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为一类广泛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以社交障碍、兴趣单一、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点。AS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尚无治愈的疗法,但是早期合理的个性化综合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预后,目前的治疗以行为与教育干预为主;可对其伴随症状辅以一些药物可有效的改善教育训练的效果。该文对目前针对ASD的教育训练及药物治疗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教育训练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情绪失调是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他们出现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共同潜在因素,并与一系列负面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结果有关。对ASD患者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ER)能力进行客观测量并合理的解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ASD患者往往表现出更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ER技能差,较少使用各种适应性ER策略(如认知重评、接纳),更频繁地使用非适应性策略(如抑制、重复行为)。ASD核心症状与ER损伤及其与功能结局、精神病理学之间的关系复杂,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ASD患者ER神经机制的研究可以促进不同类型的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发展。近些年研究表明,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基于正念的ER障碍干预方法对于改善ASD的ER技能方面是可行和有效的。文章强调了ER障碍在ASD中的作用及将ER纳入ASD患者的常规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情绪调节 心理健康 干预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神经环路异常与孤独谱系障碍发病机制关系密切,目前对神经环路的深入研究已成为探索孤独谱系障碍发病机制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就近年来结构连接和功能连接的神经环路与孤独谱系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首先,结构连接研究显示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环路是重复行为的基础,其子通路和子通路中的动态分子调控异常是重复行为的原因;杏仁核内环路缺陷,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兴奋-抑制水平失衡及差异激活与社交行为障碍相关。其次,功能连接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孤独谱系障碍大脑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差异性,特别指出幼儿存在不同表型的神经环路异常功能连接模式:社交环路的功能连接减少和感觉运动环路的功能连接增加。这些为未来揭开特定神经环路是如何参与孤独特定行为产生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神经环路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独谱系障碍(ASD)漏误诊的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漏误诊率。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康复科收集的漏误诊的56例AS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1.5~7.3岁。结果漏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20例(38.2%)、精神发育迟滞17例(20.6%)、语言发育迟缓13例(29.4%)、“正常儿”6例(10.7%)。结论本病漏误诊为临床表现多样性、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评估量表灵敏度较低等多种因素所致。应加大ASD的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认识、选择灵敏度高的评估量表,降低漏误诊率。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漏诊 误诊 儿童 早期干预 早期诊断
  • 简介:孤独谱系障碍者的隐喻加工缺陷阻碍其充分理解他人的“言外之意”,是其社交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对该问题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社会认知和心理语言学两方面,包括该群体的心理理论缺损、弱中央统合、执行功能障碍等。近期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则进一步从脑功能、脑结构等方面指出,右脑缺陷、脑区之间信息沟通不良、白质发育异常等是该缺陷存在的神经生理机制。未来研究可对年龄范围加以拓展,还可借助“社会脑”、镜像神经元、分子生物学等视角加深对神经生理机制的探索。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隐喻加工 理论解释 神经机制
  • 简介:摘要:近年来患有孤独谱系障碍的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儿童无法到普通小学就读,有这样一所学校叫“特殊教育学校”,在这里,这些儿童可以接受多方面针对性的学习。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让这一类儿童更快的适应学习生活呢,这就要求教师从多个角度,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指引学生学习。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 文化知识学习方法 康复训练方法 教师的教学策略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类以社交交流互动缺陷及受限且重复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癫痫是一种以持久的癫痫发作倾向为特征的脑部疾病。近年来,随着ASD患病率的增高,对其共患癫痫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两种疾病均具有临床异质性,使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复杂化,也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本文将对ASD共患癫痫的治疗进行概述,以期对ASD患者的管理提供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孤独谱系障碍(ASD)合并紧张的流行病学、病因与机制、临床特征、评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ASD合并紧张的认识,从而早期识别紧张样恶化的表现,早期治疗改善患儿的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神经发育行为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患病率逐年增高。感觉异常作为ASD的核心症状之一,不仅影响患儿自身技能的习得,还给照顾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有研究表明感觉异常的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而早期干预依赖临床医师对感觉异常的早期识别与诊断。基于此,现就近年来ASD患儿感觉异常的临床特征、评估工具、干预方法等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今后的诊疗中准确、高效地识别ASD患儿的感觉异常,及时提供干预指导。

