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 目的 比较经皮扩张气管切开与传统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方法:将160例需紧急进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患者,根据住院时间先后分为A组和B组,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住的80例患者设为A组,采用传统气管切开手术方式;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住的80例患者设为B组,采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手术方式。比较两组中出血、皮下气肿、切口感染、切口延期愈合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气管切开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于A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气管切开,此式将被更多的临床医师所认识和接受。

  • 标签: []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传统气管切开术 并发症 比较
  • 简介:摘要:前言:目的:总结 ICU重症病人在气管切开中的配合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近3年来 ICU急诊重症病人40例,全部采用气管切开。采用手术配合和术后护理,对40例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了观察。结果:40例病人全部成功地施行了气管切开,全部成功,成功率100%。术后1例伤口轻微渗出,1例口腔感染,经对症处理,均得到改善。结论: ICU急诊气管切开病人在中的护理与护理,既能确保手术的疗效,又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ICU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腹腔镜食管贲门括约肌切开(Heller)和经口内镜下肌层切开(POEM)在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上的临床医学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本院收治的20名儿童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将患儿病史、并发症以及随访结果等相应信息做好记录整理,并且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计量统计。结果:20名患儿都经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有12名患儿采用Heller治疗,8名患儿使用POEM治疗,手术过程进展顺利,吞咽困难等不适症状得到减轻。回访中所有患儿在术后都没有出现胃食管反流和食管狭窄现象。结论:腹腔镜Heller手术以及POEM手术对于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能够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控制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其中POEM能够有效控制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

  • 标签: POEM术 Heller术 儿童 贲门失弛缓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颅内脑出血气管切开期的临床效果评价分析。方法:抽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颅内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根据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其中研究组与参照组均为30例。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参照组患者的护理中,将循证护理应用于研究组患者的护理中,然后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参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而言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治疗儿童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术后1年切开小梁的开放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青光眼中心接受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治疗的4~16岁儿童青光眼患者21例(28眼)。观察记录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房角情况、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其中完全切开16例(22眼),次全切开5例(6眼)。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80(0.00~2.00)和0.75(0.00~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1,P=0.157)。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眼压分别为(30.4±4.8)mmHg(1 mmHg=0.133 kPa)和(14.1±4.5)mmHg,末次随访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t=14.11,P<0.001)。术前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中位数为3(1~4),末次随访时下降至0(0~3) (Z=-4.35,P<0.001)。末次随访时切开小梁开放范围中位数为302.5°(70°~360°)。所有患者中15例(21眼)手术完全成功,4例(5眼)条件成功,2例(2眼)手术失败,这3类患者切开小梁开放范围中位数分别为330°(210°~360°)、205°(180°~225°)、85°(7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Ö2=15.20,P=0.001)。切开小梁开放范围与眼压呈负相关(r=-0.82,P<0.001)。结论: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治疗儿童青光眼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术后切开小梁开放范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 青光眼 眼压 房角 儿童
  • 简介:摘要:目前,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有关医疗方面的救治与护理水平,也不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渐完善,而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以及护理也走入有关研究探索人员的视野。现今,关于急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基本采用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手术,而随之而来的,手术之后的恢复与护理也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有关人员进一步进行调查与探究。因此,出于提高急性胰腺炎患者救治效果的需要,本文将通过有关专业知识的简介和一些实验探究数据的记录、观察与分析,重点阐述说明急性胰腺炎以及使用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护理内容和注意事项等。

  • 标签: 内镜 括约肌切开手术 急性 胰腺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重症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行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20年6月~2021年8月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44例为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切开治疗,随机分组,22例/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和对照组相比相对较高,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期间配合综合护理一方面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故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重症颅脑外伤 气管切开术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肛瘘切开加外括约肌减张缝合和传统肛瘘切开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的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传统肛瘘切开,研究组行肛瘘切开加外括约肌减张缝合。比较两组临床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Wexner评分、肛管直肠压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100%,34/34)与对照组(94.12%,32/3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36 h,研究组VAS评分[(2.41±0.27)、(1.52±0.11)、(0.67±0.08)分]均低于对照组[(3.69±0.31)、(2.14±0.19)、(1.02±0.13)分],P均<0.05。术后2个月,研究组Wexner评分低于对照组,肛管静息压、肛管舒张压、肛管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见复发患者。结论与传统肛瘘切开相比,低位单纯性肛瘘采用肛瘘切开加外括约肌减张缝合治疗可获得更理想的临床效果,术后疼痛度小,并能减轻对肛门功能和肛管直肠压的影响,加快患者恢复,但两种式均可获得良好预后效果,避免复发。

