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系统评述了土壤微生生物磷的测定方法、含量、周转、C/P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微生生物磷周转速度快,是植物有效磷的重要来源,但是易受外界影响,在土壤中含量变化范围比较大.熏蒸提取法是测定土壤微生生物磷含量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该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不具通用性.新鲜土样经氯仿蒸汽熏蒸24h,提取效果比较好;不同类型的土壤选择的浸提剂不同,酸性土壤宜用Bray-1提取剂,而碱性土壤宜用Olsen提取剂;转换系数K,亦需根据土壤类型进行校正.未来研究应侧重在几个方面:完善测定方法;土壤微生生物磷与土壤供磷能力、土壤磷素转化的关系;形态组成;土壤微生生物磷与土壤质量的内在关系.

  • 标签: 土壤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熏蒸提取法 研究进展
  • 简介: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亚热带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在气候变暖的同时还会伴随干旱,但对于增温和隔离降雨的研究多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对亚热带等低纬度地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设置对照、增温、隔离降雨和增温+隔离降雨4种处理,探讨增温和隔离降雨对杉木幼林表层土壤养分和微生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和隔离降雨均可使土壤养分有效性发生变化,增温使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有效磷浓度有所增加,而隔离降雨主要影响了N有效性,表现为土壤铵态氮浓度显著下降(P〈0.05)。增温后微生生物碳、氮均显著下降(P〈0.05),增温和隔离降雨的交互作用对微生生物磷影响显著。在亚热带地区,氮磷养分有效性有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土壤微生生物的重要因素,未来还需结合野外原位实验做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增温 隔离降雨 杉木幼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简介: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转换为米槠人工林后,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生物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转换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生物碳分别平均下降28.8%、11.0%(P〈0.05)。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0~10cm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06mg·kg-1、209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0.71%、0.91%;10~20cm分别为210mg·kg-1、158mg·kg-1,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0.71%、0.88%;两林分0~10cm土层微生生物碳分别为508mg·kg-1、460mg·kg-1,10~20cm土层微生生物碳分别为373mg·kg-1、327mg·kg-1。米槠天然林和米槠人工林中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生物碳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两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微生生物碳夏秋季显著高于春冬季(P〈0.05)。

  • 标签: 米槠天然林 米槠人工林 活性有机碳 季节动态
  • 简介:以纳帕海湿地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碳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0~40cm深土层的平均有机碳含量在(18.02±0.24)(258.44±3.37)g/kg之间变动;三者10-40cm深土壤的各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在不断减小,且差异显著60〈0.05);其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微生碳含量都较高,分别为(446.23±98.72)mg/kg(沼泽化草甸)、(204.23±44.90)mg/kg(天然沼泽)和058.64±65.24)mg/kg(草甸);三者0~40cm深土层的微生碳含量差异明显,沼泽化草甸的微生碳含量最高,为940.00mg/kg,天然沼泽次之,为472.23mg/kg,草甸最低,为359.78mg/kg:在垂直分布上,三者的土壤微生碳含量表现出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致的规律;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碳含量都与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表明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微生碳含量主要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而人为疏干排水是导致土壤水分下降的诱因。

  • 标签: 高原湿地 纳帕海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诱因
  • 简介:摘要:本论文通过连续4a实验研究重点探讨了O3对根际微生氮的积累效应。结果显示,对照组土壤微生氮随着小麦生长过程有先升高后降低的时序特征,且实验四年,变化相同,在臭氧熏气下,土壤微生氮也有同样的变化趋势,但是臭氧浓度的升高抑制了土壤微生氮含量,并且臭氧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在第一年,T2处理组的抑制率明显高于T1处理组,随着浓度的上升,抑制率从0.4%上升到了1%。在长时间臭氧胁迫下,臭氧对土壤微生氮的抑制作用随臭氧作用时间的增长而增强,T2浓度实验下,第四年与第一年抽穗期微生氮差最大。

  • 标签: 小麦 微生物量氮 抑制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通过在亚热带杉木林内设置不同隔离降雨强度试验:完全隔离降雨、隔离60%降雨、隔离20%降雨和对照(自然降雨),研究隔离降雨对0~20cm土层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生物碳(MB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10cm和10~20cm土层,除完全隔离降雨处理土壤DOC峰值出现在春季外,其他处理均出现在秋季。0~10cm土层中完全隔离降雨和隔离60%降雨处理的土壤MBC峰值出现在春季,而隔离20%降雨和对照的则出现在夏季,10~20cm土层各处理对应的MBC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春季、夏季、夏季和秋季。随着土层加深,4种处理土壤DOC、MBC含量均显著降低。0~10cm土层,完全隔离降雨处理的土壤DOC、隔离60%降雨土壤MBC均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杉木林土壤DOC和MBC对降水变化响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标签: 隔离降雨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杉木林
  • 简介:IPCC2014综合报告指出亚热带地区降雨将会减少,这会对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微生和酶活性产生怎样的影响引起极大关注。以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200年生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在实验样地布设原位隔离降雨实验,共设置隔离30%降雨、隔离60%降雨和对照3种处理。2017年4月对不同处理进行土壤采样,研究了土壤微生生物和酶活性对隔离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隔离降雨(30%和60%)显著降低了0~1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总氮(TN)和土壤水分含量(SWC);但对10~20cm土层影响较小。隔离30%降雨处理0~10cm土层土壤微生生物碳(MBC)和微生生物氮(MBN)含量分别比隔离60%降雨处理增加了20.73%和15.71%;10~20cm土层土壤中各处理之间MBC含量及MBN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TN和MBC是促使0~10cm土层酶活性发生变异的主要因素,其解释度分别为43%和16.5%;10~20cm土层土壤酶活性变异的主要因素是MBC,其解释度是58.1%。2个隔离降雨处理均增加0~10cm土层土壤多酚氧化酶(PHO)、过氧化物酶(PEO)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活性,却降低了10~20cm层土壤多酚氧化酶(PHO)和酸性磷酸酶(ACP)的酶活性。

