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东北东部张广才岭西坡东北林业大学老山人工林实验站于1966年春栽植的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红松(Pinuskoraiensis)人工纯林,红松蒙古柞(Quercusmongolica)混交林,红松白桦(Betulaplatyphylla)混交林土壤有机质量分数、密度和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是由土壤L层、F层、H层和B层分室构成,每个分室具有储功能和潜力。经双因素方差分析得知,不同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土层分室、不同坡位种类均对Soc质量分数,Soc密度有显著影响,红松蒙古柞混交林Soc密度最高为278.63Mg·hm^-2,以分室比较属B层分室密度最高,为212.28Mg·hm^-2,以坡位比较坡下Soc密度最高,为394.18Mg·hm^-2,同时揭示了Soc质量分数,Soc密度与各分室有机质含量,分室的土壤垂直深度有明显的规律。这些研究结果说明,温带湿润地区地带性红松人工林与天然林混交的生态系统土壤有较高的储能力,为防止气候转暖,实施减排发展低经济提供参考。

  • 标签: 土壤碳库 碳密度 碳质量分数 红松 混交林
  • 简介:通过综述和评价中国土壤,特别是农田土壤有机(以下简称)的现状与演变态势,讨论其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提出了我国土壤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国情是:1)我国土壤背景储量较低且区域分布不均衡;2)我国土壤效应明显,未来固减排潜力显著;3)技术和政策是实现和提高我国土壤汇、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田土壤减排的研发投入,完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体系,研究构建气候友好的新型农业,以期在提高和稳定农业生产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上获得双赢。

  • 标签: 中国 土壤有机碳库 气候变化 固碳 农田土壤
  • 简介:【目的】为研究不同材料来源生物炭对植烟土壤及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云烟97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在陕西汉中进行大田试验,试验设置四个处理:T1常规施肥;T2(T1+花生壳生物炭600kg/hm^2);T3(T1+稻壳生物炭600kg/hm^2);T4(T1+麦秸生物炭600kg/hm^2)。【结果】(1)施加生物炭后,土壤有机矿化速率、土壤水溶性土壤易氧化有机土壤指数显著增加,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下降。(2)施加生物炭能降低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降低烟叶钾氯比、糖碱比,但可以增加烟碱含量,提升烟叶两糖比。(3)花生壳生物炭对土壤易氧化活性有机含量和土壤管理指数的提升效果最好,对土壤改良效果明显。同时,也提高了烟叶钾含量。(4)麦秸生物炭显著地增加了土壤含量,但也增加了烟叶烟碱含量,对烟叶品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结论】施用生物炭有利于活化土壤,但不同材料来源的生物炭对烟叶品质影响不同。

  • 标签: 生物炭 土壤碳库 烤烟 品质
  • 简介: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管理水平的影响,探讨花江峡谷地区耕地和5种典型退耕还林(草)地(撂荒、车桑子、花椒、椿树和油桐)土壤剖面有机质量分数、密度以及管理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明显提高了有机质量分数和密度(P<0.05),0~20cm土层总有机质量分数为13.00~34.07g/kg,其中耕地最低,椿树林地最大;土壤剖面中有机密度大小表现为椿树林>油桐林>撂荒地>车桑子地>花椒地>耕地.2)6种样地土壤有机质量分数和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O~20cm土层总有机质量分数分别是剖面均值的1.11~1.37倍,0~20cm土层有机密度占整个剖面的35.68%~46.45%,显著高于其他各层,具有明显的表聚性.3)以耕地为参照,除花椒地外,其他4种退耕还林地管理指数均明显大于1,即退耕能有效提高土壤管理水平,且以椿树和油桐林地效果最佳.此外,土壤活性有机比率的变化与总有机质量分数的变化一致,土壤活性有机比率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退耕具有提升土壤及其质量的潜力,该区在生态恢复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退耕模式,增加植被盖度、减少人为扰动.

