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特兰西法尼亚在拉丁语里是穿过森林的意思,而布拉,就是这么一个需要穿越了重重森林才能到达的地方。特兰西法尼亚七城,都是山城。只是布拉更彻底,索性整个都被群山与森林团团包围起来。城中心的巨大广场被那些巴洛克立面的建筑围绕,凸凹的屋檐卷起金边,行云流水地穿越了人们的视线。

  • 标签: 拉索 尼亚 兰西法 巴洛克 东欧国家 维多利亚女王
  • 简介:“乞科马———!乞科马———!”人们隔着河岔向他喊着,“乞科马———!!!”人们喊得声嘶力竭,嗓子都快喊哑了,“乞科马……”乞科马没有回答。有时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也磕磕绊绊地走到岸边,抬起手掌遮着阳光,用昏花的老眼寻找着对岸的小船。...

  • 标签: 俄罗斯 农庄 退休金 临时住所 区中心 柏油路
  • 简介:导演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兹古里季——苏联电影学院最富自由主义作风的教师,曾按照字母顺序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一个学生分到什么字母,他的习作就须以该字母打头的词为名。杰出的萨沙·西杰利尼科夫——我的朋友,后来在采访拍摄1993年的夺权战时不幸中弹身亡——分到的是字母“a”,于是他像任何一个成长于“不幸的停滞时期”①的正常青年一样,一针见血地选择了永恒鲜活、永远具有现实意义的词语“APecT”(逮捕),据此创作出一部小戏剧,讲述自己的亲人在残酷的“全盘集体化”年代的命运。

  • 标签: 形而上 自由主义 苏联电影 亚历山大 采访拍摄 字母
  • 简介:无疑地,曾仕龙的《遗嘱泪》是一本以情节取胜,而且力图在道德伦理意蕴和传奇色彩两个方面有所创新的通俗小说。小说意蕴上的新意在于,作者虽然写了极左路线统治下的重大事件,却把三个人物生活悲剧发生的直接因果线紧紧扭结于李龙的师傅的遗嘱。这大概是我们迄今尚未见到的一个社会悲剧的成因。小说的标题首先透露了这一意图,小说中的一些议论段也可以作为最有力的佐证(尽管小说也常常发挥作者一些别的见解,例如对“爱有不同层次”的见解,但对遗嘱的思考,才是小说的聚焦点),例如:人死之前,总有个“回光返照”的时刻,……让快死的人……思索和安排死后之事,告诉后人要如何如何,这便是被人们视之为圣旨般的“遗嘱”,不但人们公认,也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不管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一样。可是,有多少人的遗嘱

  • 标签: 传奇作品 社会悲剧 极左路线 封建伦理道德 一本 金庸
  • 简介:被称为俄罗斯后现代小说开山之作的《普希金之家》,1978年在苏联敌对阵营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首次出版。其作者·比托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多次磨难。1979年作家因“非法”出版《大都会》丛刊而被禁止发表作品,1986年才被“解禁”。值得注意的是,《普希金之家》初稿的完成时间(1971年)与终稿的审定年份(1999年)分别属于迥然相异的两个时代。正因为这一修订工作具有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说的“外位性”,作家便赋予小说的艺术世界以更加深刻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梳理,指出小说具有唯智论倾向,作家所倡导的是文化崇拜,而这一点与苏联官方宣传工具向人们灌输的个人崇拜恰好形成鲜明对比。

  • 标签: 安·比托夫 《普希金之家》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朱莉·浩还没准备好编排她婚礼晚宴的舞蹈——虽然订婚让她感到幸福,可繁忙的工作却让她无暇顾及婚礼的各个细节。“今年让我非常兴奋.”她说。

  • 标签: 婚礼 朱莉安·浩夫 拍新戏 工作
  • 简介:<正>十九世纪俄国诗歌在涅克拉去世之后进入了八十年代的低潮,可以说是人去楼空,后继乏人。这一点,纳德松痛切地感受到了:我在昏睡,人人都在可耻地昏睡……我们做了什么?哪儿有我们的劳动?难道我们说过铮铮有声的话?……不,你还是不要呼唤我们前进……后退吧!那里的生活更加沸腾,那里,致命的怀疑的压迫不会把神圣的事业断送!然而,正象潮汐现象一样。一次退潮,往往意味着又一个高潮的到来,俄国诗歌中象征主义的出现恰好应验了这一点。从这个意

  • 标签: 象征主义理论 八十年代 俄国文学 现实主义 法国象征主义 领袖
  • 简介:营销者说利用数据、技术结合传播与零售,形成闭环。这些离不开品牌思维方式的改变,突破企业内部的部门壁垒,才能真正实现整合。过去一年中,帕中国持续投入三个方向,构筑我们的"金三角":第一、娱乐营销的布局和应用。围绕娱乐营销创作了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我们帮助康师傅与梦工厂首次联手,将家里开面店的神龙大侠阿宝,与源自四川的老坛酸菜结合,透过"老坛秘制32式"的酿造功夫,

  • 标签: 娱乐营销 梦工厂 中国集团 坛酸 营销者 品牌体验
  • 简介:<正>在1982年11月到1984年2月的一年又三个月内,苏联两位领导人先后去世,克里姆林宫两易其首,引起国际上对苏联内政外交发展方向的极大关注。本文仅就德罗波和契尔年科其人及其施政方针作一浅探,仅供参考。

  • 标签: 安德罗波夫 发展方向 施政方针 内政外交 苏联 仅供参考
  • 简介:1982至1984年,是苏联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富有启迪意义的治理时期."此间,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德罗波励精图治,其主要政绩有:一、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问题上多方创新与发展;二、强化劳动纪律、整饬社会秩序与惩治腐败;三、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有效地遏制了经济的持续衰退.总之,氏治下的苏联社会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究其原因,除了苏联国内存在驱动改革的客观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与德罗波亲身历经过1956年匈牙利事件有关.

