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国家科学院在1958年第一次回顾了大学科学领域的研究和教育(NAS/NRC,1958)以来,大气科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发展壮大。随着大学、私企、和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领域的拓宽,新的通讯和计算设备的发展,以及其他机构、其他国家在业务、研究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我们对大气认识的提高,业务、观测和模拟能力的加强,大气科研已发生了改变。领域的拓宽,带来了重要的学术和科学发现,取得了直接的社会效益,比如由于天气预报的改善,受其指导的很多公司的经济损失减少。

  • 标签: 大气科学 科学研究 计算设备 模拟能力 科学发现 社会效益
  • 简介:利用我国160个台站50年(1951-2000年)的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从1951/1952-1999/2000共49个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平均)的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F)分解。第1模态表现为全国一致的增温或者降温,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冬季气温增暖明显,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第2模态则表现为南北温度的反相关系,20世纪80和90年代,我国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和西北的温度增加,而我国南部则温度降低。采用频谱分析方法提取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信号更清楚地反映出这些变化。而且这两种模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正位相叠加使得我国冬季持续偏暖,在降水场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加剧了华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对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大气环流的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第1模态与半球尺度上的北极涛动(A0)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南北环状模态;而第2模态则与中高纬大气环流中的一波结构联系密切,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反相的振荡模态。这就表明,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大气环流中的基本气流及其扰动有密切的关联。作者还讨论了大气环流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机理,并指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标签: 东亚冬季风 经验正交函数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 简介:2007年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指出:过去50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地质气候记录证明,早在人类排放能够影响大气以前的CO2浓度变化均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气温变化.地质时期CO2浓度的波动是跟随气候变化变化,是被大气温度驱动的结果,而非相反的CO,驱动温度变化.将现在全球变暖完全归因于人类排放CO2的增加,无法解释1940-1978年的降温事件.通过更长尺度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气候是处于全新世变干变冷的大趋势之中,即使现在全球略有变暖,也只是处于变干变冷大趋势中的次级变暖波动.将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片面夸大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忽略了自然因素的贡献,其依据显得缺乏科学说服力,其做法不免有些令人担忧.

  • 标签: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 CO2
  • 简介:根据2003年朝阳市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朝阳地区大气污染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朝阳市存在工业布局不合理,生产工艺、污染处理设施落后等问题,市区大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朝阳地区低空逆温频率偏高,而且贴地逆温强度相对较强,非贴地逆温平均底高相对较低。使得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逆温层下输送扩散,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稀释。

  • 标签: 大气污染 环境监测 时间变化
  • 简介:研究表明,全球CO2浓度变化有二大特点,一是北半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南半球由于各纬度上的浓度变化很小,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二是两个半球又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有较大的逐年增高的趋势,各地的平均年增长率在1.4至1.7ppmv/a之间.南北两半球相比,北半球的年平均浓度要高出4ppmv,年平均增长率也要略高一些.研究还表明,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还具有10年左右的周期,而且与厄尔尼诺年的关系比较密切.

  • 标签: 大气 CO2浓度 北半球 厄尔尼诺 二氧化碳 温室效应
  • 简介:本文利用不同高度大气电场实测数据,对近地面层大气电场随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数据对比及最小二乘法拟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近地面层大气电场强度随高度呈指数递增;同一时段不同高度之间的大气电场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且这一特征不受天气条件影响。

  • 标签: 大气电场 天气条件 不同高度 变化特征
  • 简介: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层的结构。越到高空大气越稀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日常生活中不易感觉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所以我们对大气压的认识并不深刻,为了进一步认识大气压,这里再介绍几个小实验。

  • 标签: 大气压强 实验探究 感知 日常生活 大气层 空气
  • 简介:长久以来,地球历史时期大气^14C含量的异常变化都被单一归结为宇宙射线强度的变化,如太阳耀斑^[1]和超新星爆发^[2]等引起的^14C含量增加。2012年日本科学家在日本的雪松树轮中发现在公元774年^14C含量一年之内突然增加1.5%^[3]。导致如此幅度的变化需要的射线强度需要正常射线变化10~20倍,无法用传统的太阳质子事件(alargesolarprotoneventSPE)或者γ射线流来解释。

  • 标签: ^14C 地球大气 地球历史 日本科学家 成因 量变
  • 简介:摘要利用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对1961-2001年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年际变化作统计分析。分析发现夏季整个青藏高原海拔≥3000m范围几乎都为热源,平均而言,6月属大气热源最强月份。高原西部热源强度较东部强,相同热源等值线在西部位置较东部偏北。夏季1979-1990年大气热源相对较强,1990年后大气热源较弱,但1998年大气热源还具有明显突变特征。夏季高原整层大气热源EOF分析第1模态均表现为气候转变型。其中6月与7、8月不同的是,大气热源变率中心不在高原上空,而位于高原北部,即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北侧。

