01%vs79.50%)、ARDS发生率(4.54%vs9.19%)、MODS发生率(11.36%vs18.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显著改善各种原因所致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休克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 标签: 限制性液体复苏 休克 疗效
  • 简介:摘要早期液体复苏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的基石,液体复苏的终点需多途径、多角度评估与把握。SAP早期液体复苏需要综合临床指标、压力指标、容量指标、微循环及组织氧代谢指标等各个监测参数,动态评估容量反应性与耐受性,监测大循环及微循环的灌注状态,把握复苏的阶段性,及时调整液体的晶胶比、速度等,防止过度补液导致肺水肿、腹腔高压等并发症,以不断提高SAP早期液体复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胰腺炎,急性坏死性 急性循环衰竭 液体复苏 血流动力学监测 微循环
  • 简介:摘要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和其自身的体征不典型并且并发症还有危重症相对较多,其自身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一致都处于高位。心力衰竭其自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血流动力学障碍还有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异常被激活使其出现液体潴留。针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去制定适合的容量管理方案,对于血流动力学与减轻体液潴留心力衰竭能够提供有效的治疗基础,主要在出入量管理和利尿以及药物治疗还有血液超滤等几个方面去进行入手。

  • 标签: 急性人 心力衰竭 容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下腔静脉直径(IVCD)及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VC-CI)指导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发生严重产后出血患者液体治疗时对容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分娩或转诊分娩且出现严重产后出血(出血量≥1 000 mL)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补液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补液组和目标补液组(给予目标导向补液治疗),记录患者切皮前、胎儿娩出后、产后出血和术毕时的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及补液总量、尿量、预后、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①血流动力学:两组心率(HR)均于产后出血时达峰值,但两组间各时间点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产后出血时达谷值,但目标补液组产后出血时MAP明显高于常规补液组〔mmHg(1 mmHg=0.133 kPa):75.6±10.7比69.2±8.9,P<0.05〕。目标补液组中心静脉压(CVP)在胎儿娩出时稍升高后趋于平稳,常规补液组CVP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产后出血时达峰值;产后出血时目标补液组CVP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cmH2O(1 cmH2O=0.098 kPa):9.5±3.9比11.4±3.4,P<0.05〕。②血气分析:两组术毕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产后出血时升高,但目标补液组术毕时PaO2与常规补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Hg:189.3±100.5比240.2±126.3,P>0.05),而目标补液组PaCO2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mmHg:34.6±4.6比36.8±4.1,P<0.05)。目标补液组术毕时血乳酸(Lac)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mmol/L:2.2±0.6比2.6±1.1,P<0.05)。③液体出入量:目标补液组总输液量、晶体液输注量、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均明显少于常规补液组〔总输液量(mL):3 385.9±1 144.1比4 448.3±1 194.4,晶体液输注量(mL):2 635.6±789.7比3 160.0±860.3,悬浮红细胞输入量(mL):695.6±366.2比911.1±284.7,均P<0.05〕,术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13.3%(4/30)比60.0%(18/30),P<0.05〕,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常规补液组(mL:1 451.7±373.8比1 725.9±372.8,P<0.05),但目标补液组与常规补液组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L:369.0±262.7比485.0±286.8,P>0.05)。④凝血功能:目标补液组术毕时凝血酶原时间(PT)较常规补液组明显缩短(s:10.9±0.6比11.2±0.6),纤维蛋白原(Fib)较常规补液组明显升高(g/L:3.7±0.5比2.9±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⑤预后指标:与常规补液组比较,目标补液组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比例明显减少〔16.7%(5/30)比66.7%(20/30),P<0.05〕,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h:0(0,24)比24(0,24),P<0.05〕;但目标补液组与常规补液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及子宫切除率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IC发生率:0%(0/30)比6.7%(2/30),AKI发生率:0%(0/30)比3.3%(1/30),子宫切除率:10.0%(3/30)比26.7%(8/30),均P>0.05〕。结论IVC-CI导向液体复苏可有效减少严重产后出血患者的输血与输液量和出血量,改善其凝血功能。

  • 标签: 妊娠 下腔静脉 血容量 产后出血 液体复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起病凶险,致残率、病死率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是一种涉及多个学科,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治疗理念,并且对疾病不同阶段的认识也不同。但在其非手术治疗手段中,有效的液体复苏与脏器保护对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重症医学的角度,归纳总结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过程中,液体复苏治疗及器官保护治疗的最新理念及治疗进展。以及对目前的治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