  • 标签: 退耕还林地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密度 碳库管理指数 岩溶高原峡谷
  • 作者: 李嘉雯 黄敏姿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16
  • 机构:广东华清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510000
  • 简介:摘要:试验采用总有机(TOC)分析仪测定土壤中有机的含量,以二氧化碳(CO2)含量得到有机的含量。通过绘制有机标准曲线,并测定土壤国家标准物质,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通过本法与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比对了土壤样品中有机的含量,体现了总有机(TOC)分析仪法操作简便,干扰小,检出限低,精密度好及准确度高,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测定土壤中的有机

  • 标签: 总有机碳分析仪 土壤 有机碳
  • 简介:摘要:试验采用总有机(TOC)分析仪测定土壤中有机的含量,以二氧化碳(CO2)含量得到有机的含量。通过绘制有机标准曲线,并测定土壤国家标准物质,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通过本法与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比对了土壤样品中有机的含量,体现了总有机(TOC)分析仪法操作简便,干扰小,检出限低,精密度好及准确度高,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测定土壤中的有机

  • 标签: 总有机碳分析仪 土壤 有机碳
  • 简介:研究了高寒草地不同生境土壤种子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滩地种子密度为7546粒/m^2,阳坡为5929粒/m^2,阴坡为7260粒/m^2;三个生境种子平均密度为6811粒/m^2,土壤种子中有78个种,分属于21科,其中多年生植物占总数的85%。三个生境种子的物种组成没有显著差异。

  • 标签: 高寒草地 不同生境 土壤种子库
  • 简介:选择典型亚热带稻-麦轮作农田,比较不同施加量的玉米芯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CO2排放的影响,并结合同位素分析研究了生物质炭的分解程度及其在水作影响下的田间存留量。结果显示,施加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总有机含量,降低了土壤CO2排放速率。δ^13C数据表明,生物质炭在施加初期被快速分解,对土壤CO2排放的短期贡献率可达35.95%,但一个生长季后分解微弱;生物质炭在水田中流失明显,一个轮作周期后的田间存留率为17.33%-36.50%。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可提升亚热带水一旱轮作农田土壤并降低土壤CO2排放速率。

  • 标签: 生物质炭 Δ^13C 土壤碳库 土壤CO2排放 水旱轮作 农田生态系统
  • 简介: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农田固措施的研究文献,从中总结出可以增加农田土壤汇效应的人为措施,并在分析各种措施的基础上,评价了实施这些措施对增加农田土壤汇效应的作用,最后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

  • 标签: 农田土壤碳汇 措施 有机碳
  • 简介:摘 要: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有机的影响涉及多方面效应。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助于吸附和固定有机物质,延缓有机的分解,提高土壤中的有机滞留时间。通过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生物炭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释放,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的含量。此外,生物炭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孔隙度,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有机的稳定积累。这些效应共同作用,使得生物炭在土壤环境中对有机的影响呈现多层次、综合性的效果,为土壤肥力和农业可持续性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

  • 标签: 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土壤改良
  • 简介:摘要:土壤种子和植物生态修复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土壤种子和植物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重点讲述了近年来关于土壤种子和植物生态修复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探讨了土壤种子与植物生态修复的关系,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深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 标签: 土壤种子库 植物生态修复 研究进展
  • 简介:流动沙丘迎风坡与丘间低地过渡带的植被过程制约着沙丘区植被的自然恢复.利用7块迎风坡过渡带的出土幼苗分别与土壤种子土壤水分进行二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月份出土幼苗与不同深度土壤种子(0~5cm,5~15cm,15~30cm)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是各月份出土幼苗与不同深度土壤水分(0~5cm,5~15cm,15~30cm)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土壤水分是制约植被侵入迎风坡过渡带裸沙的主要因素,而土壤种子的制约作用并不明显.