  • 标签: 苏联 安德罗波夫 治理 社会变迁
  • 简介: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诺(1908~1976)是苏联儿童文学创作领域中最活跃和最有成绩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基辅一个演员家庭,先后当过伐木场、水泥厂、砖瓦厂的工人,后又学过电影艺术,担任过科学片和教材片的导演,非常熟悉儿童心理,生活经验丰富。他于1938年开始写儿童文学作品,为孩子们写过短篇小说集《笃笃笃!》《快乐的小家庭》、《会动的帽子》等,他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以全不知为主人公的童话三部曲——《全不知游绿城》《全不知游太阳城》《全不知游月球》。

  • 标签: 儿童文学创作 文学作家 尼古拉 苏联 儿童文学作品 短篇小说集
  • 简介:<正>涅克拉,对于中国读者,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优美的抒情诗,他的“直面人生”的态度,都早已受到大家的喜爱和重视。但是,对于这位俄罗斯著名诗人的研究,我们还限于极少数人和一些零星文字,就连翻译过来的专门文章也很有限,这是十分

  • 标签: 涅克拉索夫 俄罗斯 直面人生 别林斯基 抒情诗 作品
  • 简介:通过解读《善的证明——道德哲学》一书的历史背景、逻辑建构和理论阐述,说明在洛雏约道德意识中,人性和人的积极性是人的伦理行为的基点和动力。作为善的神性目标的上帝之国。是最高尚的道德品性的象征,是人性自我完善的诉求,是把人性作为道德的基础的哲学思考。体现了道德哲学人性化转向的历史趋势。

  • 标签: 索洛维约夫 道德哲学 人性
  • 简介:如何评价瓦列里·雅可列维奇·勃留的创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作用,至今仍存在争论与分歧,从推崇备至到极度蔑视,可以说褒贬不一,水火难容。这些争论说明了勃留文学创作审美观念的复杂性和背弃传统的创新性,同时也证明了文学理论在诗人面前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 标签: 勃留索夫 学术研究 评价
  • 简介:民族意识的重新强化,是当今世界一种引人注目的政治和文化现象。俄罗斯哲学家洛维约站在基督教普世理想和全人类价值立场上,认为俄罗斯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种力量,俄罗斯民族作为第三种力量应该与西方的天主教会联合起来,东西方取长补短,而不是一方吞没另一方,才能实现人类的统一事业。洛雏约倡导通过联合所有肯定的力量、所有机构、所有组织、所有民族和种族来拯救人类。

  • 标签: 万物统一 索洛维约夫 俄罗斯哲学
  • 简介:约翰·阿塔诺(JohnVincentAtanasoff,1903-1995年)1903年10月4日诞生于纽约州的Hamilton。他的父亲伊万·阿塔诺(IvanAtanasoff,1876-1956年)是保加利亚人,1889年13岁时美国投奔他的伯父。伊万的父亲,也即约翰的祖父,则在1876年保加利亚人反对土耳其的起义中,惨遭奥特曼帝国士兵杀害,而就在那一年伊万出世。他们家

  • 标签: 约翰·阿塔诺索夫 计算机之父 计算机器 电子计算机
  • 简介:<正>苏共的新总书记德罗波是在一个困难的经济发展时刻接管苏共领导的。当初,勃列日涅也曾遇到这种情况,不过比现在毕竟轻松一些。勃列日涅成功地克服了赫鲁晓夫年代后期的增长上的衰退现象。勃列日涅执政初期,即六十年代后期,从经济上说是他整个执政期中最富有成果的时期(参见本文图表)。在苏联经济当今的危机时期,恐怕再也见不到类似那一时期的增长了。今天的停滞现象看来实在难以医治。这种现

  • 标签: 安德罗波夫 经济问题 苏联 勃列日涅夫 危机时期 赫鲁晓夫
  • 简介:进入19世纪,受以法国为中心的西方艺术浪潮的冲击,俄国美术也努力在各个方面跟上这个不断变化的浪潮,由圣像背景风光中,加入少量写生及画家想象,出现了浪漫式风景画。民主主义美学思想的传播,及法国现实主义与巴比松画派的影响,使俄国画家们纷纷走出画室,在实地写生的基础上,

  • 标签: 巴比松画派 风景画 俄罗斯 19世纪 西方艺术 美学思想
  • 简介: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863—1877)是涅克拉创作的高峰。这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和改革后的真正的生活百科全书,是一部构思宏大的作品,一部深入到当时的俄国各个不同的阶级的人们的心灵里的作品,一部真实、鲜明和形式多样的作品。涅克拉为长诗倾注了十三年的辛勤劳动,正如诗人所说,他把二十年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人民的了解都写进这部长诗中去。看来,没有一部俄国文学作品象这部长诗,如此有力而真

  • 标签: 俄国文学 拉索 俄国农奴制改革 巴尔索夫 玛特 俄罗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