  • 标签: 青藏高原 大气热源 EOF
  • 简介:摘要:太阳总辐射是地球表面某一观测点水平面上接收太阳的直射辐射与太阳散射辐射的总和。晴天为直射辐射为主,散射约占总辐射的15%,阴天或太阳被云遮挡时只有散射辐射。太阳总辐射量通常按日、月、年为周期计算,单位是J(m2.日(或月、年))。本文通过权维俊[京津冀环境气象中心副主任]等老师处理办法,读取仪器原始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得出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总辐射数据分析变化趋势。

  • 标签: 总辐射 变化趋势
  • 简介:为研究城区近地面SO2浓度变化特征,于2016年在山东大学对济南城市大气中SO2浓度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济南城区SO2年均浓度为0.049mg/m3.SO2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1月,最低值出现在7月.SO2在采暖季表现出明显的双峰型日变化,在非采暖季显示出单峰型日变化,这归因于非采暖季SO2排放量远低于采暖季.风向、风速与SO2扩散和输送密切相关,偏东方向,风速越大,SO2浓度越高;其他方向,风速越大SO2清除效果越好.

  • 标签: 二氧化硫 季节变化 日变化 气象因素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提高,特别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由于思想意识淡薄,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大气污染程度日益加重。近年来,面对灰霾型空气污染问题,各地政府逐步采取各种措施,将各类污染物的含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其中,要注意分析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的影响,然后从不同角度,确定有效的优化措施, 争取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果, 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分析。

  • 标签: 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 大气治理
  • 作者: 王宇亮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16
  • 机构:身份证  620502198407120779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大气污染包括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排放和形成过程,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均造成了巨大影响。而全球气候变化则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失衡等,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

  • 标签: 大气污染控制 气候变化 适应技术
  • 作者: 王宇亮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10
  • 机构:身份证  620502198407120779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大气污染包括颗粒物、臭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物质的排放和形成过程,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均造成了巨大影响。而全球气候变化则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失衡等,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

  • 标签: 大气污染控制 气候变化 适应技术
  • 简介:应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模拟研究了兰州市2006年12月大气污染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兰州城区冬季大气污染日变化呈现白天高、夜晚低、峰值在中午的特点,NAQPMS较为合理地再现了这一特征。分析表明,在兰州冬季低风速的情况下,逆温出现频次的日变化特征与污染的日变化特征保持一致,说明逆温在冬季大气污染日变化中的作用显著。

  • 标签: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 兰州 日变化 逆温层
  • 简介:StephaneDion拥有一项关于加拿大气变化的计划,他坚称如果在2007年以前执行该项环境方面的计划,加拿大仍然能在2012年达到京都减排目标。他在刊登于“政策选择》中的独家文章中写到:“对于即将到来的气候危机,“京都议定书》是唯一可信任的国际性手段,加拿大必须谨守其在协议中所做的承诺,并且应当引导这一协议延伸到2012年以后。”Dion已经将环境问题作为其在自由党领导人候选中的一个中心点。

  • 标签: 气候变化 加拿大 京都议定书 环境问题 气候危机 国际性
  • 简介:为研究城市区域近地面CO2浓度变化特征,于2016年1月-12月对济南城市大气中CO2浓度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CO2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其中春、夏、秋季存在一峰一谷的现象,而冬季只有一峰.CO2浓度随季节变化明显,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1月份,最低值出现在夏季6月份.CO2与SO2相关性较高,说明二者都来源于燃煤贡献.CO2浓度与风速和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二氧化碳 季节变化 日变化 气态污染物 气象因素
  • 简介: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危机愈演愈烈,大气污染的阴霾长期笼罩。统筹大气环境治理与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的实现,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独特场域,也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时代课题。遗憾的是,传统功能主义视域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与气候治理在应对机制上往往以分散或割裂的“点对点”姿态存在,未能立基于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在科学认知上所具有的内在耦合性而予以系统性治理。

  • 标签: 大气污染 气候变化 法治构造 成本效益分析
  • 简介: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危机愈演愈烈,大气污染的阴霾长期笼罩。统筹大气环境治理与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的实现,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独特场域,也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时代课题。遗憾的是,传统功能主义视域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与气候治理在应对机制上往往以分散或割裂的“点对点”姿态存在,未能立基于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在科学认知上所具有的内在耦合性而予以系统性治理。

  • 标签: 大气污染 气候变化 法治构造 成本效益分析
  •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之间的关联性。首先,文中概述了全球大气污染问题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并指出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随后,详细介绍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包括废气排放减少、清洁能源转型和碳捕获与储存等方面的方法。接着,讨论了这些技术对减缓气候变化的潜在作用,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最后,提出了一些综合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强调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在这些策略中的关键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强调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气候变化应对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应对全球环境挑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建议。

  • 标签: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 清洁能源 碳捕获与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