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广东省内诸广的面积为2015km~2,是加里东—燕山晚期多岩浆旋回形成的复式。区域构造上处于南岭东西构造带北带中段,万洋—诸广南北构造带及新华夏构造的复合部位。为钙碱—亚碱性类组成,从早到晚总的演化趋势,由偏中性向偏酸、偏碱演化。岩石化学特征总体上酸度大、碱质高,钾大于钠,铝过饱和。

  • 标签: 造岩矿物 东西构造带 岩石化学特征 南北构造带 复合部位 燕山晚期
  • 简介:大别山南部蕲春太阳脑在化学组成上以富硅、富铝为特征,属亚碱性的碱钙性系列,类似于S型花岗岩。其产出的构造背景为火山弧,属于地壳熔融—同碰撞S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加里东末期,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边缘海闭合阶段。通过和含金石英脉之间稀土、微量元素对比,讨论与穿插其中的含金石英脉的关系,认为形成含金石英脉部分矿物质源于黑云二长花岗岩,特别是韧性构造发育、蚀变强烈的地段,中穿插的石英脉含金量较高。

  • 标签: 太阳脑岩体 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含金石英脉
  • 简介:红层由于其特殊的工程地质特性,导致结构面很发育,很多边坡的失稳破坏都是沿软弱结构面的滑移失稳,结构面的调查和强度参数的选取是边坡工程勘察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红层软弱夹层,张开少充填、闭合无充填、厚充填型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与变形特征

  • 标签: 红层 结构面 强度 变形
  • 简介:摘要丹霞地貌以地质构造、地层性、外动力条件等宏观方面为主,这些因素是地质景观形成的普遍性因素,某山丹霞地貌区性物质成分复杂,种类较多,分析其差异胀缩在丹霞地貌景观成因中的作用。选取物质成分块,在热、水进行膨胀性试验,由于物质成分的差异性,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体内物质发生差异性胀缩。这种差异性胀缩引起体表面细粒物、砾石脱落,形成凹凸形态,构成了丹霞地貌成景的基础元素。

  • 标签: 丹霞地貌 膨胀试验 胀缩过程 成景作用
  • 简介:松潘-甘孜造山带在燕山期经历了陆内俯冲是1:25万甘孜县幅区调中取得的重要认识.本文通过对甘洛沟的时空分布、岩石学、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体形成的构造环境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认为该与区内其它燕山期存在显著区别,它是在燕山期陆内俯冲动力学背景下的岩石圈事件--下地壳拆沉的产物.

  • 标签: 陆内俯冲 拆沉作用 燕山期 松潘-甘孜造山带 时空分布 成因
  • 简介:昌都地区位于“三江”成矿带中段,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复杂,具良好成矿潜力,是我国重要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地。夏雅为中生代侵入,以枝、脉等形式产出,性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高Si02、K2O+Na2O,低A1203、Ti02、Fe2O,+FeO、MgO、CaO特点。Rittmann指数平均2.22,K2O含量高于Na2O,属钙碱性系。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REE平均252.18xl0'2Ce/2Y平均7.44,(La/Yb)?平均22.33,属轻稀土富集型。SEu平均0.42,铕亏损显著。夏雅锶同位素初始值和TiO2含量与大陆地壳值相近,是造山期后环境下由上地壳物质重熔融形成的A型花岗岩。夏雅具富F,B,W,Sn含矿特征。富F,B挥发份对稀有金属元素具亲和性,使W,Sn等元素首先进入富挥发份熔中,挥发份的强解聚特性促使富氟花岗岩衆发生液态不混溶作用,使富挥发份熔与母岩浆分离。含稀有金属熔体长距离的迁移利于W,Sn富集成矿。通过对夏雅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特征、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分析,结合矿区地质条件,初步探讨夏雅富氟、硼花岗岩类成矿作用。

  • 标签: 昌都 夏雅岩体 富氟 硼花岗岩 成矿作用
  • 简介:清水电站的主要建筑物之一是深埋地下的厂房洞室群.本文从分析岩层及其构造、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地应力与建筑物的关系入手,对洞室围岩进行工程分类,并结合地质条件选定洞室位置及轴线的方向,最后对洞室围岩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

