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8月26日发生在温州的一次强雷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浅层及近地面的锋面辐合南压是此次强雷雨过程的出发机制;(2)浅层925hPa的强辐合作用配合中层的垂直上升运动,有利于对流活动的发展,为此次雷雨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3)地面显著的增温作用,配合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4)850hPa比湿大于15g/kg,低层强盛而稳定的高湿环境,则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了进一步的研究新疆博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天气过程,本文采用国家站的分析资料以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逐时的FY-2G卫星的云顶亮温(TBB)资料,通过天气诊断分析的方法,对环流形势、水汽条件、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年5月13日至14日高空环流形势比较稳定,来自极地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博州等地,新疆上空的高空急流和低层巴尔克什湖以北的浅槽东移和低层切边线共同影响博州等地的冷空气活动。来自西南咸海、里海和波斯湾、红海两条路径的水汽汇至博州等地,低层有较强的辐合上升气流,将博州等地的暖湿气团抬升,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增强了层结不稳定性。当博州地区云顶亮温TBB小于220K,产生了短时强降水,且由于地形原因,局部的短时强降水有所加强。

  • 标签: 新疆强对流 降水 水汽条件
  • 简介:在分析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各层物理量特征基础上,结合MICAPS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陕西2009年11月9—12日雨雪转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东移的西风槽、700hPa和850hPa切变线及南下的强冷空气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降(雨)雪期间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及其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本次过程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持续的逆温层存在使本次过程灾害加强;来自孟加拉湾、南海的暖湿气流提供了持续的水汽输送;500hPa的定容等熵温度梯度负值中心与未来24h的降(雨)雪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标签: 陕西 暴雪 诊断分析 等熵温度梯度
  • 简介:利用常规高空资料分析了博州地区一次局地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利用FY卫星云图、TBB资料和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局地暴雨发生的时段和落区,同时对物理量场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由对流层中低层弱冷空气入侵触发的一次中小尺度天气过程;低层辐散、高层辐合为强降水的形成提供强的动力条件;博州的特殊地形条件和地面东风也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 标签: 博州 局地 大暴雨 诊断
  • 简介:应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数据和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3年3月23日发生在通辽市的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烈发展的高空槽是触发暴雪的动力机制;低空急流与地面西南气流在低层积聚大量水汽辐合,为暴雪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条件;涡度和散度、能量与比湿等与暴雪关系密切;自动气象站逐时风场中“逆切变”的存在与强降雪发生时间和影响区域有较好的对应;雷达产品特征对暴雪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 标签: 暴雪 动力机制 低空急流 物理量
  • 简介:利用常规实测资料和T213模式输出产品,对2009年春季发生在青南高原的两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分别与中尺度切变线和低涡的发展东移直接关联。相对湿度、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诊断表明,在中低层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使水汽不断从孟加拉湾向青南高原输送,有利于暴雪天气形成。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等动力条件物理量在中低层具有强降水特征,其空间配置极有利于切变线和低涡发展及大到暴雪形成与维持。

  • 标签: 青南高原 大到暴雪 T213物理量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福州机场一次雷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明显的冷槽,高空槽逐渐向东移动,引导弱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在沿海和副热带高压前沿形成强烈的辐合,为随后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切变线东移南压的过程中,来自南北地区的冷暖空气交汇,由此形成了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配置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强烈的低层水汽辐合为雷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此时低层大气主要以湿润为主,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对于出现在福州机场的雷雨天气,高层辐散区和低层辐合区的有利配置,使得上升运动不断加强,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 标签: 雷雨天气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福州机场
  • 简介:利用micaps资料对黔南州一次春季强对流天气进行了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过程水汽条件好、能量强,有适宜的0℃层高度(4624米)和-20℃层高度(7150米),垂直风切变强(深层为6×10-3s-1),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标签: 浅对流天气 物理量 诊断分析
  • 简介: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6县1市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资料,对2015年12月11—13日阿勒泰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为乌拉尔大槽与低纬小槽叠加东移,使地面强大的高压进入阿勒泰地区,从而导致阿勒泰地区出现大范围强寒潮天气过程。造成此次大幅度降温的主要原因为前期气温高,高空冷平流强度大,地面辐射降温强等。地形对降温也有一定加强作用,而天气现象则对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阿勒泰地区 强寒潮 欧洲脊 乌拉尔槽 冷平流 辐射降温
  • 简介:1大雾过程2018年1—3月,江西省区域性大雾频繁出现,共16d,其中3月为11d,较历史同期略偏多(表1)。全省单日出现40站以上大雾有3d,分别是2月23日、26日和3月27日;连续3d出现大雾2次,分别为3月14—16日和25—27日。

  • 标签: 天气过程 大雾 区域性 江西省
  • 简介:1暴雨过程2017年4—6月10站以上暴雨日数共9d(表1)。4—5月区域暴雨日数仅1d。4月8—9日出现首场区域性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共有50个县(市)出现雷电;赣东北有10个县(市)出现短时8—9级雷雨大风天气,风速以乐平24m/s为最大。有25县(市、区)的64个测站出现30mm/h以上强降水。强降雨过程主要集中在6月(共6次),其中6月10—16日、20—29日先后出现连续暴雨过程,

