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底层即指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缺乏决策权和参与权,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在新世纪的中国,一个庞杂的底层群体已然形成,包括进城务工者、城市下岗者、城市低收入者、农村留守者、农村弱势者等。新世纪最早有意识推出“底层”诗歌运动的是《诗刊》杂志,早在2000年第3期上即推出“每月新星”栏目重点推出卢卫平,并配发“底层的活力”一文。后来《星星》、《诗歌月刊》、《中国诗歌》、《打工诗歌》、《人民文学》、《作家》等诗歌期刊及文学期刊都留出版面编发底层诗歌。

  • 标签: 新世纪诗歌 《人民文学》 弱势群体 中国诗歌 文学期刊 进城务工者
  • 简介:新世纪以来,对"底层文学"批评一度成为批评这个日渐冷寂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并呈现出多边的话语走向和理论建构。然而,由于这一概念本身的含糊性和现实语境的复杂性,在"底层文学"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话语无边、主体迷失、精神缺失等趋向。审视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只有通过坚持审美原则、强调实证态度、弘扬批判精神等途径,才能在维护"底层文学"批评丰富话语资源的同时,出离当前话语困境并最终推动其批评精神高度的重建。

  • 标签: 底层文学 批评 歧途 重构
  • 简介:随着二战之后苏格兰重工业的衰退以及民族意识的崛起,阶级书写逐渐成为苏格兰小说的热门话题。当代苏格兰小说孕育了工人阶级小说的第三次高潮,其代表人物凯尔曼、韦尔什和格雷“为工人而艺术”,用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手法,书写了格拉斯哥和爱丁堡工人阶级生存的困境,揭示了阶级与城市、疾病的内在关联,解构了英国政治家所宣扬的“无阶级社会”的神话。

  • 标签: 苏格兰小说 阶级 城市 疾病
  • 简介:人口众多和经济上的弱势地位是中国当代底层群体的两个显著特征。底层关怀要求在社会物品的分配上有利于底层群体,这具有博爱精神,并体现正义原则。作为一种社会物品,职业教育具有实用性与大众性的特点,因此是实施底层关怀的现实途径,并且在公共教育政策中常有体现。职业教育对底层群体有可能产生两种效应,一是把个体导向低端劳动力市场,从而进行社会阶层的再生产,二是提升个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保障就业,从而提升其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由于政府是教育资源的支配者,因此政府应当成为底层关怀的主体。

  • 标签: 职业教育 社会分层 底层关怀 正义原则 阶层再生产
  • 简介:当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化批评者斯拉沃热·齐泽克现任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长期以来一直在美、英、法等国高等学府任访问教授,从事后现代理论和大众文化研究,擅长于运用黑格尔哲学、

  • 标签: 资产阶级 反抗 工薪 文化研究 斯洛文尼亚 后现代理论
  • 简介:七十年代出生的吕翼,是近年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彝族青年作家。他的小说主要关注点是乡村底层的现实生存,在表现苦难人生的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这一层面人物的爱与痛。爱源自于作家和人物之间的血脉相连,痛则是因为作家良知的存在,他看到了苦难压迫下灵魂的呼号与挣扎。走进吕翼的小说,可以感受到作家的心灵在苦难面前的挣扎与沉浮,同时他也在为笔下人物寻找着光明的方向。

  • 标签: 吕翼 底层写作 爱与痛
  • 简介:当代中国迅猛的都市扩张,并不仅仅意味着物品生产与交换的扩张,更意味着都市空间本身的生产与扩张,这种空间的生产和扩张不但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甚至还深刻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经验根基与总体格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异军突起的底层文学创作,尽管题材的多样化、命意的多向性特征使其面目至今让人混淆莫辨,然而细细考究其与时代社会的横向关联,便不难发现,此种文学潮流的出现,始终无法逃避当代中国都市空间生产与扩张的背影。而这,就为我们从空间角度审读当代都市扩张与底层文学的联系提供了可能。

  • 标签: 都市空间 当代中国 文学书写 视域 中国当代文学 社会问题
  • 简介:一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作品在中国被大量翻译出版后,劳伦斯研究也随之在中国盛行起来,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一时间很多研究者将劳伦斯的作品简单、粗暴地归入了资产阶级"色情文学"或"颓废文学"。但是,想

