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小儿常有余,临床易见肝风病证。安效先教授认为小儿为"少阳之体",故肝气未盛,易为邪扰,从而表现为夜啼、不寐、躁扰不安、抽动等症状,与肝气不调、心神不安有关。从而选用为大法,配以宁心、化痰、祛风等法治疗小儿杂病,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 标签: 名老中医 安效先 平肝法 小儿 临床经验
  • 简介:   【摘要】健脾理气中药在胃癌治疗中越来越重要,既能改善临床症状,又能延缓病情发展,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胃癌   健脾理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酒精性脂肪患者给予中医健脾理气化浊方治疗的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3例酒精性脂肪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46例)和中药组(47例),分别给予西药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和中药健脾理气化浊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中药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酶(ALT、AST和GGT)和TC、TG均明显降低,且中药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西药组(95.7%VS73.9%)(P<0.05)。结论中药健脾理气化浊方治疗酒精性脂肪效果明确,其可从抗氧化、抗炎、提高免疫力等多方面机制来达到修复和保护受损肝细胞的作用,且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独西药治疗。

  • 标签: 酒精性脂肪肝 中医药疗法 健脾理气化浊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疏肝理气汤对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78例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中药方剂疏肝理气汤进行治疗,观察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患者用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几项典型症状程度和对照组相比明显减轻(P

  • 标签: 疏肝理气汤 慢性胃炎 临床效果
  • 简介:凡一切癖、瘕、痞气、奔豚,腹中如杯如盘者,皆虚、金衰、木横之病,当滋肾水以救之,切不可用疏利伐之剂。足厥阴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经云木郁则达之是也。然藏血,人夜卧则血归于,是之所赖以养者,血也。

  • 标签: 肝虚 补法 肝藏血
  • 简介:摘要,中医理气活血对治疗妇科及相关疾病疗效显著,已经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研究主要通过多妇科多种疾病中理气活血的中医治疗方案的作用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对理气活血在妇科疾病中免疫调节,内分泌平衡,阴阳五行等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对多种妇科疾病的临床疗效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基础和理论依据。

  • 标签: 中医 理气活血 妇科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熄风、凉血止血对出血性中风早期血肿增大的影响。方法将90例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熄风、凉血止血法治疗,包括自拟出血性中风1号方及中药针剂醒脑静注射液,通过头颅CT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出组时的头颅血肿体积。结果观察组能明显减少出血性中风早期血肿继续增大的发生率。结论熄风、凉血止血对出血性中风早期患者能有效预防血肿增大。

  • 标签: 出血性中风 脑出血 平肝熄风 凉血止血法 血肿增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药熄风结合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抽动障碍(亢风动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就诊我院门诊的60例抽动障碍(亢风动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组则采用中医药熄风结合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后评估两组评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YGTSS 量表评分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和6周,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YGTSS 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4周和6周后,治疗组的YGT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两组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均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结论 中医药熄风结合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抽动障碍(亢风动型)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平肝熄风法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 抽动障碍 肝亢风动型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中医药熄风结合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抽动障碍(亢风动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20年8月至2023年8月期间就诊我院门诊的60例抽动障碍(亢风动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组则采用中医药熄风结合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后评估两组评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YGTSS 量表评分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4周和6周,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YGTSS 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4周和6周后,治疗组的YGT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两组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均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结论 中医药熄风结合超低频经颅磁刺激治疗抽动障碍(亢风动型)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平肝熄风法 超低频经颅磁刺激 抽动障碍 肝亢风动型
  • 简介:摘 要 目的:探讨理气消胀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肠蠕动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100例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于术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理气和胃汤治疗胃不和型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门诊部治疗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理气和胃汤药物治疗,对比两组在药物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实施理气和胃汤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气和胃汤能有效治疗胃不和型慢性胃炎,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研究中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理气降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用于胃郁热型老年反流性食管炎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入院治疗的120例胃郁热型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应用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理气降浊方辅以中医护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33%(53/6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42/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气降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用于胃郁热型老年反流性食管炎应用效果比较显著,改善患者食道粘膜损伤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社会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理气降浊法 中西医结合 肝胃郁热型 老年反流性食管炎。
  • 简介:摘要:眩晕病也是临床常见病种之一,眩晕病机复杂,笔者认为主疏泄,调畅气机,主藏血,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极易化风动风,一旦之气血阴阳不平衡,均可影响的生理机能。从而化生“肝风”,上扰清窍。风为百病之长,易袭阳位,虚风内动,易兼挟痰,挟淤,上饶清窍致眩,“诸风掉眩,皆属于”,以辩证,采用法治疗。

  • 标签: 眩晕,平肝法,中医药,验案
  • 简介: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济南250011)摘要高血压是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常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高血压 补肾平肝法 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根据老年人阴精亏虚、体弱多瘀的特点和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症状及现代研究,指出脑络瘀阻是脑出血的发病基础;阴虚阳亢是脑出血的发病环境;气火上冲是脑出血的发病诱因;提出降逆是脑出血急性期的主治原则。

  • 标签: 脑出血 平肝降逆法
  • 简介:摘要通过成因、病机、诊治来比较缺乳和妒乳的异同,以疏肝理气通乳法治疗郁气滞型产后缺乳及妒乳,防止疾病进展加重,收到满意的疗效。

  • 标签: 疏肝理气 通乳 缺乳 妒乳
  • 简介:慢性前列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男科疾病之一,中医以肾虚、湿热、郁、瘀滞等为本病的主要矛盾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满意。临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时,注重固护中焦脾胃,健运脾胃的同时遵“随脾升,胆随胃降”之理平衡“中州”气机,认为发病过程中都存在气机郁滞之象,单纯疏肝理气并不能解决问题,针对不同证型适当配伍相应作用的调理气机之品分别进行清气、温气、补气,往往可获良效。

  • 标签: 理气法 慢性前列腺炎 气机郁滞 中焦
  • 简介:伤寒六经辨证,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而脏腑病变又以六经概括,因而六经辨证与脏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论中有关治大法,有方可循,有法可效。本篇试将《伤寒论》(以下简称“原书”)治的运用加以归纳整理,并列举病案说明之。

  • 标签: 《伤寒论》 温肝散寒 柔肝缓急 抑肝培木 养肝通络 疏肝理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