  • 标签: 干预 感觉异常 评估工具 孤独症谱系障碍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治疗主要以康复行为干预和教育为主。各种动物模型与临床试验表明,其发病机制与一些分子通路的调控改变有关,目前文献报道研究较多的有mTOR、Wnt/β-catenin、Notch、Reelin、JAK-STAT、Sonic hedgehog、IQSEC2等信号通路。该文将研究较广泛的信号通路与ASD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阐述ASD中分子通路方面的异常,以期对研究ASD提供帮助。

  • 标签: 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 信号通路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是具有严重临床和病因异质性的儿童发育障碍。近年来,ASD的流行迅速增加,并且其被划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发ASD疾病的原因仍然未知。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这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将发挥重要作用。各种环境因素,如产妇在产期压力以及各种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据报道,有毒化学物质和污染物,感染和免疫代谢与ASD的爆发有关。 ASD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隘或感觉异常等。这两大主征是诊断ASD的的必备条件。 ASD的治疗应基于个体化,并考虑早期干预和终生治疗。

  • 标签: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异质性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目前对于孤独谱系障碍的诊断主要以临床症状及量表测量为主,寻找相对特异的生物标志物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icroRNAs是基因表达转录后的调节因子,是包括神经发育在内的各种细胞发育过程中突出的表观遗传调节剂。它们大量存在于大脑中,其功能障碍与包括孤独谱系障碍在内的神经精神疾病有关。现就microRNA在孤独谱系障碍中的表达、靶基因及参与的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microRNA 表达 靶基因 信号通路
  • 简介:孤独谱系障碍(ASD)为一类广泛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及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刻板与重复行为为主要特点。目前ASD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早期合理的个性化综合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预后。由于ASD的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特效药,主要以行为与教育干预为主;对ASD的伴发症状,如易激惹、自伤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问题等,合理应用一些药物,可改善ASD患儿的行为干预效果。随着AS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布美他尼、催产素、维生素D及高压氧治疗,可有望改善ASD核心症状。该文对目前针对ASD的行为与发展干预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行为与发展干预 药物治疗 高压氧治疗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在临床中又被称为自闭孤独,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神经发育障碍孤独发病群体以儿童为主,病发后典型临床症状包括社交障碍、言语障碍、刻板行为和狭隘兴趣,对于患儿身心健康十分不利。因此,需要积极采取多样性儿童ASD康复干预措施,帮助患儿改善症状,让其提高生活能力。近年来关于ASD康复干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帮助孤独患儿的康复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社交障碍 刻板行为 言语障碍 康复干预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是具有严重临床和病因异质性的儿童发育障碍。近年来,ASD的流行迅速增加,并且其被划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发ASD疾病的原因仍然未知。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这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将发挥重要作用。各种环境因素,如产妇在产期压力以及各种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据报道,有毒化学物质和污染物,感染和免疫代谢与ASD的爆发有关。 ASD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隘或感觉异常等。这两大主征是诊断ASD的的必备条件。 ASD的治疗应基于个体化,并考虑早期干预和终生治疗。

