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取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描记心电图,分脑出血组和脑血栓组进行比较。结果心电图异常,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意外可导致继发性心脏功能的损害,心电图的变化与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心电图 心脏功能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fQRS波)、V2-V3R波递增不良(PRWP)在陈旧心肌梗死(O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7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6个月以后复查18导联心电图,将QRS波形态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9例(33.5%)OMI患者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92例(52.3%)有fQRS波,有病理性Q波和(或)fQRS波113例(64.2%),21例(30%)有PRWP。结论fQRS波诊断OMI的敏感性高于病理性Q波,而特异性低于病理性Q波,较病理性Q波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fQRS波对陈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诊断价值;PRWP对OMI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陈旧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 病理性Q波 碎裂QRS波 R波递增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痢疾患者的疾病变化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方法对43例细菌痢疾患者进行常规十二导联的心电检测。结果阳性结果26例,正常17例。结论心电改变与其病情变化有密切关系。

  • 标签: 细菌性痢疾 心电图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成人不同类型心电图异常的频率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在医院体检中心连续收集心电图等汉族常规体检资料。根据GEMAC1600心电图、自动诊断和MUSE手动校正系统将受试者分为老年组和青年组。结果:不同类型的心电图对研究人员的心电图有所影响,女性中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室肥大、电轴左偏的发生率均低于男性;老年人中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室肥厚、电轴左偏的发生率均高于年轻人,而窦性心律不齐发生率较年轻人低。结论: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与研究,三成以上正常成年人体检心电图可发现异常,女性和老年人的部分异常心电图发生率较高。

  • 标签: 心血管病学 成年人 正常 心电图 异常 性别 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诊断高血钾症的病因及特征。方法对52例高血钾症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与血清钾浓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电图异常改变和血清钾浓度测定不呈平行关系,主要病因为肾功能不全。当血清钾浓度超过5.5mmol/L时,心电图表现为帐蓬状高耸T波,基底变窄,Q-T间期缩短,随着血清钾浓度的继续增高,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亦相应增加,主要是细胞外血清钾浓度增高引起的心电图改变。结论心电图是评价高血钾症程度的重要手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心电图 高血钾症 帐蓬状高耸T波
  • 简介:摘要农药—乐果中毒20分钟来我院急诊,经洗经洗胃、阿托品化后入院。入院后每日用阿托品静滴。间歇静注维持阿托品化心律增快110~120次/分,律齐。第5天静滴阿托品减量,并停静注,第6天早晨患者感心悸、胸闷、头昏和全身乏力心率70次/分,律不齐,心电图检查示双文氏现象,继续静滴阿托品3天。心率维持在90~100次/分,心电图复查正常,停阿托品观察2天,康复出院。共用阿托品236mg.双文氏现象发生于乐果中毒阿托品减量治疗的过程中,增用阿托品治疗阻滞消失,显然是乐果中毒乙酰胆碱积聚所造成。阿托品是胆碱能M受体阻滞剂,可阻断迷走神经合乙酰胆碱对心脏的抑制作用,缩短窦性节律周期和窦房、房室传导时间,提高窦房结自律,加速兴奋传导,从而解除乙酰胆碱对心脏的抑制作用。

  • 标签: 急性农药中毒 心电图检查 双文氏现象 阿托品 心电图阻滞消失
  • 简介: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及血管痴呆(VD)两者心电图改变的特点。方法采用MAC1200心电图机常规12导联同步记录,比较两组间合并症及心电图异常的差异性。结果VD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AD组,VD组在ST-T改变、心房颤动、完全右束支阻滞、一度房室阻滞、异常Q波、左室肥大诸多提示心脏器质损害方面,明显高于AD组。结论AD组多数表现T波改变,且为功能改变

  • 标签: 老年性痴呆 功能性改变 器质性改变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200例急性脑卒中的CT、心电图变化及对预后影响。在这些患者中,内囊病变(48.0%)及脑室出血(37.04%)多见;内囊及丘脑病变是心电图异常的主要部位(62.7%);脑出血中量者(10-30ml)出血预后不佳,大量(>30ml)出血死亡率高(73.91%),脑室出血死亡率较高(57.50%),有多项心电图异常者后预后不佳。

  • 标签: 脑卒中 CT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行出血热(EHF)患者在发病期间导致心电图改变(主要为心律失常)的因素。方法分别在其住院期间监测电解质、BUN、血压及心电图,每二天一次,观察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轻中型与重、危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u=1.098,u<U0.05,P>0.05;BUN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u=1.793,u<U0.05,P>0.05。结论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病情轻重程度及BUN无直接相关