  • 标签: 清水电站 地下厂房 工程地质 洞室布置 围岩稳定
  • 简介:以九绵高速白马隧道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发现:隧址区断层、节理等构造是瓦斯运移的主要通道;隧道两侧中间和顶底面中部位置极易受围岩应力改造;裂缝面与压应力夹角小于35°,裂缝被拉开成为瓦斯溢出的快捷通道。

  • 标签: 工程地质 瓦斯运移规律 裂缝发育 数值模拟
  • 简介:新疆哈密二红洼镁铁-超镁铁杂地表分南北两个,深部可能连为一,可划分为两个侵入期、四个岩相.第一侵入期构成的主体部分,分异良好,由重力结晶分异形成自橄揽岩相、橄榄辉长岩相向含石英苏长辉长岩相的分异趋势,基性程度依次降低.岩浆多次贯入使得纵向上橄榄岩相和橄榄辉长岩相重复出现.第二侵入期辉长苏长岩相分异程度低,性稳定,为岩浆快速冷凝的产物.岩浆属于拉斑玄武系列,发生过金属硫化物熔离,有利于铜镍硫化物成矿.

  • 标签: 二红洼 镁铁-超镁铁岩 分异趋势 重力结晶分异作用 岩浆多次贯入
  • 简介: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广元市明月峡危为研究对象,通过危体现状调查与勘查,研究了危的基本特征、变形破坏机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旨在提出经济合理的防治措施。经过实际地面调查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危的具体特征,采用“连梁+支撑柱+预应力锚索+主动防护网”的方案进行治理。

  • 标签: 危岩体 发育特征 稳定性 治理措施
  • 简介:安徽省勘查技术院承担的《安徽省怀宁县总铺地区铜多金属矿预查》项目是2010年安徽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本次工作在怀宁县总铺地区开展地质、物探等勘查工作,目的是寻找与三叠系中统月山组有关的矽卡型铜多金属矿体。本文通过对勘查区地质、物探、钻探资料的综合研究,从总铺地区的重磁场特征特征及钻探验证情况来阐述总铺与大龙山岩接触带特征,同时结合已知矿(化)点特征来分析其找矿指示意义。

  • 标签: 总铺岩体 大龙山岩体 接触带特征 指示意义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建设了大量的工程,一些工程建设在了可溶岩层区域。各种跨越河流、峡谷的桥梁工程不断出现,在诸多不同类型的桥梁工程中,悬索桥因为具有结构灵活、跨度大、外观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锚碇是索桥工程建设中的一种重要部分,常见的形式有隧道式、重力式,其应用会受地质条件和地形的影响,这也导致了采用隧道式锚碇悬索桥的数量很少,因此,提高桥梁工程质量,必须采用综合勘测技术对锚碇工程地质特征进行全面研究。

  • 标签: 综合勘测 隧道锚 岩土工程 特征研究
  • 简介:摘要崩塌是斜坡灾害的一种形式,千家岩崩塌(危在地震、降雨的影响下产生变形破坏,本文通过野外调查,查明千家岩崩塌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千家岩崩塌的变形机制及变形趋势,通过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为崩塌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 标签: 崩塌 基本特征 变形机制 稳定性分析
  • 简介: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库布苏南以花岗闪长为主,岩石具似斑状结构和块状构造.岩石化学研究表明,具富SiO2(64.24%~67.75%)、低Al2O3(16.06%~22.00%)、富Na2O+K2O(7.03%~7.50%)特征,且Na2O〉K2O,标准矿物中出现刚玉分子,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类型.较低的DI(69.49~76.62)、FL(64.32~71.56)和MF(69.58~76.00),表明具有壳-幔混合作用的特征.结合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分析,体形成于卡拉麦里造山带的大陆主碰撞后初始拉张阶段[(300±10)Ma],属后碰撞花岗岩,它是幔源岩浆在壳下和壳内不同深度上发生垫托,壳幔物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分熔、混合和交换的产物.

