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HIV合并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分析。方法:纳入本次研究样本的数量为100份,时间范围2022年6月份至2023年6月份,分成两组,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份,参照组的50份血清为不确定和阴性血清,实验组的50份血为阳性血清,分析使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以及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查,分析检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中,提供TPPA检查的阳性数量为9份,占比18.00%;TRUST阳性的数量为7份,占比14.00%;分析患者TPPA阳性与HIV-Ab/P24差异存在,P<0.05,参照组50份血清当中,TPPA阳性的数量为3例,占比6.00%;TRUST阳性的为1例,占比2.00%,分析其差异具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IV感染的患者,合并感染梅毒的机率较高,而且在梅毒发作期的比例较高。

  • 标签: HIV 梅毒感染 实验诊断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城市化、土地开垦、人口增长、生活习惯和交通方式的改变,媒介昆虫传播的人类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快速增加,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该文介绍了当前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特别是实验诊断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各医疗机构应重视虫媒传染病的快速精准实验诊断。而对于原因不明的虫媒传染病,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也展现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虫媒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 疾病特征 实验室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物疫病对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动物疫病实验室的诊断与防控技能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现代动物疫病实验室中的诊断工具和防控方法,强调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通过综合文献回顾和实地案例分析,本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动物疫病实验诊断与防控技能培训模式。

  • 标签: 动物 疫病实验室 诊断与防控
  • 简介:摘要虫媒传染病导致的感染给全世界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负担。即时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虫媒传染病的病原体,便携式设备的应用对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以及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作用。该文论述了即时检测方法在虫媒传染病实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 标签: 虫媒病毒感染 即时检测 便携式设备 诊断技术和方法
  • 简介:摘要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自身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NMJ)信号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检测是国内外MG诊治指南推荐的关键辅助诊断指标。MG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沉淀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等,研究表明这些检测方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存在客观差异,需要结合临床诊断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学。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基于国内外MG自身抗体诊断指南、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和充分征求学组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重症肌无力自身抗体实验诊断专家共识2022》。本专家共识对MG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学选择给出指导性建议,进一步促进我国MG自身抗体诊断的规范化。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自身抗体 实验室诊断 共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在临床检验诊断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介绍了临床检验诊断学的重要性和实验教学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当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接着,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最后,总结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应该注意的事项。

  • 标签: 临床检验诊断学 实验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 简介: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实践的需求,体外诊断试剂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确保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和准确性,自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了体外诊断试剂自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包括质量方针与目标的确立、组织架构的优化、标准操作程序的制定、设备和试剂的管理、人员培训与质量意识的提升等方面,以提高自检实验室的质量水平和服务能力。

  • 标签: 体外诊断试剂 自检实验室 质量管理 标准操作程序 人员培训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分析常见猪寄生虫与临床症状,并以猪寄生虫病实验诊断与防治措施作为切入点,对猪绦虫病、猪线虫病、猪疥螨病以及猪弓形虫病等进行研究分析,期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猪寄生虫 实验室诊断 治疗技术
  • 简介:摘要眼内淋巴瘤(IOL)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细胞恶性肿瘤,组织细胞学病理检查是诊断IOL的金标准。但由于常用的玻璃体样本中淋巴瘤细胞较少且易变性,对标本的处理及病理学专家要求较高,容易出现假阴性的结果,延误疾病的及时诊断及治疗。因此,许多辅助诊断IOL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应运而生,包括流式细胞术、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和IL-6水平测定以及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等。近来基因突变分析技术也开始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VRL)的诊断,基因突变技术可能成为早期诊断IOL的方法;宏基因组深度测序技术也有助于VRL的诊断及治疗。未来有望继续推动在分子水平对IOL疾病表型的认识,并发现新的靶向目标进行治疗、监测对治疗的反应及疾病复发情况,为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眼内淋巴瘤 诊断 眼内液 细胞因子 MYD88 宏基因组深度测序 综述
  • 简介: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实验诊断策略是通过组合现有HIV检测方法,准确检出HIV患者的流程。HI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抗体、抗原检测和HIV-1 RNA检测。随着检测试剂更新换代,HIV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大幅度提高,检测窗口期缩短,但存在假阳性的风险。针对不同目的人群和不同流行率地区,各类指南推荐了不同的诊断策略,引导患者尽早确诊并接受规范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如何参照诊断策略,在提高检出率的同时降低假阳性、缩短窗口期,是实验室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实验诊断策略的角度,阐述了HIV感染相关检测方法的特点和优劣势,以及治疗手段的发展对诊断策略的影响,以期为HIV诊断策略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实验室检测 诊断策略
  • 简介:摘要:本文探究了羊炭疽病的临床症状、实验诊断及防控。羊炭疽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皮肤或黏膜出血等症状,易被误诊为其他传染病。实验诊断包括直接镜检、细菌培养及分离、PCR检测等,其中PCR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在防控方面,主要是从源头控制病原菌的传播,如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和扑杀,加强养殖管理和卫生防护措施等。综上所述,对于羊炭疽病的及时诊断和有效防控,有利于保护羊的健康,维护养殖业的良好发展。

  • 标签: 羊炭疽病 临床症状 实验室诊断 养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性病临床标本实验诊断应用PCR检验技术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8年5月至2022年12月期间采集的39例患者的性病临床标本,均采取常规培养和PCR检验技术诊断,以患者性病病原体镜检为金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 常规培养准确率为74.36%,特异度为33.33%,灵敏度为81.82%,PCR检验技术准确率为94.87%,特异度为83.33%,灵敏度为96.97%;PCR检验准确率和灵敏度均高于常规培养(P<0.05),两种诊断方式特异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CR检验技术在性病诊断中应用价值较大,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未来应进一步在临床推广。

  • 标签: PCR检验技术 性病 标本实验诊断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癫痫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机制和抗癫痫药物作用原理是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电生理技术在癫痫诊断治疗中的虚拟仿真实验”采用“以问题为先导、虚实结合为手段、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科研教学的结合为目标”的设计方案,通过科学整合癫痫动物模型建立、脑电图记录和膜片钳记录三项实验,加强医学生对神经细胞电生理特性的理解,掌握膜离子通道功能改变与疾病关系,揭示癫痫发病机制及抗癫痫药物作用原理等。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新技术革命和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未来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 标签: 虚拟仿真实验 癫痫 电生理技术
  • 简介: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课程,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实验作为科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对学生科学知识学习、应用、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应试课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效,实验教学思路相对单一、形式与内容也都比较局限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科学学习的综合效果;新课程标准下,如何组织科学探究实验活动,提升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与综合质量,成为当前教师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 标签: 小学科学 探究实验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次实验是在“观察草履虫实验”中草履虫应激性的部分中,学生实验观察过程出现的多种现象进行的分析和思考。本次学校实验使用网络购买大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进行。草履虫是在22℃下,以稻草秸秆和酵母菌液培养扩繁。实验时可通过草履虫细胞内容物发生的折光现象,通过肉眼可观察到液滴中的白色亮点,来判定液滴中是否有草履虫。通过添加食盐验证草履虫的应激性。

  • 标签: 初中生物 草履虫 应激性 现象分析 实验改进
  • 作者: 郭凌云 刘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3年第01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童危重感染诊治创新单元,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人群普遍易感,是儿童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尤其是在婴儿中。本文将介绍HHV-6的病毒学、流行病学及相关疾病,着重阐述HHV-6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结合机体免疫功能等情况,提出不同感染状态的处置流程,帮助临床医生精准地判读HHV-6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感染状态,从而减少临床误诊和不必要的抗病毒药物使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