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海神综合征的形态特征及诊断标准。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科就诊的7例形态诊断为海神综合征患者,对其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对比检测结果阳性及阴性者的形态及组织学特点。结果7例患者中,遗传学诊断为海神综合征者5例,不支持该诊断者2例。海神综合征患者的形态具有以下特点:非对称性进行性过度生长;病变存在脑沟回样结缔组织病损;上述病变部位累及多个手指/足趾,甚至全手/全足或更大范围;合并多器官、多系统疾患。组织学上可见来源于骺软骨或关节软骨的白色类圆形特征性肿物。结论海神综合征现有的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修订完善,我们认为具备前述特点可初步诊断为海神综合征,但有误诊可能,确诊仍有赖于基因检测;海神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寻求更精确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遗传学 诊断 海神综合征 过度生长 形态学特征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在临床检验中应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内收治的需进行血液检验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黑、白两组,各40例,分别实施一般血液检测方式和细胞形态检验方式。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检验的情况。结果:黑组患者的血液检验效果在各方面显著低于白组,P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 临床检验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骨髓细胞形态联合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诊断白血病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疑似白血病患者100例,均用血常规进行初步检查。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骨髓细胞涂片检查,研究组50例采用骨髓细胞涂片联合外周血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方法的准确率。结果:研究组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采用骨髓细胞形态联合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诊断白血病准确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骨髓细胞形态学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 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和基于球谐函数点分布模型技术,比较分析内侧颞叶癫痫(mTLE)海马体积和表面局部形态的改变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7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66例mTLE患者[男31例,女35例,年龄17~48(28±8)岁],以及8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男38名,女42名,年龄19~46(27±7)岁],采集全脑结构磁共振高分辨率T1加权成像(3DT1)数据。分别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分析方法测量海马体积,基于球谐函数形状技术测量海马表面形态改变,比较分析mTLE患者相对于健康对照海马萎缩模式;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mTLE海马形态变化与病程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TLE组病侧海马体积明显减小(Z值:-1.55±0.57比0.38±0.58,P<0.001),并与病程呈负相关(r=-0.297,P=0.016)。表面形态分析精细地显示,mTLE患者病侧海马萎缩主要发生在海马的头部、中部外侧和后尾部,其位移值与病程呈明显负相关(r =-0.336,P=0.006),并与海马灰质体积呈正相关(r=0.336,P=0.006)。结论基于体素形态分析展示海马体积整体减小,而基于表面形状的形态测量可描绘海马萎缩的局部形态变化。

  • 标签: 癫痫 内侧颞叶 海马 形态学 表面形态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PGT)周期中,卵裂期(第3日)胚胎质量、囊胚活检时间、囊胚扩张程度、囊胚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评分及囊胚滋养层(trophectoderm,TE)评分对其整倍体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255个行PGT助孕周期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囊胚相关形态参数与整倍体状态的相关性。结果①977枚囊胚进行活检,共937枚囊胚成功获得染色体结果(95.9%),其中整倍体396枚(42.3%),非整倍体541枚(57.7%)。②在夫妻双方有染色体异常的周期中,633枚囊胚整倍体率与女方年龄未呈现明显相关趋势,无染色体异常的周期中304枚囊胚整倍体率随着女方年龄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0 1)。③校正女方年龄及不同周期的影响后,第6日、第7日活检囊胚整倍体率显著低于第5日活检囊胚(OR=0.7, 95% CI=0.5~0.9, P=0.009 1;OR=0.4, 95% CI=0.1~0.6, P=0.001 2);ICM级别为B的活检囊胚整倍体率显著低于级别为A的囊胚(OR=0.4, 95% CI=0.3~0.7, P=0.000 1);TE级别为C的活检囊胚整倍体率显著低于级别为A的囊胚(OR=0.4, 95% CI=0.2~0.7, P=0.000 4)。但囊胚扩张程度及已经形成囊胚后第3日胚胎质量对囊胚整倍体率无显著影响。结论形成囊胚后第3日胚胎质量、囊胚扩张程度与囊胚整倍体状态无关,活检时间、ICM级别及TE级别与整倍体状态显著相关。