  • 标签: 肛瘘 传统肛瘘切开术 外括约肌减张缝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技术联合应用骨皮质切开治疗成人严重双颌前突,可否安全有效地实现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门诊就诊双颌前突病例14例,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并于治疗中接受上前牙区唇侧骨皮质切开。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锥形束CT,测量并比较上颌切牙切缘到腭平面距离,牙根不同水平处牙槽骨厚度的变化。结果头影测量分析发现治疗后上下前牙唇倾度减小,软组织颏部前移[治疗后上中切牙点-前颅底平面(U1-SN)减小13.09°±1.26°,P<0.001,下中切牙-眶耳平面角(FMIA)增大9.31°±3.11°,P<0.001,零子午线-软组织颏前点(0-Mer-Pog′)增加(3.22±1.43) mm,P<0.001]。锥形束CT影像测量显示治疗后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切缘点到腭平面距离减小,中切牙治疗后压入(1.42±0.66) mm,P<0.001,侧切牙治疗后压入(1.35±0.70) mm,P<0.001。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根尖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增加,中切牙增加(1.02±0.68) mm,P<0.001,侧切牙增加(0.89±0.63) mm,P<0.001。上切牙根中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减小,中切牙减少(1.28±0.85) mm,P<0.001;侧切牙减少(1.20±0.69) mm,P<0.001。根尖部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也减小,中切牙减小(1.39±0.92) mm,P<0.001,侧切牙减小(1.35±0.94) mm,P<0.001。而上切牙冠方、根中部唇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冠方腭侧牙槽骨厚度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定制式舌侧矫治器及系统化力学设计,辅以牙槽骨唇侧骨皮质切开微创手术,优化前牙内收过程中的垂直向控制,实现成人严重双颌前突患者上前牙压入及根尖部牙槽骨改建,达到面下1/3及唇部美学重塑。

  • 标签: 严重双颌前突 定制式舌侧矫治技术 拔牙正畸 骨皮质切开术
  • 简介:摘要消化道肌层障碍会引起多种临床疾病,如贲门失弛缓症,难治性胃轻瘫,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药物、球囊扩张,外科治疗等,但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消化道内镜下肌切开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技术,创伤性小、简单方便。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可作为传统治疗方法的替代治疗,本文将总结经消化道内镜下肌切开的各种式的特点及其与传统疗法的比较,对其现状与进展做一回顾性的概述。

  • 标签: 括约肌切开术,内窥镜 食管狭窄 食管失弛症 胃肌轻瘫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治疗肛裂时应用肛门外括约肌双侧切开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20例肛裂患者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肛门内括约肌切断)和实验组(肛门外括约肌双侧切开),每组60例。对比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以及疼痛情况。结果 实验组愈合速度明显比参照组快(P<0.05);实验组疼痛评分明显比参照组低(P<0.05)。结论 肛门外括约肌双侧切开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术后疼痛,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值得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肛门内括约肌 肛门外括约肌 肛裂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同种异体巩膜移植治疗前巩膜葡萄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前巩膜葡萄肿30例(30眼)的临床资料,病变范围直径≥6 mm。所有患者均行同种异体巩膜移植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logMAR)、眼压、巩膜植片血运、融解情况、结膜愈合情况。结果随访期间,30例术后视力0.54±0.35与术前0.58±0.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36)。术前(15.12±2.78)mmHg及术后眼压(14.80±2.15)mmHg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206)。巩膜植片血运正常、无融解,表面可见血管网,眼球结构完整性良好。27例结膜愈合良好,3例结膜坏死融解,行二次自体结膜瓣移植手术。无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巩膜植片感染或排斥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同种异体巩膜移植治疗前巩膜葡萄肿能恢复眼球完整性,维持术前视力,效果良好。

  • 标签: 葡萄肿,巩膜,前 移植,巩膜,异体,同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护理中采取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68例,均选自于我院收治的ICU气管切开患者,其就诊时间段为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将上述研究对象1/2纳入到对照组(34例),采取常规护理,余下1/2研究对象则纳入到实验组(34例),采取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在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上,实验组数据表明比对照组较低(P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ICU气管切开术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气管切开在重症医学科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诊的92例行气管切开治疗的重症监护室患者,并简要分组,分为A组(对照)46例,B组(研究)46例,采取不同的气管切开治疗方式,比较两组的切口大小、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的各项结果均优于A组,P

  • 标签: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 重症医学科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性研究方法,于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连续纳入中晚期PACG患者50例50眼,所有患眼均接受PEI+GSL+GT,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平均随访7.5(6,10)个月。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定患者手术前后眼压;采用ETDRS视力表测定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LogMAR视力分析;收集抗青光眼用药种类及数量信息和手术并发症资料。计算患眼手术成功率,完全成功定义为术后不使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眼压为5~18 mmHg(1 mmHg=0.133 kPa)且眼压较基线下降20%,无威胁视力的并发症,无需接受额外的抗青光眼手术,无光感丢失;条件成功定义为使用或不使用抗青光眼药物达到上述条件。结果眼术前平均眼压为(28.81±7.81)mmHg,末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3.41±4.10)mmHg,术后眼压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60,P<0.001);与术前比较,术后眼压平均降低13.80(9.10,19.40)mmHg,降幅为51.1%(38.6%,67.1%)。术前平均BCVA为(0.92±0.11)LogMAR,术后末次随访时为(0.88±0.10)LogMAR,手术前后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60,P=0.580)。术前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2(1,3)种,术后为0(0,0)种。手术完全成功率为80%(40/50),条件成功率为94%(47/50)。中和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积血7眼,一过性眼压升高7眼,角膜水肿3眼,未出现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PEI+GSL+GT治疗中晚期PACG能够有效降低眼压、减少降眼压药物的使用种类和数量,手术安全性好。