  • 标签: 流行性出血热 心律失常 病情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呈de Winter型心电图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收集北京潞河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经胸痛绿色通道收治的AMI患者1 287例。分析呈de Winter型心电图改变的13例患者的心电图特点、临床特征,并与206例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3例患者中男性12例,年龄(52.23±12.55)岁。与前壁STEMI患者相比,de Winter组年龄较小[(52.23±12.55)岁比(59.79±12.46)岁;t=-2.12,P=0.03],从发病至出现典型心电图的时间较短[109.0(71.5, 152.0)min比200.5(120.0, 397.5)min;Z=-3.38,P<0.01]。3例患者de Winter型心电图与STEMI心电图发生了相互演变,其中2例患者心电图由de Winter型演变成STEMI,1例患者由STEMI演变成de Winter型后再次演变成STEMI。冠状动脉造影示,11例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LAD)近段,1例为LAD中段,1例为三支血管弥漫痉挛。13例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消失。结论de Winter型心电图常预示着LAD近中段病变,de Winter型心电图可以和STEMI心电图相互演变,应及早识别并行血运重建。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心肌梗死 de Winter 左前降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呈de Winter型心电图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连续收集北京潞河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经胸痛绿色通道收治的AMI患者1 287例。分析呈de Winter型心电图改变的13例患者的心电图特点、临床特征,并与206例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3例患者中男性12例,年龄(52.23±12.55)岁。与前壁STEMI患者相比,de Winter组年龄较小[(52.23±12.55)岁比(59.79±12.46)岁;t=-2.12,P=0.03],从发病至出现典型心电图的时间较短[109.0(71.5, 152.0)min比200.5(120.0, 397.5)min;Z=-3.38,P<0.01]。3例患者de Winter型心电图与STEMI心电图发生了相互演变,其中2例患者心电图由de Winter型演变成STEMI,1例患者由STEMI演变成de Winter型后再次演变成STEMI。冠状动脉造影示,11例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LAD)近段,1例为LAD中段,1例为三支血管弥漫痉挛。13例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消失。结论de Winter型心电图常预示着LAD近中段病变,de Winter型心电图可以和STEMI心电图相互演变,应及早识别并行血运重建。

  • 标签: 心电描记术 心肌梗死 de Winter 左前降支
  • 简介:急性脑卒中患者,约半数以上伴有异常心电图改变。其中以ST—T变化,心律失常及心率改变多见。但伴以损伤型心电图改变少见。笔者遇到一例,介绍如下。男性,66岁。住院号:6332。因患肺癌在住院期间,突然出现短暂意识表现,并持续伴有语言不利,左侧肢体偏瘫及右下肢瘫痪,二便失禁,因病情重,家属拒绝CT检查,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心电图改变 异常心电图 损伤型 抗心律失常 急性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无症状低血糖反应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电图改变特征,以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选取我院进行体检的6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对其无症状低血糖反应中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2例患者在无症状低血糖反应期间多数(占62.90%)存在心电图异常表现,尤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最常见27例(43.55%);其次为心律失常19例(30.65%)。结论加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电图的检查,及时给予诊断与对症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糖尿病 低血糖 老年 无症状 心电图
  • 简介:摘要心电图ST-T段改变,当属心肌缺血征兆,在临床上非常普遍,目前有关心电图ST-T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探明两者的关联。运用西医检查手段和祖国医学有机结合,使其形成优势互补,组合成中西医特色的诊疗手段,逐步建立起心电辨证良好的应用前景,相信中西医结合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 标签: 心电图ST-T改变 辨证分型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源心律失常异常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从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神经源心律失常患者40例,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频发室性早搏5例,室上速1例,结逸搏1例,房颤2例,室速1例,频发房性早搏1例,肥厚11例,不齐7例,过缓8例,过速10例,ST低平13例,T双目4例,S-T下移16例,Q-Tc延长2例,T倒置15例。经对症治疗,31例好转(31/40,77.5%),9例死亡,(9/40,22.5)。1例结逸搏患者经抗胆碱药物治疗24h后心律正常,其他10例异位心律失常患者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48h后心律正常。结论心电图异常是神经源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可作为重要的临床诊疗指标。

  • 标签: 神经源性心律失常 异常心电图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常规心电图检测ST-T改变与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的改变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86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病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测,观察组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测,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T-T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的V1-V6波直立V1T>V5T、V4-V6波低平或倒置、ST段缺血性压低比例41.86%、58.14%、62.79%,对照组比例18.60%、30.23%、27.91%,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ST-T改变进行检测,有利于对心肌缺血性心脏病进行诊断,在这一过程中还需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诊断,有利于取得理想的诊断效果。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ST-T改变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并探讨患者处于焦虑状态时出现的心电图异常改变。方法对住院的134例经临床排除器质性疾病而心电图出现不正常改变并诊断为焦虑状态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大部分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或者心率处于正常人群的高限,ST-T有轻度的改变,部分患者可诱发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心律失常,并随着焦虑状态的好转而痊愈或者好转。结论焦虑状态可以引起类似器质性病变的心电图改变,临床医师应予以重视。

  • 标签: 焦虑状态 心电图描述 窦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根据患者发作时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部分患者在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时并不出现ST段抬高,而是呈现其他心电图异常,其中表现为前壁ST段上斜型压低伴T波高尖的心电图改变者,称为de Winter心电图改变。本文就de Winter心电图改变的最新认识作一综述。

  • 标签: de Winter心电图改变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前降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