  • 标签: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孤独谱系障碍(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视功能及眼部疾病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于2022年1至3月纳入北京市朝阳区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92例(584只眼)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资料,其中男性235例,女性57例;年龄2~18岁。检查所有患儿主观远、近视力、近立体视、客观视力、屈光度数、眼前节和眼底。另纳入健康幼儿及学生300人作为对照,年龄2~18岁,检查主、客观视力和屈光度数。对ASD合并不同智力障碍程度患儿进行分析,视力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进行计量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患儿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584只眼中,屈光不正272只眼(47.22%),散光260只眼(45.14%),远视29只眼(5.03%),近视10只眼(1.74%),弱视危险因素47只眼(8.16%)。292例患儿中斜视20例(6.85%),色弱3例(1.03%),外眼异常4例(1.37%)。211例患儿完成了近立体视检查,其中100″及以内者54例(25.59%),200″~900″者157例(74.41%)。272只屈光不正眼中,157只眼(57.72%)需矫正而未矫正。患儿主观、客观视力分别为0.22(0.10,0.35)和0.10(0.00,0.22);不同性别的ASD合并轻度或中度智力障碍患儿远近视力、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ASD合并轻度智力障碍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1.453,P<0.001),合并中度智力障碍患儿主观远、近视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8,-4.503;P<0.001),客观视力、屈光度数、近立体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儿童的主观远视力和客观视力分别为0.10(0.00,0.22)和0.00(0.00,0.10),屈光度数为0.25(-0.25,0.50)D,与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比较,主观远视力及客观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527,-10.393;P<0.001),屈光度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74,P=0.203)。结论ASD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主、客观视力均低于健康儿童,屈光不正、斜视、弱视等眼病的患病率和未矫正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其所患的屈光不正中以散光为主,且矫正和治疗率较低。

  • 标签: 孤独性障碍 智力障碍 儿童 视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体沙盘游戏治疗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的效果。方法将90例壮族ASD儿童按系统随机抽样方法分为个体沙盘游戏组、亲子团体沙盘游戏组、朋辈团体沙盘游戏组,每组各30例,均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教学,个体沙盘游戏组增加个体沙盘游戏治疗,亲子团体沙盘游戏组增加亲子团体沙盘游戏治疗,朋辈团体沙盘游戏组增加朋辈团体沙盘游戏治疗。采用孤独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儿童孤独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三版(psycho-educational profile for autistic and developmentally disabled children version 3,PEP-3)、社交反应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SRS)、行为趋势的变化评估,评定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F检验、配对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亲子、朋辈团体沙盘游戏组的社会交往得分[(16.90±2.14)分、(16.56±1.87)分],运动得分[(20.60±2.43)分、(20.10±2.25)分],生活自理得分[(16.90±2.14)分、(16.93±2.30)分],ABC总分[(97.53±7.18)分、(96.57±6.61)分],CARS总分[(36.10±2.29)分、36.10±2.45)分]分别与个体沙盘游戏组的相应得分[(19.43±3.22)分,(22.77±2.24)分,(19.87±3.60)分,(108.23±7.59)分,(37.80±2.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亲子、朋辈团体沙盘游戏组模仿(76.67%、80.00%)、社交互动(83.33%、86.67%)、情感表达(80.00%、83.36%)方面的疗效均与个体沙盘游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亲子、朋辈团体沙盘游戏组社交认知得分[(16.07±3.20)分、(17.07±2.26)分],社交沟通[(31.43±3.84)分、(33.20±3.64)分],孤独行为方式[(23.90±3.60)分、(25.93±4.57)分],SRS总分[(101.97±9.81)分、(107.57±8.20)分]分别与个体沙盘游戏组的相应得分[(18.17±3.05)分,(36.53±4.03)分,(27.90±5.22)分,(117.07±10.0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亲子、朋辈团体沙盘游戏组目光交流[(2.26±0.78)次/单元、(2.33±0.80)次/单元]、肢体接触次数[(2.27±0.78)次/单元、(2.33±0.80)次/单元]与个体沙盘游戏组[(1.70±0.79)次/单元,(1.83±0.77)次/单元]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团体沙盘游戏较个体沙盘游戏可明显改善壮族孤独谱系障碍患儿的社会交往等核心症状。但朋辈团体沙盘游戏在语言、社交动机方面,亲子团体沙盘游戏在感觉能力、社交知觉方面与个体沙盘游戏效果相当。

  • 标签: 团体沙盘游戏 孤独症谱系障碍 壮族 社会交往
  • 简介:摘要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复杂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的统称,患者通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社会沟通交往障碍,并伴有语言发育异常和重复刻板的行为或兴趣。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ASD相关的变异、基因、功能通路,以及脑区基因表达模式在不断被发现。本文就ASD相关的各个层面的遗传学研究做一综述。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变异 基因 功能通路 脑区基因表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