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心肺复苏培训提高本院内科医师的急救能力,探索仿真模拟人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内科医师采用仿真模拟人和传统模型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继而两组均采用仿真模拟人进行考核。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在培训中急救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试验组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高仿真模拟人,可提高内科医师实际临床急救技能及综合能力。

  • 标签: 仿真模拟人 心肺复苏 教学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对接受心肺复苏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4年4月-2016年11月56例心肺复苏患者,对其心肺复苏处理期间临床护理干预配合方法进行分析,包括病情观察、除颤护理、药物复苏、并发症预防等,总结本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本组患者中,仅有1例死亡病例,死亡率为1.79%;本组心肺复苏后肺水肿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7%,干预后FVC、FEVI、PaO2、PaCO2、SaO2等指标均出现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患者开展系统性护理干预配合,能够提高复苏效果,减少安全隐患及风险,临床效果明显。

  • 标签: 心肺复苏 护理干预 血气指标
  • 简介:目的根据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全院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技术的掌握程度及各科开展培训的情况。针对问卷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制定培训方案。旨在使全员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方法采用PDCA循环法,建立一套完整的计划、实施、检查和新问题处理计划流程。建立师资队伍及院科两级培训机制。将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特别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使全体医务人员快速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结果培训结束后进行抽查考核,抽考合格率为87%。未合格者经强化训练补考后全部通过。结论对全体医务工作者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培训十分必要,且具有可行性。利用PDCA循环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借助这一手段,全院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指日可待。

  • 标签: PDCA循环法 心肺复苏技术 心肺复苏知识 持续教育 技能培训
  • 简介:[目的]探讨少数民族驾驶员心肺复苏培训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个地州的486名少数民族公交车及出租车驾驶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培训前后对驾驶员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结果]培训后驾驶员理论(11.07分±5.14分)、技能成绩(74.54分±11.54分)均高于培训前理论(4.02分±4.38分)、技能成绩(17.86分±15.84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年龄、学历驾驶员培训心肺复苏知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数民族地区驾驶员对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和技能有强烈的培训需求,培训过程中应积极克服语言障碍,鼓励具备维汉双语技能的驾驶员协助进行翻译及解释,提高培训效果。

  • 标签: 少数民族 驾驶员 心肺复苏 知识 操作技能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肺骤停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抢救方法和抢救成功率。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心肺骤停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院内心肺复苏抢救,观察组患者行院前心肺复苏抢救,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73.33%,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为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有效提升了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医院可通过完善急救网络、普及急救知识以及规范和完善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措施和流程,临床进一步推广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提升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 标签: 心脏骤停 院前心肺复苏抢救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情景模拟在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操作培训中的具体作用。方法对我院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培训,课程主要从基础生命支持、长期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这几个方面进行,通过考核和问卷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情景模拟培训的通过率为100.0%,而且培训后护理人员的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得分明显高于培训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情景模拟培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快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心肺复苏操作能力。

  • 标签: 情景模拟 护理人员培训 心肺复苏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术和标准心肺复苏术对心脏骤停病人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心脏骤停病人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标准心肺复苏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心脏骤停病人的人脑复苏效果。结果接受心肺复苏术后,观察组患者的OPCⅠ级、自主循环恢复、24小时内存活率以及出院后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OPCⅠ级、自主循环恢复、24小时内存活率以及出院后存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术对于心脏骤停病人的人脑复苏具有突出效果,不仅心脏复苏的成功率高且患者恢复时间短,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术 标准心肺复苏术 心脏骤停 人脑复苏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对ICU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护理体会,为日后护理工作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6年收取的27例ICU心肺复苏患者,在护理中加强一般护理、呼吸循环护理、神经系统护理等,并对护理后的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结果14例患者存活(51.85%)、7例患者签字出院(25.93%)、6例患者死亡(22.22%)。结论对ICU心肺复苏患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提高护理水平和技能、合理规范的应用急救器械、加强对患者的监测,特别是呼吸、神经、循环等系统,才能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对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提升心肺复苏的救治成功率和生存质量有重大意义。

  • 标签: ICU 心肺复苏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使用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76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方法抢救,观察组使用心肺复苏机抢救,观察两组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和平均动脉压均优于对照组,急救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心肺复苏机对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抢救的临床效果更加明显,可提高患者的急救有效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心肺复苏机 徒手心肺复苏 心脏呼吸骤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不同通气方式对急诊需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6例急诊需心肺复苏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管插管,试验组采取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对两组的心肺复苏效果和气血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心肺复苏效果(气道开放时间、心跳恢复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和意识改善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的氧分压和酸碱度低于试验组,而二氧化碳分压高于试验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面罩气囊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通气方式能够使急诊需心肺复苏患者复苏效果加强,有利于气血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 标签: 通气方式 急诊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现场急救时,如患者心脏骤停,必须要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促使患者心脏跳动及呼吸恢复,解除生命威胁,便于其他抢救措施的实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本研究中,综述了急救现场心肺复苏的方法。

  • 标签: 急救现场 心肺复苏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入岗精神科护士护士掌握心肺复苏术和抢救能力的实施方法及效果。方法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对2016年新入岗的35名精神科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术与抢救能力培训,进行成绩分析及问卷调查,与2015年运用传统教学法的33名精神科护士进行比较。结果2016年护士的理论成、操作成绩及综合能力与2015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景模拟教学能激发护士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心肺复苏术与抢救能力,预防护理风险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 标签: 护士 心肺复苏 抢救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接受心肺复苏方案后患者行急诊护理干预方案对其康复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于我院开展院前急救的患者138例患者,在院前对其行心肺复苏术,主要包括早期电除颤、开放患者气道、长时间按压其外胸、合理运用药物等,并进一步分析急救成功率。结果在运用心肺复苏后13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94例,成功率高达68.12%。结论在院前急救中运用心肺复苏术有助于缩短院前抢救时间及其抢救半径,提高急救成功率,对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心肺复苏术 院前急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影响ICU病房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成功因素的相关探讨。方法在医院进行ICU病房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资料收集(必须确保资料收集的随机性,并且基本符合现实中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分布,造成原因等)ICU病房200例心肺复苏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影响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结果原发病,年龄,心脏骤停方式、入院前是否进行了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地点、时间、持续时间、是否进行了气道的重建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心脏除颤和药物比如肾上腺素的用量对心脏骤停的心肺复苏成功率率不具有统计意义。结论原发病,年龄,心脏骤停方式、入院前是否进行了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地点、时间、持续时间、是否进行了气道的重建等是影响ICU病房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ICU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