  • 标签: 青光眼/手术疗法 疗效 安全性 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术 房角切开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巩膜切开联合眼内黏弹剂填充治疗中及术后脉络膜上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2011至2021年出现眼科手术中及术后脉络膜上腔出血的10例(10眼)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巩膜切开联合角膜缘入路眼内黏弹剂填充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及治疗效果。结果10例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38~85(59.4±18.9)岁。其中发生于晶状体超声乳化中、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玻璃体切除中、小梁切除中、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后、角膜移植术后各1眼,以及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4眼。3例有高血压病史,2例有糖尿病病史。随访时间2~120个月。所有患者脉络膜出血范围为4个象限。从脉络膜上腔出血到手术,历时1~10(5.30±2.67)d。患者眼轴长23.37~27.81(25.57±1.32) mm。术后患者出现暂时性眼压升高,易被局部降眼压药物控制至正常。随访期末所有患者脉络膜上腔出血均消退。术前视力(BCVA,logMAR)为2.47±0.41,术后提高至0.81±0.72(t=6.65,P<0.001)。结论巩膜切开联合角膜缘入路眼内黏弹剂填充治疗中及术后脉络膜上腔出血效果良好。

  • 标签: 出血,脉络膜上腔 切开,巩膜 填充,黏弹剂,角膜缘入路 效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气囊辅助小肠镜(BAE)下狭窄切开(EST)治疗空回肠良性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诊断为空回肠良性狭窄,且因无药物治疗机会或药物治疗无效行BAE下深部小肠EST和(或)外科手术治疗的41例患者,其中21例行EST治疗(EST组),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组)。分析患者的病因、随访时间,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男性比例和年龄)、即时技术成功率(EST后小肠镜镜身可通过的狭窄数占所有接受治疗的狭窄总数的百分比)、并发症(包括穿孔和出血等)发生率,以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症状缓解率(完全缓解患者数与部分缓解患者数之和占患者总数的百分比)、累积无症状(行EST或外科手术后至末次随访仍未出现梗阻相关症状)生存率和累积无手术生存率。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Kaplan-Meier法。结果EST组和手术组患者狭窄的主要病因均为克罗恩病[分别占71.4%(15/21)和60.0%(12/20)],中位随访时间(范围)分别为12个月(6~46个月)和45个月(14~73个月)。EST组和手术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年龄、即时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57.1%(12/21)比65.0%(13/20)、(45.2±17.4)岁比(43.1±20.3)岁、95.3%(41/43)比100.0%(30/30)、26.9%(7/26)比10.0%(2/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T组因EST并发穿孔而手术的患者占9.5%(2/21),EST治疗后未再手术者占76.2%(16/21),EST组中位无症状生存时间为13.3个月。EST组与手术组治疗后3个月症状缓解率比较[17/19比10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组治疗后6个月和1年症状缓解率均低于手术组同期[15/19比100.0%(20/20)、8/11比100.0%(2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7、0.037)。EST组和手术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累积无症状生存率比较(分别为66.0%比90.0%、61.0%比85.0%、54.0%比80.0%),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两组无症状生存曲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T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累积无手术生存率分别为90.0%、81.0%、73.0%,手术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累积无手术生存率均为100.0%。结论BAE下EST治疗空回肠良性狭窄技术上可行、安全性较好,短期内能有效缓解临床梗阻症状,避免或推迟外科手术。

  • 标签: 空回肠良性狭窄 内镜下狭窄切开术 气囊辅助小肠镜 克罗恩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气管切开与气管插管治疗重症脑外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本医院在2019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脑外伤患者共98例,遵循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最终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期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明确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在各项围期指标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且其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且P<0.05,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重症脑外伤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内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于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28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26%vs14.18%),差异显著(P

  • 标签: []神经外科 重症监护室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混合痔伴肛裂的治疗中,采用痔上黏膜环切+内括约肌切开的效果。方法:选取86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组,即对照组43例,观察组43例,其中对照组内括约肌切开,观察组痔上黏膜环切+内括约肌切开,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混合痔伴肛裂的治疗中,可采用痔上黏膜环切+内括约肌切开联合治疗,能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 标签: 混合痔 肛裂 痔上黏膜环切术 内括约肌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