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分析心房颤动合并RR间歇(≥1.5秒)及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2011年4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率患者120例进行观察。采用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24小时心电图,据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分析R-R间歇、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结果睡眠相关组85例患者中发生长R-R间歇1.5-2.0秒。睡眠无关组明显高于睡眠相关组(P<0.01),风心病患者R-R间歇>2.0秒,逸搏及逸搏心律频度明显高于其它病种(P<0.01)。结论心房颤动R-R间歇,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多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歇
  • 简介: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R-R间期(大于1.5秒)、选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有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存在。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连续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把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把患者分为A(与睡眠有关组)、B(与睡眠无关组)两组。结果A组发生长RR间期1.5-2.0秒、大于2.0秒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6.28±6.23、7.39±1.0、6.86±1.26;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秒、大于20秒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剐为:203.25±41.82、35.48+7.62、28.21±6.25,B组均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房颤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有关时,此现象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而房颤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长R-R间期 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自主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房颤合并R-R间距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明确是否合并II度房室阻滞。方法对动态心电图记录的98例>2.0s的R-R间期出现的时间是否与洋地黄相关,分为洋地黄相关组(A组34例)及非洋地黄相关组(B组64例)。结果在睡眠状态下心室率缓慢房颤患者易出现R-R间期,并与是否出现洋地黄无明显关系。结论房颤R-R间期多为生理性,大多与是否应用洋地黄无关,诊断房颤是否合并II度房室阻滞应慎重。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长R-R间期 房室阻滞
  • 简介:心房颤动(Af)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1998年1月~2001年12月共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查5884例,检出持续性Af161例,占2.7%.现对其中出现R-R间期(指>1.5s)者的病因、发病年龄、性别、发生时间、频率、长度、次数报告如下.

  • 标签: 心房颤动 长R-R间期 心电图 诊断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房颤RR间距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13(3G)记录到的19例房颤RR间距者进行相关分析,对19倒分成平均心室率〈60次/min及≥60次/min,RR间距〈2.5s厦≥2.5s.RR间距与睡眠相关及与睡眠不相关进行比较。结果19例中长R--R间距238次,白天32次(17.7%)、夜间206次(82.3%);平均心室率〈60次/rain13倒、≥60次/rain6例;RR间距〈2.5s7例、≥2.5s12例;RR间距与睡眠相关11倒、不相关8例。19倒中6例有头晕、黑礞或晕厥病史.其平均心室率〈60次/rain,最长的RR间距均≥2.5s,且与睡眠不相关。结论房颤RR间距多出现于夜间睡眠时,其平均心室率越慢R-R间距越长.与睡眠不相关时易发生头晕或晕厥.多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 标签: 心房颤动 长R—R间距 动态心电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60例心房颤动合并R-R间距的动态心电图(DCG)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以DCG24h记录60例心房颤动合并R-R间距的临床资料,统计R-R间距发生总次数、昼夜发生频率的相关性及R-R间距、逸搏及逸搏性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60例发生1.5s以上的R-R间距共1285次,其中夜间965次,占75%,白天320次,占25%。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60例中A组42例(70%),B组18例(30%)。A组发生长R-R间距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性心律)的频率分别100%、9.5%、11.9%;B组发生长R-R间距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性心律)的频率分别100%、88.8%、83.3%。B组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DCG诊断心房颤动合并R-R间距时,应检测R-R间距发生的频率、发生时间、与睡眠的相关性,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阻滞,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甚至停用抑制房室传导的药物,必要时行人工起搏治疗。