  • 标签: 流动沙丘 过渡带 土壤种子库 土壤水分
  • 作者: 王嘉炜
  • 学科: 建筑科学 > 建筑技术科学
  • 创建时间:2021-11-04
  • 出处:《科学与技术》 2021年第17期
  • 机构:1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 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 4. 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 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简介:摘要:溶解性有机具有较强的活性,其能在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溶解、迁移以及吸附等多个方面的特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现阶段所开展的土壤研究过程中,在溶解性有机方面相继出现若干术语,对其开展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目前土壤溶解性有机测定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当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指导。

  • 标签: 溶解性有机碳 测定方法 实际应用
  • 简介:以纳帕海湿地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土壤微生物量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天然沼泽、沼泽化草甸和草甸0~40cm深土层的平均有机含量在(18.02±0.24)(258.44±3.37)g/kg之间变动;三者10-40cm深土壤的各土层平均有机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在不断减小,且差异显著60〈0.05);其土壤表层(0~10cm)的平均微生物量含量都较高,分别为(446.23±98.72)mg/kg(沼泽化草甸)、(204.23±44.90)mg/kg(天然沼泽)和058.64±65.24)mg/kg(草甸);三者0~40cm深土层的微生物量含量差异明显,沼泽化草甸的微生物量含量最高,为940.00mg/kg,天然沼泽次之,为472.23mg/kg,草甸最低,为359.78mg/kg:在垂直分布上,三者的土壤微生物量含量表现出与土壤有机含量一致的规律;土壤有机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含量都与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表明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含量主要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而人为疏干排水是导致土壤水分下降的诱因。

  • 标签: 高原湿地 纳帕海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诱因
  • 简介:选取国际上四大典型数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数据、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EDGAR)以及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数据,对中国排放核算进行了参数级层面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IEA和EDGAR的核算更深入;(2)活动水平数据分类方式差异较大,各数据将煤基燃料分别分为8、4、8、5类,油基燃料分为15、10、14、13类,气体燃料分为4、1、4、2类;(3)各类燃料排放因子选用原则不一,有的选用所在机构的特有中国参数,有的选用IPCC缺省因子。

  • 标签: 碳数据库 对比分析 中国碳排放 燃料分类
  • 简介:为了解干热河谷不同植被修复方法的土壤种子的变化模式,采用对不同处理地段(包括水平阶间坡面、自然坡面、沟底)和对照(放牧地)的土壤种子组成、大小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元谋干热河谷山地植被修复区的土壤种子。结果表明:1)植被修复区土壤种子密度、丰富度均大于对照区;2)修复区内第2年土壤种子密度、丰富度均大于第1年;3)水平阶间坡面和各类型间的土壤种子密度差异显著;4)种子中草本植物占很大比例;5)孔颖草和扭黄茅是种子2大优势种。研究项目所采取植被修复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土壤种子的数量结构和物种组成。

  • 标签: 千热河谷 植被修复 土壤种子库 时空变化
  • 简介:深层土壤有机土壤剖面总有机的一半以上.最近发现表层和深层土壤有机动态及其调控因素并不相同,这对准确评估土壤潜力具有重要影响.深层土壤有机主要来源午根系、根系分泌物、可溶性有机土壤微生物及生物扰动作用,这些来源的相对重要性可能取决于气候、土壤、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与表层土壤相比,深层土壤有机一般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位素C/N、平均驻留时间长、矿化速率低和高稳定性.深层土壤有机的生物化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和物理保护三种稳定性机制的相对贡献并不清楚.未来应加强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对深层土壤有机动态及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 标签: 深层土壤 有机碳来源 有机碳周转 有机碳稳定性 碳动态
  • 简介: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草地类型地上植被和土壤有机密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草地及土壤能力的改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不同生物量级别下,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有机密度均表现出了各自的规律性差异.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土壤有机密度相对稳定的生物量阈值区间分别为100~180、120~140和60~80g,在阈值范围外,平均土壤有机密度差异显著;2)在80~100g与120~140g2组生物量级别下,不同群落类型间土壤有机密度尽管存在部分差异,但总体而言,群落类型对土壤有机密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改良草地植被生长状况,防止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对增加草原土壤有机密度、提高草原土壤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草原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内蒙古
  • 简介:为了解高寒沙化草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含量变化特征,对若尔盖四种不同沙化程度的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川西北高寒草地中,随着草地沙化程度加剧,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变化明显。当高寒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0.25mm粒级团聚体的增加及0.5-2mm粒级团聚体的减少都较为显著。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增加,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土壤团聚体有机含量的显著下降发生在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

  • 标签: 高寒草地 沙化土壤 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