  • 标签: 东准噶尔 卡拉麦里 库布苏南花岗岩 岩石化学 地质意义
  • 简介:湖北梅川杂体位于扬子地块与秦岭-大别造山带会聚带之东南麓,其从老到新可分为陶斯垴、南泉、杨铺、赤铜山、宋家埂、鹊儿坡、赵俊等7个单元,归并为梅川超单元.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梅川杂具I型花岗岩特征,为同源岩浆成分与结构演化序列。依据本次野外地质观测,并结合前人研究显示,该杂体形戊于燕山期造山后的伸展环境。

  • 标签: 梅川杂岩体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背景 同源岩浆成分与结构演化序列 早白垩世
  • 简介:摘要:西秦岭西段在中生代早期的构造环境及其与南祁连造山带的交接关系尚存在较大争议。该地区分布一系列早中生代侵入,其中包括大量的闪长和石英闪长。本文选取分布于西秦岭北缘江根石英闪长为研究对象,对该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岩石具有准铝质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特征。稀土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元素相对的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右倾特征,具有中等-强负Eu的异常(其中δEu =0.11~0.88)。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 、K),亏损高场强Nb、Ta、Zr、)和Ti、P等元素,这与火山弧岩浆特征极其相似。综合分析认为,西秦岭北缘江根石英闪长的源区可能是上地幔,岩浆源区受到流体/熔交代作用;构造背景可能发生在是洋壳俯冲的末期阶段,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认为江根石英闪长体形成于洋壳俯冲阶段,可能为宗务隆洋向南俯冲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的产物

  • 标签: 石英闪长岩体,早三叠世,岩石成因,构造背景,俯冲作用
  • 简介:水泉沟体位于中朝准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与燕山沉降带交界部位。呈长条状,长30km,宽约7km。走向近东西,与区内最大断裂——崇礼—赤城深断裂平行。两侧为桑干群谷嘴子组变质系地层。近年来,在体内发现了大型金矿床——东坪金矿,并在体内、外接触带找到多处金矿床(点)。经研究认为,此矿床为产于偏碱性杂中的重

  • 标签: 金矿化 泉沟 外接触带 大型金矿 中朝准地台 内蒙地轴
  • 简介:根据石英在阴极射线下显示的生长结构差异,可以区分不同世代的石英斑晶,揭示岩浆演化过程。本次研究以西藏甲玛中石英斑晶为例,采用光学显微镜阴极发光仪(OM-CL)和扫描电镜阴极发光仪(SEM-CL)。研究表明甲玛矿区中基性岩有5个世代的石英斑晶。早期石英斑晶至少经历了两次岩浆混合作用:第一次基性岩浆的混入,石英斑晶核部形成了浑圆状重熔表面,然后石英经历了较稳定的生长阶段,形成均匀的生长环带;随着岩浆的快速上升侵位,岩浆储层中压力减小,导致第二次基性岩浆混入,形成富Ti的波状、港湾状重熔表面和石英钾长石外壳。

  • 标签: 阴极发光 石英 显微结构 岩浆混合
  • 简介:鲁溪和下庄为粤北贵东复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构造背景相同,空间上紧密共生,时间上近乎同时生成,但鲁溪不成矿,而下庄赋存着大量铀矿床。这种差异的原因探究对深刻揭示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鲁溪和下庄中黑云母的电子探针、穆斯鲍尔谱和ICP-MS分析表明,两黑云母的主量元素具有富铁贫挥发分的特点;微量元素特征类似,具明显的负铕异常;相对于鲁溪,下庄的演化程度和挥发性组分F含量较高,而温度和氧逸度较低。从鲁溪到下庄,由于演化程度升高,F含量增高,温度和氧逸度降低,使铀在花岗岩中的丰度升高,赋存方式由不利于成矿的类质同像替换演变为有利于成矿的晶质铀矿形式存在,这是鲁溪不成矿而下庄有大量铀矿床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黑云母 矿物化学 铀丰度 铀赋存形式
  • 简介:随-枣北部环七尖峰地区为湖北省内的重要金矿成矿区带,典型矿床主要为新黄断裂附近的合河、黑龙潭金矿床以及吴山断裂附近的王家大山、吴山金矿床。前者主要控矿条件为北西向构造,金矿床类型以蚀变型为主;后者的控矿条件主要为近东西向构造以及地层,金矿床类型以蚀变型为主。通过对矿体及围岩的矿石微量元素分析,初步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而七尖峰花岗杂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部分成矿物质。同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认为矿床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加里东期基性火山喷发和北西向韧性剪切带为成矿元素的初步富集奠定了基础;②印支期陆内造山运动以及伸展走滑构造体系为矿床的主成矿期;③燕山期七尖峰的侵位既为金矿床的叠加富集提供了热源,同时也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 标签: 七尖峰岩体 金矿床 对比 成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