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了有效地提升蓝宝石基片的平潭化就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对其进行单面研磨实验,为此,本文通过对磨料种类、研磨盘转速以及磨料粒径等相关参数的研究分析了影响蓝宝石基片的单面研磨质量的各类因素。

  • 标签:
  • 简介:摘要:基于对氧化铝陶瓷及其金属化基片成型工艺的分析,进一步对氧化铝陶瓷基片脱脂工艺进行探讨,并通过实验分析湿氢气气氛对脱脂的影响,对于今后钨金属化氧化铝陶瓷基片脱脂工艺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钨金属化,氧化铝,陶瓷基片,脱脂
  • 简介:对人类201条转录假基因的2碱基片段、3碱基片段、4碱基片段、5碱基片段和6碱基片段进行了统计。发现所统计的碱基片段在相对频率小于2范围内的模式占总模式数的89%以上;长度较长的碱基片段(5碱基片段、6碱基片段)同三核苷酸碱基片段之间包含和被包含关系较明显;人类转录假基因序列里出现最多的碱基片段大多是由AG核组成的,稀有模式主要是以CG核组成的3碱基片段。这可能是因为转录假基因序列与其同源编码基因mRNA竞争去稳定蛋白所引起的:在人类转录假基因序列中每平均约26个碱基就有一个终止密码子模式(TAG、TAA和TGA),终止密码子的频繁出现可能是原功能基因编码区的一种容错机制。另外,进行了相对频率的统计分析,发现对于2碱基片段、3碱基片段、4碱基片段、5碱基片段和6碱基片段的研究是具有其统计意义的。

  • 标签: 转录假基因 碱基片段 相对频率
  • 简介:文章主要介绍氮化铝陶瓷基片生产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了原材料控制、氮化铝基片配方、成型工艺、烧结技术、磨抛技术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对氮化铝陶瓷基片生产的影响以及解决措施。通过研究发现添加3%左右的Y2O3作为烧结助剂,同时采用低温段缓慢升温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氮化铝陶瓷基片的烧成质量。我们的研究,优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氮化铝陶瓷基片的质量和生产的成品率。

  • 标签: 氮化铝陶瓷基片 生产 关键技术
  • 简介:对以Y2O3为烧结助剂的AIN陶瓷基片进行了研究分析,推导出了AIN陶瓷热导率数学模型,确定出热导率与氧含量和Y2O3添加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 标签: Y2O3 ALN陶瓷 热导率 数学模型
  • 简介:着重介绍了利用耦合谐振环法测量微带基片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的技术,并通过软件仿真及实物测量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及测量精确度。在1~12GHz频率范围内,介电常数测量不确定度为±3%,损耗角正切测量不确定度为±30%。该方法的测量电路易于制备,对测量环境要求较低,可用于普通的实验室测试。

  • 标签: 耦合谐振环 介电常数 损耗角正切 微带基片
  • 简介:研制了一套在物理气相沉积过程中的金属基片控温装置,该装置通过接触导热的方式,可将基片温度在20~350℃之间任意可调,控温误差低于10℃.降温时,通过样品台内循环流动的低温冷却水带走多余的热量,使温度迅速下降;加热时,利用惰性气体排空样品台内冷却水后,通过红热加热管使基片快速升温.实测结果表明,金属基片表面的最大升温速度和降温速度均达到了3℃/s,样品台和金属基片表面温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标签: 基片控温 真空装置 物理气相沉积
  • 简介:为了探究原子光刻中基片与会聚激光场间距对沉积纳米光栅质量的影响,我们基于VirtualLabFusion(VLF)平台实现了基片定位控制方案中光学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结果显示:基片在切割会聚激光时将产生直边衍射图像,其轮廓形状和最大值都会随着基片切割激光截面区域大小的变化而变化:虚拟光电探测器上所得到的反射光强度值将随着基片-会聚激光间距的变化给出了倒置的高斯线型,其最低点出现在基片中心和会聚激光场轴线重合时的位置上.当会聚激光场截面恰好被基片阻挡一半时,探测处的强度值降至45.5%.这种光强随基片位置的变化情况为精确地定位基片位置提供了理论支撑.

  • 标签: 原子光刻 铬原子 会聚激光 VirtualLab Fusion平台
  • 简介:摘要:在当今的高科技社会,玻璃基片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显示技术领域。然而,玻璃基片的制造过程复杂,需要精确的操作和控制系统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特别是在制造过程中的输送系统,它对于确保制造流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的冷端碎玻璃输送系统具有设备利用率相对较低,同时又带有电能损耗较大的缺陷的特点,进而造成生产浪费的现象。

  • 标签: 成像玻璃基片 冷端碎玻璃输送 电能损耗
  • 简介:摘要目的尿集聚蛋白羧基片段(uCAF)酶促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性能评估并探讨其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进展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21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健康体检者156例作为对照。记录患者临床基础信息、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肌酐值等,收集尿液标本进行尿肌酐、尿α1微球蛋白(uα1M)、尿免疫球蛋白G(uIgG)、尿白蛋白、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和uCAF检测。评估uCAF酶促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方法最佳反应条件、线性范围、检测限和批内批间变异系数。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251例患者分为G1~G5期,分别为116、22、28、55和30例;再将16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G1~G3期)患者按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A1亚组(79例)、A2亚组(48例)和A3亚组(39例),根据uα1M水平分为uα1M 亚组1(83例)、uα1M 亚组2(42例)、uα1M 亚组3(41例),根据uIgG水平分为uIgG 亚组1(83例)、uIgG 亚组2(42例)、uIgG 亚组3(41例)。采用Spearman法分析uCAF水平与eGFR、UACR、uα1M和uIg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uCAF酶促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3.97~2 000.00 ng/ml,检出限为2.28 ng/ml,批内变异系数为1.15%、1.57%,批间变异系数为1.63%、5.78%,生物参考区间<95.35 μg/g Cr;(2)G1~G3期uCAF水平和阳性率(UACR≥30 mg/g)随着eGFR下降而升高,uCAF水平与eGFR值呈负相关(r=-0.543,P<0.000 1),阳性率由24.14%(28/116)升高至85.71%(24/28)。G4~G5期uCAF水平和阳性率随着eGFR下降而下降,uCAF水平与eGFR值呈正相关(r=0.495,P<0.001),阳性率由30.91%(17/55)降至23.33%(7/30);(3)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UACR的升高,uCAF水平和阳性率也逐渐升高,uCAF水平与UACR值呈正相关(r=0.602,P<0.001),A1亚组中uCAF阳性率达21.52%(17/79);(4)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uCAF水平与uα1M、uIgG水平均呈正相关(r=0.757、0.596,P均<0.001)。结论酶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用于检测CAF有良好的分析性能,是监测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损伤和进展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肾病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集聚蛋白羧基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