  • 标签: 米槠天然林 隔离降雨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 简介:摘要:为研究玉米种植土壤和无农作物土壤中不同的施肥水平对土壤微生生物碳元素和氮元素含量的影响,本次试验选择了某农科院的裸地和玉米种植的田间小区作为相应的试验对象,根据玉米生长过程采取不同的施肥水平,对土壤微生生物的氮元素和碳元素进行相应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当不施加相应的肥料时,某农科院裸地土壤微生中碳元素和氮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75.98mg/kg和26.04mg/kg;玉米种植的田间小区土壤微生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含量分别为161.65mg/kg和22.70mg/kg。通过探究可以明确玉米种植的田间小区土壤微生生物的碳元素和氮元素含量要比裸地低,因此在施肥过程中需要了解施肥种类和施肥,根据土壤微生中碳、氮含量的规律合理施肥。

  • 标签: 施肥水平 玉米种植土壤 微生物 碳元素 氮元素
  • 简介:摘要:微生制药是近年出现在临床上的新型制药技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使用微生制药的方式进行微生药物制备,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此临床上的多种疾病都有了更加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提高医学的先进程度,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是微生制药与微生药物之间的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很多患者对这两种名词的概念存在混淆的情况,那么本文首先对其概念进行分析,并介绍微生制药类型,微生药物的开发技术以及微生药物的具体应用。

  • 标签: 微生物制药 微生物药物 概念 类型
  • 简介:摘要微生能对人体细胞进行侵害,不仅使人类产生诸多疾病,同时也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破坏,为人类带来灾难。但微生具有两面性,它不仅能对人类造成威胁,同时也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将微生转换成对人类有利的药物,为提升人类健康标准、促进医学领域不断拓宽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微生制药技术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微生物制药 微生物药物
  • 简介:摘要: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医疗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微生制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对其进行科学应用能够制造出各种新的药物,为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首先分析微生制药类型和药物开发技术,然后以此为基础,综合探究相关药物具体应用,希望能够为其相关人员具体工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 标签: 微生物 制药 药物分析
  • 简介:摘要:微生制药是近几年开始研究开发的新型制药技术,随着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开发,生物制药技术以及研发微生药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此技术的研究开发不仅对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医药行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医治效率都有了重大的提升,本文从生物制药的概念进行分析,探究目前阶段生物制药的发展应用,并对生物药物的成果以及实际应用进行阐述。

  • 标签: 微生物制药 微生物药物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微生制药是近几年开始研究开发的新型制药技术,随着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开发,生物制药技术以及研发微生药物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此技术的研究开发不仅对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医药行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医治效率都有了重大的提升,本文从生物制药的概念进行分析,探究目前阶段生物制药的发展应用,并对生物药物的成果以及实际应用进行阐述。

  • 标签: 微生物制药 微生物药物 研究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向杉木人工林土壤中分别添加不同用量黑碳,以0%(C0)、1%(C1)和5%(C5)添加(质量分数)作为不同处理,通过28d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黑碳添加对土壤微生碳(ymc)和微生氮(MBN)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攘MBC含量变化趋势是前期急剧减少,后期增加,并趋于稳定;黑碳添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MBN含量的减少,并随着黑碳添加的增加,土壤MBN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整个培养过程中,除第1d外,黑碳添加处理的土壤MBC和MBN含量始终高于对照处理,C5〉C1〉CO.同时,土壤可溶性碳(DOC)和可溶性氮(DON)含量也因黑碳的添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

  • 标签: 黑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由东南亚一家领先的薄膜制造商A.J.Plast开发的双向拉伸聚酰胺(B0PA)薄膜,采用巴斯夫的Ultramid生物平衡的聚酰胺制成,它来自可再生原料。新薄膜制成的食品包装有助于保持食品质量,因为它提供了良好的氧气、水分和气味屏障,也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化学性。因此是理想的包装应用材料,包括真空包装、蒸煮袋、以及用于喜欢的食物如香肠、奶酪和咖喱的冷冲压成型泡罩。

  • 标签: 物量平衡 巴斯夫 BOPA 食品包装 可再生原料 双向拉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