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血管外科学会于2017年发布了新版的《ESC动脉疾病诊治指南》。与2011版指南相比,更新了14条推荐建议,新增了16条推荐建议。其中对于动脉疾病的抗栓治疗,亦给出了详细的推荐意见以及循证医学证据。本文根据指南更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实际问题,重点对指南给出外动脉疾病抗栓药物治疗推荐意见进行解读,以期医务工作者能更好的理解和遵循指南。

  • 标签: 外周动脉疾病 抗栓药物治疗 指南解读
  • 作者: 谢春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重庆松山医院,重庆 400015
  • 简介:动脉病经皮介入术(PCI)术后再狭窄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经过了3个重要的阶段:PTCA治疗、金属支架置入和药物洗脱支架使用。在这些阶段中,PTCA术后毛细血管再狭窄的比例达到30%—50%,这使得弥漫性毛细血管疾病、缓慢完全闭塞病变或者光纤化或钙化斑块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差。然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医学研究已经克服了大多数PTCA术后急性毛细血管闭塞的难题,使得PCI术后再狭窄的比例获得了显著提升,进而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 标签: 外周动脉病;经皮介入术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10月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诊治的4例不同原因外周血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17~59岁,2例火器伤、1例撞击伤和1例锐器伤;2例为股动脉不完全断裂,1例为腘动脉完全断裂,1例为腋动脉完全断裂。4例伤后均由急救车工作人员做加压包扎后送至急诊,伤后至急诊时间30 min至2 h,均紧急行血管修复外科手术,术后患肢皮温、皮色、动脉搏动均恢复正常。术后随访28 ~95个月(平均47.8个月),重建血管血流均通畅,无并发症出现。提示外周血管断裂患者需及时诊断并实施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腘动脉 股动脉 腋动脉 血管断裂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难治性动脉疾病基因治疗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ISI Web of Science以及Cochrane Library四个数据库。搜索动脉疾病基因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0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提取数据。采用软件RevMan 5.3对入选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9篇文献,共2 10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因治疗对治疗后两年内大截肢率(RR=0.93,95%CI:0.74~1.17,P=0.56;13项研究,n=1 371)和死亡率(RR=0.93,95%CI:0.70~1.24,P=0.64;17项研究,n=2 051)的影响尚不确定。然而,基因治疗可降低37%的截肢风险(RR=0.67,95%CI:0.47~0.94,P=0.02;8项研究,n=489),改善148%的溃疡愈合(RR=2.48,95%CI:1.40~4.41,P=0.002;5项研究,n=199),缓解94%的静息痛(RR=1.94,95%CI:1.11~3.37,P=0.02;6项研究,n=213)。结论基因治疗可降低难治性动脉疾病的截肢率,提高溃疡完全愈合的概率。

  • 标签: 外周血管疾病 基因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动脉疾病(PAD)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终末期患者出现肢体缺血乃至组织坏死,常因截肢而致残。外科及血管腔内治疗等方式开通血管、改善局部组织血供,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但是依然有部分患者的血管解剖条件较差不适合手术,即使是血管腔内手术后有短期立竿见影的疗效,但远期有高达30%~50%的血管再狭窄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截肢。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达到理想治愈的最佳手段。近年来,关于PAD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相信随着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定能大大降低PAD发病率,提高PAD的治愈率,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 标签: 外周动脉疾病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 血管体检 早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91例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91例动脉疾病行介入治疗,并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与观察,术后观察与护理。结果所有患者治疗效果满意,没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动脉狭窄的血管开通,缺血的症状改善。结论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及观察是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的保障。

  • 标签: 外周动脉疾病 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近年来,动脉留置导管在ICU应用越来越广泛。一方面用于需要频繁采集动脉血标本进行血气分析的患者,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血管壁损伤,并能减轻临床护士工作量;另一方面用于需要持续动态监测有创血压的危重患者,为医生提供迅速、直观、准确的血压数值,及时发现瞬间的动脉血压变化,提高临床监测效率,实时指导临床用药。因此,维持动脉留置导管通畅成为护理关注的焦点。如果导管阻塞,不仅影响正常的监测,还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增加医疗费用。所以,广大护理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 标签: 留置导管 外周动脉 临床监测 护士工作量 血压数值 血标本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于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接收的5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患儿轻度疼痛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可以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弱患儿的疼痛程度,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外周动脉 新生儿 采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抽取本院 2019 年 3 月 -2020 年 5 月时段内新生儿共 130 例,纳入 A 组( 65 例)和 B 组( 65 例) 。 A 组使用股静脉穿刺采血, B 组使用动脉采血,比较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结果: A 组新生儿比较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 84.62% , B 组为 96.92% ,数据比较有意义( P < 0.05 )。 B 组新生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4.62% , A 组为 18.46% ,数据比较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针对新生儿群体,动脉采血可显著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还可预防或降低采血不良反应,可推广。

  • 标签: 外周动脉采血 新生儿 一次性采血成功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分娩且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80例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通过传统的股静脉刺穿法来采血,观察组通过静脉采血法来采血。围绕两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采血时,通过动脉采血法,一次采血成功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同时新生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外周动脉采血 新生儿护理 一次采血成功率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用外周血管采血方法进行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方法:从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入院的142名新生儿被选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其中,治疗组新生儿采用动脉采血法,对照组新生儿采用传统的静脉采血法,并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一次采集血液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液采集副反应明显减少, P<0.05;结论:采用动脉采血,一次采集的成功率高,对新生儿疼痛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外周动脉 新生儿 采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护理中外动脉采血的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1月对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静脉穿刺采血。观察组惠儿采用静脉采血,比较两组患儿采血时的疼痛程度、采血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采血成功率。结果观察组轻度疼痛惠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惠儿疼痛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动脉采血应用于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且新生儿疼痛程度小,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外周动脉采血 新生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护理时运用动脉采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 2017 年 5 月 -2018 年 4 月期间所接收的新生儿 60 例作为本次的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的出生时间将其分成两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新生儿分成对照 1 组与对照 2 组,每组人数为 30 人,分别施行常规的股静脉穿刺以及动脉采血的方法,比较两组新生儿的采血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 对新生儿采取不同的采血方法,成功率有明显的变化,在使用动脉采血的小组护理效果要显著优于使用股静脉穿刺的小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要显著的变化,两组之间的对比具体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外周动脉采血 新生儿护理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患者共68例,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联合实施积极的人性化护理干预,比较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护理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外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患者,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推广意义。

  • 标签: 外周动脉栓塞 溶栓介入治疗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动脉穿刺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0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采血婴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患者,研究组给予桡动脉穿刺采血方式,对照组给予传统采血方式,并对两组患者疼痛感、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疼痛级别进行分析,重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4例,轻度疼痛40例,对照组重度疼痛14例,中度疼痛8例,轻度疼痛23例,研究组采血成功率为93.33%,对照组给予传统采血后成功率为75.56%,两组数据对比显示,研究组成功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讨论给予新生儿动脉采血有助于降低患者疼痛感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新生儿临床采血工作中具备重要价值。

  • 标签: 采血 护理 穿刺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