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角巩膜切口手术和透明角膜缘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8月来我院治疗白内障的患者108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透明角膜缘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治疗组患者采用角巩膜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散光程度;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角膜散光程度、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在实施超声乳化吸附、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时,采用角巩膜切口手术效果更明显,不仅能有效的发散视力和角膜散光程度,还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青睐。

  • 标签: 白内障 角巩膜缘切口 透明角膜缘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230例白内障患者,对其实施巩膜隧道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观察分析。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其术后3天、7天、4周、8周、12周裸视力大于等于0.3分别占77.50%、85.71%、88.93%、93.21%。患者在治疗前平均角膜散光度0.81±0.82,术后3天、4周、8周、12周平均角膜散光度为0.87±0.68度、0.86±0.51度、0.85±0.83度、0.84±0.61度。白内障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损害、囊膜破裂等。

  • 标签: 巩膜隧道小切口 白内障 囊外摘除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疗效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21-01
  • 简介:目的探讨异体巩膜移植术修补眼睑肿瘤切除后眼睑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20例眼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肿瘤切除后眼睑缺损修补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异体巩膜移植术修补眼睑缺损;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邻近皮瓣转移和自体唇黏膜移植修补眼睑缺损。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异体巩膜移植术修补眼睑肿瘤切除后眼睑缺损具有较好的效果,有助于眼睑形态和功能的恢复,同时兼具美容功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眼睑肿瘤 异体巩膜移植术 眼睑缺损 疗效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切口对阑尾炎患者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方法对我门诊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56+0.21h)、手术后患者(6.86+1.34h)能够恢复、手术后患者在我院住院(7.52+1.96d)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手术后1例发生感染,1例肠粘连,2例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阑尾炎患者中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理想,患者手术后预后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阑尾炎 小切口手术 常规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妇产科腹部纵切口和横切口的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情况,浅析两种腹部切口的优劣。方法对患有腹部肿瘤疾病,且接受了腹部切开手术的30名患者的资料以及术后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具体而言,下腹壁纵切口组伤口愈合的优良率约为86%,伤口化脓率为14%。下腹壁横切口组伤口愈合的优良率约为79%,伤口化脓率为21%。两种切口的选择方式与切口愈合程度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腹壁纵切口解剖与下腹壁横切口两种解剖方式各有其解剖学特点,在通常情况下,下腹壁纵切口较为常见,且比横切方式在切口愈合方面更为理想,在临床上应广泛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妇产科 腹部手术切口 解剖学 特点 切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不同类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集的青光眼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难治性青光眼25例(对照组),其他类型青光眼25例(参照组),观察两组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与参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参照组其他类型青光眼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p<0.05)。结论采用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不同类型的青光眼具有显著的疗效,不良反应少,且对于治疗对降眼压药耐受性差、急性眼压升高的青光眼患者疗效更显著。

  • 标签: 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不同类型青光眼 疗效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垂直向牙槽骨增量时两种牙周松弛切口的效能及相关临床事件发生情况。材料和方法:选取23例垂直和水平骨缺损的患者(Seibert分类Ⅲ)对双瓣切口(double-flapincision,DFI)和传统骨膜松弛切口(periostealreleasingincision,PRI)进行比较,随机采用一种切口进行龈瓣推进.测量龈瓣推进的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比较患者不适的程度。采用UNC-15探针测量最初翻起的龈瓣和推进后的龈瓣,两者的差记为龈瓣推进量;术后并发症包括早期膜暴露、感染、感觉异常和随访中发现持续不适;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量化患者疼痛、肿胀和出血的程度。结果:DFI组的平均龈瓣推进为9.64±0.92mm.而PRI组的平均龈瓣推进为7.13±1.45mm(P〈0.001);早期膜暴露PRI组发生2例,DFI组发生1例:感觉异常、感染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PRI.5;DFI,1).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2);DFI组的平均疼痛、肿胀和出血计分(分别为1.55±1.21,1.91±0.94,0.40±0.12)比PRI组(分别为3.75±2.63,3.25±1.29,1.16±0.34)低(分别为P=0.019,P=0.010.P=0.061)。结论:DFI组有助于龈瓣推进并且减少相关临床事件的发生,此技术有可能成为龈瓣推进的另一选择,能够克服PRI的一些局限性。

  • 标签: 牙槽嵴增量 骨移植 牙种植 外科翻瓣 伤口愈合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单切口与双切口青白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52例(5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切口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和小梁切除术经同一切口完成)和双切口组(上方巩膜切口行小梁切除术和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每组各26例(26眼)。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及视力情况。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随、访资料47例,其中单切口组23例和双切口组24例纳入分析。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眼压下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38和0.47)。两组间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9,x2=0.374;x2=0.007,x2=0.932;x2=0.537,P=0.464)。结论单切口与双切口青白联合术均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两种术式具有相似疗效。

  • 标签: 闭角型青光眼 白内障 切口 小梁切除超声乳化联合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切口牵开保护器在预防腹部Ⅲ-Ⅳ类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普通外科收治的Ⅲ-Ⅳ类腹部手术患者,根据是否使用切口牵开保护器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使用)和对照组(未使用),比较两组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病率的差异。结果共监测患者310例,实验组150例,对照组160例。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为4.00%(6例),对照组为11.88%(19例),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2.10±3.30)min、(7.00±2.20)d,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58.30±4.10)min、(10.00±3.50)d],实验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评分为(2.00±1.70)分,低于对照组的(3.00±1.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切口牵开保护器可有效降低Ⅲ-Ⅳ类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

