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使用2016年120县人口监测系统数据,结合山东省婚育政策变动,聚焦山东省户籍妇女的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变迁,通过计算1986-2016年详细的分孩次生育指标,以了解相关婚育政策对生育率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文章重点分析一孩和二孩生育,因为这两个孩次合计占山东省出生人口的90%左右,并能够体现自1990年以来严格执行晚婚晚育和二孩间隔政策后人们生育时间和生育年龄方面的巨大转变。分析显示,山东省户籍育龄妇女的生育行为长期受严格的生育政策约束,不同时期主导性的政策类型不同,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晚婚晚育政策和二孩间隔政策的变动导致生育行为的年龄分布和平均生育年龄的本质变化及时期生育率剧烈波动。2013年以来相关政策调整后二孩生育率虽强势反弹,但其对提升时期总和生育率的贡献幅度,被同样迅速下降的一孩生育率部分抵消。当前山东省的生育模式仍不稳定,存在诸多进一步强化自愿推迟生育的影响因素,并将进一步降低时期生育水平。

  • 标签: 婚育政策 生育时机 生育水平 生育模式 山东省
  • 简介:本文在生育意愿到生育行为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中山市二孩生育需求调查数据,在“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背景下,重点考察了家庭经济基础、母亲生育的机会成本、家庭资源和支持因素对“准生”育龄妇女二孩生育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二孩生育决策是“准生”育龄妇女基于上述因素综合考虑的理性选择结果;虽不同年龄段、在业情况的“准生”育龄妇女二孩生育决策的影响模式存在差异,但长远来看,经济压力、照料子女压力、女性自身事业上发展压力仍然是二孩生育落实的障碍因素。

  • 标签: 全面两孩 二孩生育决策 “准生”育龄妇女 生育机会成本
  • 简介:本文重点关注精准扶贫地区贫困人口个体特征对贫困状态的影响.基于海南省36个贫困村扶贫调查数据,使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更贫困发生概率与贫困人口教育水平及脱贫能力和意识等个人特征关系显著,同时与家庭人口结构、收入来源、社会组织、交通等家庭和社会特征有关.在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时,要重视更贫困人口自觉、自发的脱贫努力在扶贫参与过程中起到的主体作用,使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同步提升,从根本上杜绝返贫现象发生.

  • 标签: 精准扶贫 贫困状态 影响因素 更贫困
  • 简介:本文利用2011-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发现我国流动女性劳动参与曲线随年龄呈M型,而有生育经历的随年龄呈倒U型。基于LPM与工具变量回归,认为子女数量对流动女性劳动参与有负面影响,生养孩子使年轻流动女性更易退出劳动力市场;子女数量递增对非农流动女性劳动参与没有显著影响,但会使农业流动女性的劳动参与概率显著降低,这一作用因家庭经济支撑需要有所弱化;农业流动女性的劳动参与存在子女数量的边际递减效应,二孩之后继续生育对其劳动参与没有显著影响。本文分析结论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下全社会共享生育公平有一定参考作用。

  • 标签: 流动女性 M型劳动参与曲线 U型劳动参与曲线 子女数量
  • 简介:本文依据2017年广州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资料,对城市老年人住养老院及其主要服务需求意愿状况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住养老院的意愿比较强,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老年人最希望养老院提供医疗保健和临终照护服务。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存在群体差异,家庭、社会、健康、经济和养老观念等因素导致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医养结合服务对城市老年人和养老机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老年人 机构养老 养老院 医养结合 养老方式 以房养老
  • 简介: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课题组通过对不同城市的14家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采取半结构访谈的方式获取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在医养结合方面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并运用Nvivo11.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选址、规模及功能定位的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模式的偏好不同。因此,本文建议做强社区医疗;鼓励社区医疗与养老整合的制度创新;细化以养融医医保支付的项目清单;养老院+医院模式应将医院的诊疗模式转变为以慢病管理、健康数据管理为重点的医养融合模式。

  • 标签: 选址 规模 功能定位 医养结合
  • 简介:流动人口一直是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研究议题。随着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尤以省际流动人口的比例更是持续增长,其中经济因素为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动主因,因此他们在流入地面临的失业问题不容忽视。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本研究采用描述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省际流动人口受其个人特征、区域特征及流动特征等方面对其失业产生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发现,省际流动人口失业型态以结构性失业表现居多,其成因与个人能力及区域发展背景密切相关,为此提出缓解省际流动人口失业的相关建议。

  • 标签: 省际流动人口 失业 LOGISTIC回归分析
  • 简介:本文利用中国农村一城市移民调查(RUMIC)2008年和2009年两期的农村样本数据研究了成年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健康的影响.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了工具变量估计方法,并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回归模型的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估计结果表明,子女外出会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健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对于不同群体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年纪较大的、女性、只有一个孩子或者来自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群精神健康受子女外出务工影响更为显著.随着家庭规模变小、大量劳动力外流和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健康问题令人担忧.