  • 标签: D.H.劳伦斯 无产阶级文学 作品 阶级性 20世纪80年代 翻译出版
  • 简介:人们长期以来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解为生产方式基础上的阶级对抗。实际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有着丰富的内容,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三层分析结构的有机统一体,包括基于生产方式的两极对立阶级模式、基于社会形态的阶级互动模式和基于政治事态的阶级内部关系模式。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阶级分析 模式
  • 简介:本文以“土地”和“婚姻”为两个观察点,考察苏区妇女运动中的“性别中的阶级”和“阶级中的性别”,回答为什么苏区的妇女运动能够赢得劳动阶级青年妇女的支持。以国统区报纸中的两份报道、中共的工作文献、口述资料来展示中共、苏区青年妇女及中共反对者对于这场革命的不同态度。由此,从方法论角度说明言说者的“立场”如何影响了看待苏区妇女运动以及妇女的主体性。另外,本文想强调正视阶级性并以劳动妇女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最宝贵的历史经验。

  • 标签: 性别 劳动阶级 青年妇女 苏维埃政权
  • 简介:本研究以定边郝滩东汉壁画墓中绿色底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偏光显微镜(PLM)、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和拉曼光谱(RS)分析了绿色底层的成分与物相,同时和四种已知国外绿土相比较,得出绿色底色为绿土,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期为考古学和后期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信息。

  • 标签: 壁画底层 绿土 颜料 分析
  • 简介:《高老头》作为《人间喜剧》的奠基作,展示了金钱时代人性被物化的本质特征,在此,不管是个人的自由、亲情亦或爱情,全部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个人的价值取决于财富的多少。巴尔扎克借此表达了其对人性的关注,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探索。

  • 标签: 《高老头》 金钱 价值标准
  • 简介: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起源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及西方革命胜利的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阶级"问题始终都是关系到革命力量的重大问题。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阶级内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显得相当肤浅和模糊。中共的"阶级"观念从早期经济学、政治学含义,演变成包含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的统一体的含义,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从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共早期"阶级"观念的起源、发展与变化,既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中共早期理论中"阶级"一词的含义,也可以由这个概念的使用推知其后中共阶级理论的演变。

  • 标签: 阶级 概念 中国共产党
  • 简介:底层土壤有机碳库占土壤总碳库的50%以上,但其控制机理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酶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杉木林表层(0~10cm)和底层(40—60cm)土壤微生物生长对策的差异.结果显示,相对于表层土壤,底层土壤的易利用碳含量更高,表层土壤微生物更趋向于K对策,而底层土壤微生物则更趋向于r对策.

  • 标签: 杉木林 有机碳分解 土壤微生物 生长对策 土壤易利用碳
  • 简介:新世纪"底层文学"思潮延续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关注精神。随着"底层文学"批评"史化"意识的出现,多有论者从20世纪中国文学资源中寻找新世纪"底层文学"批评思想和理论资源,或发掘左翼文学传统与当下文学的深层联系,或借重"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资源重构底层观念和批评新体系,或以"五四"文学标准评论新世纪"底层文学",或用"纯文学"观念对"底层文学"合法性进行质疑。但是,由于对不同历史语境辨析不够,缺乏对20世纪中国文学资源的整体性观照,甚至部分评论缺乏对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深度借鉴,以致当下"底层文学"批评潮流稍显乏力。

  • 标签: 新世纪 底层文学 批评 文学资源
  • 简介: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经受了巨大冲击和震荡。关注他们的社会命运,追踪其历史流变轨迹,探讨其未来可能的走向,构成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问题域和内容。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三个历史阶段,对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结构变化的理论成果进行综述,在理清其基本脉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反思,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相关理论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 标签: 工人阶级 阶层 阶级结构 结构变化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结构理论伴随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状况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和发展阶段。自欧洲革命失败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执着于对工人阶级的解释研究和对西方革命道路的思考。二战后,其关注的焦点是西方白领工人的崛起及其定位分析和新中间阶级的形成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关注的核心是新技术革命后传统工人阶级的衰落,并以新中间阶层为中心形成了去阶级化的多元社会结构理论。其中,后马克思主义去阶级化的政治哲学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大背离。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社会阶级结构 理论进展
  • 简介: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给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行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继而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何积极引导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处理好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关系,并使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与其他社会阶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和谐相处,是当前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心。

  • 标签: 党外知识分子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阶级阶层关系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