  • 标签: 切口牵开保护器 腹部手术 切口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医院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并切除层间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46例60眼青光眼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32眼和对照组22例28眼。前者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浅层巩膜瓣大小约为5mm伊5.5mm,1/3巩膜厚度,瓣下再做一大小约3.5mm伊4mm的巩膜瓣,1/3巩膜厚度,切除中间层的巩膜瓣,切除2mm伊2mm小梁组织,常规行虹膜周边切除,可调节缝线缝合浅层巩膜瓣,缝合球筋膜、球结膜;后者行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a,治疗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眼压。术后1,3mo时,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12mo检查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累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0.63%和75%,两组的累积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6.88%和8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并切除层间巩膜瓣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好,巩膜瓣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滤过泡功能维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隧道刀 双层 巩膜瓣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环乳晕切口与腋窝隐匿切口治疗乳腺纤维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治疗的106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2例患者采取环乳晕切口肿物切除术治疗,作为观察组;44例患者采取腋窝隐匿切口肿物切除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瘢痕宽度及瘢痕高度,根据切口I期愈合率、乳房形态满意率、皮下积液发生率、病灶感觉异常率,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瘢痕宽度及瘢痕高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I期愈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乳房形态满意率、皮下积液发生率、病灶感觉异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乳晕切口与腋窝隐匿切口治疗乳腺纤维腺瘤临床疗效确切,对患者的乳房形态影响小,并发症发生少,治疗效果与美容效果相一致;但环乳晕切口切除术的创伤性更小,愈合质量好,比腋窝隐匿切口切除术更具有临床可行性.关键词乳腺纤维腺瘤;环乳晕切口;腋窝隐匿切口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04-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乳晕切口和环状射线切口摘除乳房纤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72例乳房纤维瘤患者,应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甲组(n=36)及乙组(n=36),对照组患者采用环状射线切口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乳晕切口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乳房基本对称率、术后满意率相比于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针对乳房纤维瘤患者,乳晕切口治疗创伤小,出血量少,美观效果好,可减少并发症,患者满意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房纤维瘤 乳晕切口 环状射线切口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切口与传统切口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面积大小及其转归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2011年7—12月拟行TKA患者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情况,按入院时间顺序前40膝纳入微创切口组,后80膝纳入传统切口组。微创切口组采用微创髌旁内侧切口,传统切口组采用传统膝前正中切口。记录患者术前相关信息,包括体质量、身高、年龄、性别、手术方式、膝关节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术中患者止血带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切口下极距胫骨结节上缘距离、切口上极距髌骨上缘距离。分别于术后6周、6个月、1年和2年对患者进行随访,测量患者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面积、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对切口长度、切口位置与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面积及其转归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微创切口组有38例39膝,传统切口组有73例78膝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性别例数、患膝侧别、年龄、身高及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均出现了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但微创切口组患者的触觉和痛觉障碍面积在各随访时间点均小于传统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KA术中对膝前皮神经的切断可造成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功能障碍,与传统切口相比,微创术后切口外侧皮肤感觉障碍的面积更小,恢复速度更快。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感觉障碍 皮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选择适宜的剖宫产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比较60?例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与60例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在胎儿娩出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伤口愈合情况、术后感染率及对新生儿Apgar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纵切口下段剖宫产术相对于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胎儿娩出时间短、Apgar评分情况好;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相对于纵切口下段剖宫产术术后排气时间短、伤口愈合美观,两组术后感染率无差异。结论?纵切口下段剖宫产术胎儿娩出时间易控制,对于需要尽快娩出胎儿的情况下是较为理想术式;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术损伤小、恢复快,应用广泛。

  • 标签: 腹膜外剖宫产 子宫下段剖宫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甲状腺肿物患者采取低位小切口甲状腺肿物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的临床效果,希望对相关临床治疗有所借鉴。方法将我院接诊的甲状腺肿物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2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而研究组采取低位小切口切除术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肿物患者采取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治疗可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同时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借鉴。

  • 标签: 甲状腺肿物 低位小切口甲状腺瘤切除术 传统手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评估运用切除疝囊、组织分离、结合腹腔镜的杂交技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区采用单纯开放手术及杂交技术治疗的巨大腹壁切口疝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主动减容患者除外)。对比二种手术方法手术难度、安全性、并发症、术后恢复及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二种手术方法的时间接近。杂交组切口长度(8±4)cm明显小于开放组(15±5)cm。开放组和杂交组住院时间相当。术后随访6~48个月。二组并发症比较,开放组的浆液肿10例高于杂交组4例,均无术后死亡。开放组术后复发1例,杂交组无复发;复发患者均于术后2年内再次接受杂交技术治疗并治愈。结论应用杂交技术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较开放手术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腹部 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病人在手术做完后切口感染是很常见的一件事。但是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切口的感染不仅会让患者难受和痛苦,而且会影响病人伤口的康复。切口感染会延长病人的康复时间,医疗费用也会增加。这是医生和病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情况。病人手术切口的感染,有时候也会引起一些医疗上的矛盾与纠纷。那么具体是哪些因素引起了手术切口感染,以及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避免手术切口的感染,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

  • 标签: 手术切口 感染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555-01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阴式子宫切口疤痕妊娠病灶清除术治疗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的疗效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例剖宫产切口疤痕妊娠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均行阴式子宫切口疤痕妊娠病灶清除术,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8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阴式子宫切口疤痕妊娠病灶清除术具有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阴式手术 子宫切口疤痕妊娠 病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