  • 标签: 心电图 心房颤动 长R-R间距
  • 简介:目的探讨55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房颤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小时记录55例患者心房颤动R-R间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R-R间期发生总次数及昼夜发生频率的相关性。结果55例患者发生1.5秒以上的R-R间期共1200次,其中夜间900次,占75%,白天300次,占25%。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R-R间期时,应检测R-R间期发生的频率,发生的时间,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必要时行人工起搏器及早给予治疗。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长R-R间期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房颤动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救治的心房颤动R-R间期患者57例,做为研究对象,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这57例患者随机分配两组,命名为A、B。结果两组患者发生其他心律失常情况无明显差异,R-R间期多在夜间发生,考虑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但R-R间期的长短情况不能准确反应房室传导,但能反应f波隐匿传导。结论在进行心房颤动诊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中,需要将患者白天活动时的心室率、24h平均心室率和临床症状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客观分析。准确判断心房颤动是否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动态心电图 长R-R间期
  • 简介: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伴有R-R间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入选68例伴R-R间期的房颤患者,根据治疗前R-R间期与睡眠的关系分为睡眠相关组(44例)和睡眠无关组(2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应用美托洛尔前、后R-R间期及心动过缓相关症状发生的情况。结果应用美托洛尔1月后,两组患者睡眠状态最长R-R间期均较用药前延长[(睡眠相关组(2650±146.0)msvs.(2315±129.5)ms;睡眠无关组(2549±201.9)msvs.(2764±171.1)ms;P〈0.05],而在非睡眠状态下,睡眠无关组最长R-R间期明显延长[(2262±105.8)msvs.(2406±120.2)ms;P〈0.05]且24hR-R间期阵数增加[(48.6±13.5)次vs.(63.8±10.9)次;P〈0.05],而睡眠相关组患者最长R-R间期及24hR-R间期阵数无明显变化(P〉0.05)。睡眠相关组无1例发生黑朦、晕厥等症状,而在睡眠无关组患者中,2例(8.33%)患者发生黑朦,无患者发生晕厥。结论对与睡眠相关性R-R间期的房颤患者,应用美托洛尔进行心室率控制相对安全;但对与睡眠无关性R-R间期房颤患者,应用美托洛尔需谨慎并应密切观察有无心动过缓的相关症状。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长R-R间期 美托洛尔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当代心脏病学的两大流行病学之一。随着动态心电图等心电监护技术的普及,R-R间期房颤情况愈加多见。发病时常导致患者心慌、心悸、晕厥、黑朦、心力衰竭,脏器供血不足,血栓形成及栓塞等,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致死、致残。本文从R-R间期房颤的病因、临床治疗以及护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防止此类患者发生意外伤害,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长R-R间期 房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0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房颤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小时记录60例患者心房颤动R-R间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RR间期发生总次数及昼夜发生频率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发生1.5秒以上的R-R间期共1286次,其中夜间966次,占75%。白天320次,占25%。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R-R间期是,应检测R-R间期发生的频率,发生时间,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窦房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必要时行人工起搏器及早给予治疗。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长R-R间期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房颤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高的趋势。既往大量研究阐明了增龄、心房衰老与房颤的相关性。本文将系统从心房衰老的病理生理学角度,讨论其通过电重构、结构重构、钙稳态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表观遗传调控等方面的改变,调控房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针对以上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的特异性干预策略,望为房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房衰老 电重构 表观遗传 病理生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进行分析,探讨常见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ms者,统计导致间期的病因和相关心电图改变。结果有相关心、脑血管病史者R-R间期、逸搏、逸搏心率、停搏的发生率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史者。结论R-R间期的发生率与心、脑血管病有相对应关系,对临床药物使用、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长R-R间期
  • 简介:心房颤动是指心房,即心脏上方的两个腔室的跳动快速而不规则。它可导致呼吸困难和疲劳等症状,也可导致中风。因为心房未能有效收缩,难以将血液推入心室。这样血液就流连在心房内,而导致中风的血栓也有机会在心房内形成了。服用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是治疗心房颤动血栓形成的关键措施。

  • 标签: 心房颤动 控制血压 中风 关键措施 呼吸困难 药物预防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房颤主要发生在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都为房颤的流行奠定了基础,故在未来50年房颤将可能成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并且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经年龄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校正后,房颤仍是死亡率增加的危险因素,因此需高度重视对房颤的治疗。本文简要阐述房颤治疗现状。

  • 标签: 心房颤动 FRAMINGHAM心脏研究 治疗 心血管疾病 疾病危险因素 人口老龄化
  • 简介: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易感因素众多、发病机制主要为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但具体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微小RNA(MicroRNAs)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可通过与靶基因mRNA3’非翻译区的不完全互补结合,在转录后水平抑制靶基因的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microRNAs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房颤相关的microRNAs主要包括miR-1、miR-26和miR-101,miR-133,miR-328、miR-21、miR-30等,主要通过调控离子通道的表达影响心房电重构,或通过调控心肌纤维化及细胞外基质沉积参与心房结构重构。

  • 标签: 心房颤动 MICRORNAS 心房重构 离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