  • 标签: 暴雨天气过程 暴雨日数 暴雨过程 大风天气 降雨过程 强对流
  • 简介:摘要利用高低空实况观测资料、EC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和NECP(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29至7月2日北疆阿勒泰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0hpa南亚高压逐渐向双体型调整后东西震荡,西太副高稳定维持;200hpa高空急流;500hp里咸海脊推动中亚低槽东移北收同时受到下游脊阻挡,是此次大暴雨强对流发生的天气背景。(2)除中亚低槽自身携带水汽外,低槽南伸北收,槽前强劲的西南气流带来孟加拉湾的大量水汽,为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水汽源。(3)700hPa暖湿风切变,高空辐散,底层辐合,整层较好的垂直运动条件,这些都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

  • 标签: 暴雨 短时强降水 环流背景 水汽输送 强对流
  • 简介:通过对闽东地区近10年历史资料的分析与总结,研究降雪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影响系统,诊断各物理量条件的变化.利用自动站实况资料、6h间隔的NCEP1°×1°再分析资料,采用GRADS作图对资料进行客观分析,研究降雪天气过程中水汽条件、动力条件、温度层结等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闽东降雪发生在东亚稳定的纬向环流形势背景下,北半球上游,强大的经向环流和阻塞高压使中纬度东亚地区和西太平洋纬向环流得以维持.700hPa低层切变和低涡东移有利于冷暖空气的交汇,使得暖湿气流沿冷空气垫抬升凝结,850hPa低空急流形成较强的水汽通道和能量通道.散度场和涡度场的垂直结构变化对降雪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且两者的斜压性与冷空气的入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温度层结是降水相态转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低层逆温是产生降雪较有利的条件.

  • 标签: 冷空气 低空急流 散度场 涡度场 水汽通量辐合 温度层结
  • 简介:摘 要: 利用 MICAPS系统下各种资料 ,对 2012年 8月 31日— 9月 1日兰州市大雨局地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及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欧亚中高纬度两槽一脊型的环流形势中产生的,槽线和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大暴雨发生前,低层有较强的水平能量输送和较强的能量积聚,同时整个暴雨区的大气运动由下沉运动转变为上升运动;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与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完全一致,“抽吸作用”和反馈作用对大暴雨的形成非常有利,为今后的预报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暴雨 环流背景 物理量 卫星云图
  • 简介:介绍了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对3月20日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连续监测的情况,并对使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过程和体会加以总结,以便为以后使用该雷达探测灾害性天气提供相关参考.

  • 标签: 多普勒 天气雷达 探测 强对流 初探
  • 简介: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地面自动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近年来7次典型的渤海湾地区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资料分析显示对流系统正面碰撞海风锋时(偏东西向碰撞)得到显著发展,而追赶碰撞海风锋时(偏南北向)则没有明显加强。海风锋移动沿途近地面出现明显的降温和风切变可以帮助判断海风锋的移动位置。高层稳定的偏西风有利于引导对流系统与西进海风锋发生正面碰撞。而低层的风场辐合则有利于碰撞过程中对流运动的发生,同时副高西北侧的水汽输送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渤海湾地区地形的热力效应形成的低层偏中性层结有利于对流运动的发生,另外,在高空偏西风环境下地形可能对与海风锋碰撞的对流系统的触发或加强有促进作用。

  • 标签: 渤海湾 海风锋 碰撞 资料分析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诊断方法,对2009年11月10—12日石家庄地区出现的一次历史同期罕见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属典型的东北回流型降雪,地面从贝加尔湖南下冷高压与中国河套低压倒槽、700hPa暖式切变线和500hPa高空槽是主要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与超低空东北急流耦合,在为暴雪提供水汽和热量输送的同时加强了抬升运动。水汽的垂直输送导致局地比湿显著增大,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低空辐合"以及强劲的上升运动是暴雪的动力条件,降雪强度最大时段对应上升运动的强盛发展阶段。暴雪开始阶段云水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一方面显示了水汽的迅速增加与爬升,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不容忽视。850hPa温度低于700hPa,有利于水汽经过此层时被凝华成固态。逆温层提前24h出现,而且暴雪最强时段内两层温差均为5℃以上,这对暴雪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 标签: 暴雪 东北回流 切变线 上升运动 水汽条件 温度指标
  • 简介:摘要:如今,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将世界各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对世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作为多种灾害中的其中一种,短时强降雨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因此,本文对短时强降雨的天气过程以及危害分布特点都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一些可参考的意见措施,希望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 标签: 短时强降水 天气过程 气象服务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简要分析了2021年7月21日周口市扶沟、西华等县出现的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hPa西太平洋副高和大陆高压对峙,稳定少动,在两高之间形成低涡并长时间的影响黄淮地区;受台风影响,中低层有深厚的东风急流和稳定的低涡切变,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较好;200hPa高空辐散区形成抽吸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垂直上升运动。

  • 标签: 周口市 暴雨天气 观测资料 形成原因
  • 简介:利用天气图等实况资料,针对2005年8月13日抚顺大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特征、不稳定能量、水汽和动力条件等方面入手,寻找形成强降水的物理背景,并对云团演变过程、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和特殊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降水过程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及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以提高对此类型暴雨天气的认识和预报能力。结果表明:西风槽东移、热带风暴北移,促使副热带高压北上,建立了低空急流;低空急流为大暴雨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切变线东南移,携带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能量在抚顺交汇,对流云团得到强烈发展,触发了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因此形成了大暴雨天气;地形辐合抬升。对降水起到了增强作用。

  • 标签: 大暴雨 副热带高压 不稳定能量 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