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曾国藩与“士绅”在中国过去的年代,“士绅”通常是指那些有教养的人,他们经过科举制的筛选,有层序地分布在城市和乡村。诡异的是,有时民间造反和镇压叛逆统统都由士绅挑头.如太平军的造反首领洪秀全是个秀才,湘军之父曾国藩是休闲在家的翰林,虽然两人地位悬殊,但到了乡里一层却都是领衔处理事务的能人。

  • 标签: 士绅 曾国藩 科举制 洪秀全 太平军 首领
  • 简介:[摘要]就历史研究而言,区域史是国际史学研究的一种主导性趋势。苏州大学徐茂明博士撰著的《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一书对江南地区的深入研究,无疑成为我们关注的一大热点。作者在广泛涉猎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抓取其中的不足之处,在史学理论、写作方法和论点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关键词]区域史江南地区士绅研究述评苏州大学徐茂明博士撰著的《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一书,已由商务印书馆于2004年12月出版发行。该书本是作者的一篇博士论文,后来经过两年的修改,最终成书。该书的出版对于丰富和深化社会史,尤其是对士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就历史研究而言,区域史是国际史学研究的一种主导性趋势。而其中,就区域地方史而言,江南、华北、华南、东北地区等又是研究的重点,本书的作者徐茂明同志所选的江南地区无疑是一大热点。作者从热点中选题有其有利的条件但是也面临创新的难点,对于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或是政治制度,还是宗族等的研究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与研究思路。但作者在广泛涉猎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抓取其中的不足之处,在史学理论、写作方法和论点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 标签: 创新江南 士绅江南 士绅研究
  • 作者: 南觅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09-01-11
  • 出处:《新历史》 2009年第1期
  • 机构:我们经常说,是鸦片战争打开了国门,但鸦片战争可是打了两次的,而且这两次战争给当时中国主流社会——官绅士大夫阶层带来的感受截然不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国内外学者研究宋代士绅取得的大量成果,不仅没有消弭学者之间由界定“士绅”引起的分歧,反而使得士绅的形象在丰富的同时,更为模糊。④这说明,分别从政治史、社会史、家族史、文化史、区域史等领域出发的研究成果,显然难以贴切地把握研究对象。为了清楚地了解士绅群体,当下学者纷纷采取跨领域的视角,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社会文化史 士绅 宋代 结社 研究成果 学者
  • 简介:在中国传统社会,士绅群体自觉地维护着基层政治秩序和传统文化秩序。传统的士绅具有儒家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格,他们隆礼尊法、关心政治、参与社会、注重文化。士绅阶层借助绅权,积极参与民间基层治理,并扮演着重要的法律人角色。正是由于士绅群体的积极参与,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统治异常稳定。而由于士绅深谙儒礼,又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法治点缀上人性柔情的伦理色彩。

  • 标签: 士绅 民间自治 法律人角色
  • 简介:清代山东青州府所属之地人才辈出、文化教育事业繁盛发展,这与当地士绅积极捐资办学、参与地方教育活动密不可分。本文以青州府县志为基础,通过具体分析当地士绅阶层积极参与修缮地方官学教育设施、参与地方书院教育、捐资地方义学教育等形式,由此来分析当地士绅在培养科第人才、培育良好社会风气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清代 青州府 士绅阶层 地方办学
  • 简介:明代云南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是知识分子士绅阶层的勃兴与形成,从而改变了原来土酋与土民,或部落首领与部民为主的社会结构,促使云南的社会结构与中国内地基本趋于一致。云南士绅阶层兴起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在云南广泛建立各类儒学,实行科举考试和大规模移民等,从而促使云南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移民的部分子弟在接受了儒学教育的同时,逐渐改变原来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跻身于“士绅”阶层和社会群体的行列,成为云南社会中新兴的独立阶层,发挥着引领云南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这标志着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云南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成为明代云南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明清以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重要驱动力和发展趋势。

  • 标签: 明代 云南 士绅阶层 移民 儒学教育
  • 简介:明清时期,士绅主导的乡村教化生成了恪守与超越传统教化精神的双重取向。明清士绅教化的双重取向,既可看作是对社会基础性变迁与西学新知东渐的回应,又可解释为士绅的公共身份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自然推衍及士绅对非主流文化的重新诠释。对这一双重取向的探究,将构成一个观察明清民间社会变迁与过渡性社会群体角色转型的深度历史透视点。

  • 标签: 明清时期 士绅教化 双重取向 恪守 超越
  • 简介:1942年5月4日至8月5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开明士绅组织了一次颇具规模与声势的赴延安参观活动。这次参观活动影响深远,有力地促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是抗日根据地史上的一件大事。此事的来龙去脉,颇值一叙。一开明士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 标签: 晋西北 参观团 开明士绅 共产党 抗日根据地建设 延安
  • 简介:开明士绅,是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部分。过去,我们大多从政治方面讲其作用,很少再加以深化,这使我们对开明士绅的理解只局限于一个方面。实际上,开明士绅在根据地的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及社会救济等活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根据地建设和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这些功绩,不能抹煞。本文拟就华北抗日根据地开明士绅的贡献作一论述。