  • 标签: 囊胚 整倍体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活检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形态检查用于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及检验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12月~2021年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性诊断研究,取分段随机化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血常规检验,观察组行血常规、形态联合检验。比较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经比较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后可知,对照组EO、MO阳性检出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WBC、PLT、NE、LY阳性检出率组间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形态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联合应用,可在全自动血常规检验阳性报警基础上经人工镜检,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可参考性,为患者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参考的完善检验依据。

  • 标签: 形态学检查 血常规检验 临床价值
  • 作者: 吕振 李建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08
  • 出处:《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外科,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 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功能重建外科,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中国康复科学所,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神经损伤与修复研究所,北京 100068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大鼠不同水平脊髓损伤后盆底肌纤维类型及电镜下形态观察,为脊髓损伤盆底肌张力异常及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雌性成年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骶髓上脊髓损伤组(SS组)、骶髓下脊髓损伤组(SC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脊髓离断法分别制作骶髓上和骶髓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耻尾肌Ⅰ型肌纤维含量、HE染色和电镜下形态变化。结果SS组和SC组大鼠的Ⅰ型肌纤维含量分别为(12612.4±795.0)和(4963.0±1526.3)像素,显著低于对照组[(30625.8±1257.0)像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0,P<0.05),且SC组的Ⅰ型肌纤维含量显著低于SS组(P<0.05)。HE染色中,SS组肌纤维走形迂曲、细胞核增生严重,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而SC组肌纤维严重断裂,排列紊乱,细胞核呈球状改变伴轻度增生。电镜下,SS组肌小节溶解、断裂严重,但肌小节结构保留,伴轻度线粒体增生;SC组肌小节溶解、断裂更严重,完全丧失肌小节结构,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无明显线粒体增生。结论骶髓上脊髓损伤后耻尾肌Ⅰ型肌纤维部分减少,以肌萎缩伴肌纤维结构基本保留为特点;而骶髓下脊髓损伤后耻尾肌Ⅰ型肌纤维显著减少,以肌萎缩伴肌纤维结构严重破坏为特点。

  • 标签: 脊髓损伤 盆底肌 耻尾肌 肌纤维类型 形态学
  • 简介:摘要脉络膜变薄是高度近视眼的重要特征之一,且与近视程度相关。但因脉络膜显像技术具有局限性,有关脉络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改变的具体特征尚不清楚。近年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发展以及脉络膜厚度和微血管变化客观量化指标出现,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探讨高度近视眼的发病机制,进而为治疗近视眼并评估预后提供新途径。本文综述近年来OCT和OCTA在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形态改变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并讨论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进行脉络膜显像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以期为临床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59-464)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发热疾病诊断中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发热疾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血细胞形态检验,并以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正常人150例作为对照,行相同检验,比较两组受检者检测结果的区别。结果:观察组发热患者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血细胞形态异常改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形态指标MCV、MCH、MCHC、HCT、RDW-SD等的比较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发热疾病的患者的血细胞形态会出现异常改变,医生可以通过血细胞形态的异常变化来对发热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为患者提供治疗,效果值得肯定。

  • 标签: 发热疾病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检验的实际价值。方法:取我院接受血细胞形态检验的患者41例,另选健康体检的患者41例,分析检验结果。结果:两组比较,组间各指标、血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检验时运用血细胞形态检验,可真实将患者的疾病状况反映出来,降低血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对疾病的判断有良好的作用,应用意义优良。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对183例贫血患者骨髓细胞形态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本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83例贫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所有患者骨髓细胞形态诊断结果。结果 贫血的发病诱因以缺铁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为主,分别为69例(占比37.91%)和32例(占比17.49%),溶血性贫血和感染性贫血也有一定比例,分别为19例(占比10.38%)和18例(占比9.84%)。同时存在一些病因不明的发病原因,显微镜观察未发现明显改变,共32例(占比17.49%)。结论 骨髓细胞形态诊断作为检测贫血的方式,在当前临床层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是仍然可以发现早期贫血,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贫血 骨髓细胞形态学 诊断结果 贫血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形态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7月到2021年7月到我们医院进行临床检验的60例临床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验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患者30例,针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检验模式,针对观察组实施血细胞形态检验方式,然后比较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细胞形态检验精准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血细胞形态检验阳性率有明显提升,(P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检验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形态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影响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住院患者随机抽取40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同一时间的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的受检人员采集其血液样本实施血细胞形态检验,观察其检测结果并统计。结果:在检测后发现,研究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的检查中使用形态检查能够帮助掌握病情情况,并且能够增加诊断的准确性,临床使用价值高。