  • 标签: 留守老人 精神健康 外出务工
  • 简介: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入一直被视为推动房价上涨的源动力。本文以广州市最近两次人口调查为例,建立截面回归模型考察了流动人口对中心城市房价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广州市流动人口家庭与本地户籍人口家庭的住房持有水平严重不平衡;中心城市由于集中了各种优质资源导致大量人口流入是引致城市住房需求增加并进而推高房价的重要原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对房价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且主要是通过城市中高收入流动人口来实现的;对未来城市化发展及推动房价上涨的预期一旦形成,居民将选择尽早购房,造成当期房价快速上涨。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中心城市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通过加快形成以人口流入和流出为基本面的分类城市住房调控体系,有效解决住房需求的空间失配现象;将中心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顺势引导成建设大城市群的发展动力,以此来稀释中心城市房价的过快上涨;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住房租赁市场,扩大公租房保障范围,推进租售同权,形成良性的住房过滤机制等措施来消除住房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失灵。

  • 标签: 人口流动 城市化 中心城市 房价
  • 简介: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本文考察了中国老年人老化态度的基本状况、队列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老年人的老化态度总体不甚乐观,出生队列较晚、中西部、农村地区老年群体的老化态度更为消极.在微观层面,老年人个体特征和家庭状况影响显著,但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经济状况好、健康状况好、社会支持程度高的中、低龄老年群体的老化态度较为积极;具有照料孙子女行为的低龄老年人老化态度更好;对于高龄老年群体来说,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其老化态度的主要因素.

  • 标签: 老化态度 基本状况 队列差异 影响因素
  • 简介:在进入2010年以后,随着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行政手段的调控,上海市人口的集聚速度大大下降,人口空间演变出现了新的特点,与此同时,不同户籍、不同职业、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出现了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表现在不同户籍人口的空间分异属于低度分异,受教育程度中研究生以上人口空间分异程度属于中等分异,第一、二产业人口分布呈中等分异,其他受教育程度、职业人口空间分异属于低度分异。本文结合2015年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上海人口社会空间结构变动的新特点,并通过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从产业因素、行政因素、公共服务、市场因素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公共资源中,教育、医疗因素是影响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空间变动的因素,高中教育资源是影响不同职业人口空间变动的因素。

  • 标签: 人口社会结构 空间演变 上海
  • 简介:文章描述了在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多元复合文化影响之下珠市彝族生育意愿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发现影响珠市彝族的性别偏好和数量偏好的因素各有不同,由此也决定了这两个维度的变迁具有不同步性。女性的男嗣偏好更强,男性则更倾向多孩;女性地位及孩子的非经济性效用是影响性别偏好的主因,数量偏好则更多体现了养老保障、受教育程度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其变迁先于性别偏好。影响性别偏好的传宗接代思想的内涵也已发生了有别于儒家孝文化之传统意义上的变迁,但内植于观念层面的性别偏好的彻底变迁尚有待时日。

  • 标签: 珠市彝族 生育意愿 理想子女数 性别偏好 影响因素
  • 简介:农村家庭女性劳动力已经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分,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能否促进女性参与就业成为了一个经验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2013)数据并使用倾向值匹配法(PSM)分析了农地转出行为对家庭女性在本地非农时间和外出从业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农地转出行为将使家庭女性在本地非农时间增加,但对外出从业时间影响不显著.使用多值分层匹配法(SSM)分析发现,农地转出行为在总体上对家庭女性就业时间的影响未表现出明显异质性,但在农地转出倾向各层级内部,这一影响却具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对农地转出行为影响家庭女性就业时间的个体处理效应进行分析发现,外出工作经历、家庭负担系数、家庭人口个数等特征差异是造成个体处理效应异质性的主要根源.

  • 标签: 农地转出 女性就业时间 非农就业 反事实框架
  • 简介:文章利用国家卫计委2016年福建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社会性别差异的视角动态考察流动人口流动模式的变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有44.34%的流动人口实现了向家庭化流动模式的转变,其中女性流动人口的转变程度更为突出。流动人口从独自流动演化至家庭化流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及其家庭社会经济特征、流动特征与居留意愿和生命历程变动等因素均对其产生显著影响。分性别来看,在影响流动人口流动模式变动的诸多因素中,仅有婚姻状况变化,职业为自营劳动类别对流动模式变动的影响存在性别共性;其他影响因素存在性别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本次流动滞留时间、本地家庭月收入和流入地类型,以及成年状况变化对流动模式转变的显著影响作用仅限于男性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意愿增强和子女数量的增加则仅对女性流动人口发生家庭化流动转变的概率有更明显的提升效用。

  • 标签: 流动模式变动 影响因素 性别差异 流动人口
  • 简介:随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男女工问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文章利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工业调查数据,对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男女工的概况、绩效、贡献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近代女工在行业性和地域性上更为集中,女工的工资明显低于男工;从整体上看,男工对绩效的影响大于女工,但是随着女工占比的增加,女工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越来越接近于男工甚至超过男工;同样的,整体上女工对经济的贡献率小于男工,但在行业间隔程度低的行业,女工贡献率超过了男工。

  • 标签: 工业化 男工 女工 绩效 贡献率
  • 简介: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分层非线性模型研究家庭化流动模式对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总体不高,且具有明显的分层聚类性,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不仅与个体层次因素有关,而且还受社区层次因素的影响,但前者作用更大;家庭化流动提升了男性的就业稳定性,降低了女性、特别是在婚女性的就业稳定性;提升了低收入阶层、特别是极低收入阶层的就业稳定性,但对高收入阶层的就业稳定性无显著性影响。这些研究结论对流动人口就业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分层异质 流动人口 家庭化流动 就业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