  • 标签: 华北抗日根据地 开明士绅 “三三制” 抗日战争 税收制度 减租减息政策
  • 简介:在明亡十三年前,绍兴府有一批士绅成立了一个讲会组织“证人社”。他们在思想上以心学为理论武器,在实践上非常注重“迁善改过”,在现实关怀方面,往往抱有“忧时之怀”。他们在私人交往领域经常出入佛老,谈论一些抽象的形上问题,但在公共事务领域却往往扮演着凝聚地方力量、形成地方舆论、承担地方事务的公众知识分子的角色。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个人的“功过格”实践来改变人心、重整秩序,另一方面他们也积极涉入社会、有着十分强烈的担当精神。本文认为清代以降针对“证人社”的某些批评指责未免片面失实,那种将明亡原因归咎于心学末流之“清谈”的观点,也不符合“证人社”的实际情况,故有必要重新评估“证人社”在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

  • 标签: 证人社 绍兴府 迁善改过 功过格 人谱 刘蕺山
  • 简介:太平天国时期,安徽士绅阶层面对复杂的政治生态与社会环境,在地域政治方面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了严重分化。本文考察了战争期间安徽士绅的诸种面相,分析了影响士绅行为抉择的因素及其对地域政局走向、地方社会的影响。

  • 标签: 太平天国战争 安徽 士绅 地方社会 宗族 团练
  • 简介:在大多数人眼里,在传统时代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国家政权一般只延伸到州县一级,乡村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治的状态,自民国以来,许多学者都对此津津乐道。河北谚语就有"纳了粮,自在王"的说法,以此来说明乡村一级社会的"自治"。但其实,这种说法至少在某些场合的运用中,多少有点含糊不清的意味。

  • 标签: 乡土社会 士绅阶层 国家政权 自治 乡村
  • 简介:钱仲衡,咸宁市马桥镇钱庄人,1897年出生于一个封建的书香家庭。他状貌魁伟,胸襟豁达,性情豪爽,善于与人结交。就学武昌时,正值革命临近高潮,国共两党实现合作,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他在湖北省第一师范与共产党人吴德峰友善,受到进步影响。他的堂兄钱亦石,是共产党早期革命理论家,当时正在武汉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主任,与他情谊甚笃,给予教育尤多。

  • 标签: 共产党合作 合作开明 士绅钱
  • 简介:明清通俗文学中,悍妇、淫妇比比皆是,而官方记载中,贞女节妇数量之大,超过了前代的总和,这些被旌表的女性有的只留名字,有的则以其父、夫指代——某某女、某某妻,有事迹留存者则只见其遭遇之惨烈悲苦,难以窥知其心态,显得空洞虚假,士人为自己家族女性所做的忆传则为我们提供了观照文人心态及士绅家庭女性的真实样本。在这里,贞女节妇及一般贤妻良母是如何养成的,文人如何以表彰贤良的方式撰文纪念他们的妻妾、以使家族中其他女性受到感召从而自觉顺从男权体制对她们的期许,贞孝节烈者各种极端行为之后的个人隐衷,家族荣誉对女性的道德绑架……都被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来,清代女性被形塑和自我形塑以及成为男权制下道德偶像的过程都得到了细致而真实的呈现。

  • 标签: 忆传 形塑 女教 贞孝节烈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04
  • 简介:    三、局绅所反映的晚清广东士绅的社会形象,1901-05-28.[13]选举南洲局绅[N].香港华字日报,以该乡公局绅士在局办事不满人意

  • 标签: 乡村基层 公局士绅 基层社会
  • 简介:本文分析了1368--1911年间宁波士绅阶层通过长期维持科举上的成功,因而掌握着地方霸权的过程,垄断文化是保证其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基础.士绅家族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结成壁垒森严的圈子,外力很难渗透.士绅家族网络在公共领域亦发挥着主导作用,以此赢得官府和社会对他们权威的认同.近代以后,士绅家族不仅需要维持文化上的优势,而且还要创造在商业的优势,否则它即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

  • 标签: 1368-1911年 宁波市 士绅阶层 家族传承 世袭精英制度 鄞县
  • 简介:清代恭城文庙频繁重修,仅康熙年间就有四次。文庙带动了当地科考和文化的发展,恭城不断涌现科考中式士子,进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士绅阶层。士绅们活跃于当地社会,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推动教育发展,教化当地子民,并确立地方文化秩序。恭城文庙对当时社会和今天都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恭城文庙 士绅 文化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