  • 标签: 形态学检查 血常规检验 阳性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维吾尔族假性剥脱综合征(PEX)、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PEX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角膜内皮形态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就诊治疗的维吾尔族PEX患者76例(76眼),PEXG患者82例(82眼),POAG患者64例(64眼)以及ARC患者76例(76眼)分别作为PEX组、PEXG组、POAG组及ARC组。收集各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型细胞比例(HEX)、变异系数(CV)、角膜中央厚度(CCT) (眼前节OCT)等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ARC组、PEX组、PEXG组及POAG组ECD分别为(2 565±202)/mm2、(2 286±178)/mm2、(2 104±376)/mm2、(2 206±206)/mm2。PEX组、PEXG组及POAG组ECD低于AR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6.19、6.58,均P<0.001);PEXG组ECD低于PEX组、POA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RC组相比,PEX组、PEXG组以及POAG组CV较高,HEX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PEX组CCT与AR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XG组CCT较PEX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2),较POAG组也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吾尔族PEX患者ECD减少,PEXG患者CCT变薄,提示在对PEX、PEXG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更注意对角膜的保护。

  • 标签: 假性剥脱综合征 剥脱综合征性青光眼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角膜中央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的病理形态特征,并总结相应的假性浸润模式。方法收集2016—2019年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病理科4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理科5例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的病例,共计9例,观察其组织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结肠有蒂腺瘤8例,黏膜下层可见肿瘤性腺体,类似浸润性腺癌。黏膜下层腺体结构和细胞形态与黏膜内肿瘤相同,局部黏膜下层肿瘤与黏膜内肿瘤有连续性。黏膜下层肿瘤呈推挤式的分叶状或巢团状,腺体轮廓平滑钝圆,腺体周围少量间质组织类似于黏膜固有层间质,部分病例腺体外围黏膜肌错综增生,并常见黏膜肌包绕腺体。有些病例黏膜下层腺体扩张、间质内黏液结节形成及含铁血黄素沉积。1例为发生在直肠的广基隆起型腺瘤伴局部高级别异型增生累及集合淋巴小结形成淋巴腺复合体,并陷入黏膜下层,类似浸润性腺癌周围被淋巴组织包绕。淋巴腺复合体内的肿瘤腺体和黏膜内病变相延续,并且组织学形态相同,肿瘤前缘可见腺体轮廓呈推挤式类圆形,以及不连续的黏膜肌,无典型浸润性腺癌所有伴有的纤维间质反应、肿瘤出芽、腺体锐角分支及脉管浸润等形态特征。结论结直肠腺瘤伴黏膜下层假性浸润可总结为两种独特的形态模式,模式一为分叶状,缺少淋巴组织反应;模式二为淋巴腺复合体样。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为黏膜下层肿瘤和黏膜内肿瘤形态相同,并有连续性,推挤式的腺体周围伴固有膜间质和黏膜肌包绕,并且无典型浸润性腺癌的形态特征。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腺癌 复合体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 简介:摘 要:目的 研究血细胞形态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起止时间为2020年的2月至10月,研究对象为就诊于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的120例发热疾病患者,将其划分为观察组,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以对比分析的方法总结血细胞形态检验在发热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内患者的血细胞阳性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HCT、MCV、RDW-SD、MCHC等指标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较高,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发热疾病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发热疾病相关诊断中,血细胞形态检验的诊断效能。方法:此次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n=500),均为随机抽取我院分院2016.6~2019.6收治发热病人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分为病例组(n=250,发热疾病)和健康组(n=250,同期健康体检者),均接受血细胞形态检验。分析该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组相比,病例组血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较高46.80%(x2=7.746、5.334、24.719、5.334、5.465、144.631,P

  • 标签: 发热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测中血液细胞形态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150例血常规检验标本,时间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所有标本均接受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将其中出现异常的75例标本纳入观察组,将另75例检查结果正常的标本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液细胞形态检查效果。结果 对照组出现血液细胞形态异常有3例,观察组中血液细胞形态正常有24例;对照组的白细胞形态异常占比明显高于血小板和红细胞形态异常占比(P<0.05)。 结论 在血常规检测中应用血液细胞形态检查能够显著提升诊断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血常规检测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