  • 标签: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器官保存 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时,选择不同液体是否会影响治疗成效。方法:将本院于2019年12月~2021年2月收治的5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早期复苏液体给予的差异分为观察、对照两组,用于复苏治疗的液体分别为0.9%的氯化钠溶液+60%的羟乙基淀粉溶液以及单一0.9%的氯化钠溶液。比对两组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后的指数(治疗24小时后的晶体含量、24小时胶体含量、72小时液体总量)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三项早期液体复苏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②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38%,低于对照组的34.62%,P值<0.05。结论:采用早期液体复苏方式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时,0.9%的氯化钠溶液+60%的羟乙基淀粉溶液的液体选择方案的治疗效果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标签: 早期液体复苏 液体选择 重症急性胰腺炎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早期液体复苏(fluid resuscitation,FR)中使用不同液体的效果。方法 从2021年3月-2022年3月的SAP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双盲法分为A组(50例,0.9%氯化钠溶液复苏)和B组(50例,6%羟乙基淀粉溶液),对比两组复苏效果。结果 B组复苏后临床指标(IAP、PVPI、GEDVI、EVLWI、PaO2 /FiO2)、优于A组(P<0.05);复苏后48h液体总量B组低于A组(P<0.05)。结论  在早期FR中予以SAP患者6%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扩容和维持血浆渗透压效果更佳。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早期液体复苏 羟乙基淀粉溶液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透初期液体容量失衡的护理价值。方法 选择 60例肾衰竭血透初期病患,对其中 30例强化护理干预,比较液体容量失衡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发生率为 36.67%,观察组仅为 10%。结论 护理干预可从饮食、心理、疾病等方面展开干预,有效控制失衡发生率。

  • 标签: 血液透析 肾衰竭 液体容量失衡
  • 简介:摘要静脉液体复苏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的基石,是防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策略,但又可能导致新的MODS。保护性液体复苏策略包括控制性液体复苏和经结肠液体复苏,2种方法均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保护初发和继发脏器功能不全的积极疗效。两者联合构成的保护性液体复苏策略是SAP早期治疗的关键措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仍需进一步细致深入研究。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保护性液体复苏策略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液体复苏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控制性液体复苏的 2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 (观察组 )的液体复苏过程、生命体征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与同期采用充分大容量复苏的 3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 (对照组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及生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生命体征更趋平稳。结论 :控制性液体复苏能明显减少容量负载过重及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进而减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 标签:    [ ] 急性重症胰腺炎 液体复苏 疗效  
  • 简介:摘要:静脉输液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基础,也是预防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主要手段,但同时也有可能诱发新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保护性液体复苏包括控制性液体复苏和经结肠液体复苏,二者结合形成的保护性液体复苏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处理的重要手段,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还需要更多的细节和更深入的研究。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保护性液体复苏策略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简介: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时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0年5月-2013年1月在泉州解放军180医院急诊科急救的68例低血容量性休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按照抗休克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60ml,0.5h内静脉滴注完.检测部分常规、生化、凝血指标.结果经抗休克治疗后,两组部分常规、生化、凝血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收缩压在治疗0.5,1,2,6,12和24h时间点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中,使用参麦注射液配合常规液体复苏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下一步治疗争取宝贵机会.

  • 标签: 休克 多器官功能衰竭 参麦注射液 血液凝固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针对肾衰竭血液透析初期液体容量失衡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的价值。  方法 随机选择2021年3月-2022年4月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数量60例,且针对血透初期存在液体容量失衡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 低血压症状:头昏2例(3.33%)、呕吐5例(8.33%)、耳鸣4例(6.67%)、腰背痛6例(10.00%);超滤不足,液体较多的症状:高血压10例(16.67%),胸闷8例(13.33%),心包积液6例(10.00%),急性肺水肿7例(10.61%)。 结论 肾衰竭患者出现液体容量失衡和心理因素、饮食因素等方面存在联系,运用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使其安全度过血液透析治疗,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肾衰竭 血透 液体容量失衡 护理干预措施
  • 简介:现代战争为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武器装备趋向于高性能高精度发展,常规武器的命中率,致伤因子和杀伤面积均增加,参战人员受伤因素和受伤比例均与以往战争有明显不同。这在近年来历次战争中均有具体体现。

  • 标签: 液体复苏 火器伤 致伤因子 杀伤 受伤 现代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