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夏商周考古》评介许天申由南京大学教授张之恒、南京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周裕兴合著的《夏商周考古》一书,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34万字。夏商周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夏商周考古取得了很大成就,大量新的考古资料有待在...

  • 标签: 商周考古 夏商周 考古资料 考古学文化 中国考古学 学术研究
  • 简介:河南地处中原,商周时期为王朝建都之地和重要活动地区,商周文化遗存丰富而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商周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如商代早期都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新发现,晚期都城殷墟考古发掘的新突破,两周洛邑和应、虢、郑、韩、楚等诸侯封国的考古发掘硕果累累。一系列的重大考古发现证明了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华夏文明的中心地位。本文就60年来河南境内商考古的新发现与研究试作概述。

  • 标签: 河南 商周考古 都城 墓葬 发现研究
  • 简介:2012年春季,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陕西彬县境内先秦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本文对此次调查的13处商周时期遗址进行介绍。初步分析来看,调查所见遗存的年代主要为"先周"和西周时期,位于彬县泾河沿岸商周时期遗存与黑河以北、红岩河流域所见遗存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红岩河流域所见红褐陶器区域特征较为独特,这种差异可能代表了区域文化和人群构成等方面的不同。此次调查对泾河流域商周时期文化分布、区域文化特征,先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古豳地"文化格局演进等方面的认识,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泾河流域 陕西彬县 商周时期 考古调查
  • 简介:作为"九五"重大科研课题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历时5年,经过二百多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公布了夏商周年表.这一工程包括了九个课题,四十多个专题,整个项目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甲骨学、天文、历法和测年技术等多门学科,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多学科协作的一个工程.工程对商后期的年代要求为"武丁以后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商后期年代的解决,在考古学上主要依靠殷墟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我长期在殷墟作考古工作,这一次有幸参加"商后期年代学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工作,值此夏商周年表公布之际,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 标签: 夏商周断代工程 殷墟 考古学 甲骨学 武丁 考古工作
  • 简介:由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等学科200多位专家联手实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重大科技项目.自1996年5月6日启动以来,经过近5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这反映了20世纪我国年代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对地处中原的河南来说,夏商周断代工程与夏商考古关系极为密切.笔者有幸参与商前期年代学研究课题,上接夏文化,下连商后期,对此感触多多.

  • 标签: 夏商周断代工程 考古学 夏文化 中原 历史学 年代学
  • 简介:张长寿先生,1952年7月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56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88年被授予德国考古学研究院通讯院士。张先生的田野考古实践和研究,在商周考古学的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中,我们更可以领悟到学术的真谛与精神。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之际,我们曾对张先生进行专访。现应《南方文物》之约,特此刊出。

  • 标签: 考古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长寿 商周 访谈录 博士生导师
  • 简介:商周考古中,不同时期考古遗存及文献资料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由此导致“文化”的概念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具体研究中,应在恰当评估史料种类和数量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文化”的内涵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注意“文化”的多层次性。对不同层面“文化”的独立研究,乃是整合研究的前提。

  • 标签: 夏商周考古 考古学文化 整合研究
  • 简介: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历史是每个国家的共同追求。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独立起源的古代文明之一,绵延流传,从未中断,世所罕见。无论是战乱、暴政或外族入侵及水旱灾疫,都未能阻止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历史的长河培育了伟大的民族……

  • 标签: 夏朝 商朝 周朝 断代工程 考古学文化 中国
  • 简介:邹衡(1927~2005),著名考古学家。1927年生于湖南省澧县,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50年转入史地系。1952年本科毕业,转入考古专业读副博士学位,1955年,获中国考古学副博士学位,分配到兰州大学任教,一年后调回北京大学,历任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商周考古》《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对商周考古有开拓之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终身未做官,也没有能力去做官,对做官毫无兴趣;他一辈子没有钱,也不想去弄钱,更没有弄钱的本领。是地地道道的考古学家。

  • 标签: 考古学家 夏商周 副教授 第一人 北大 北京大学
  • 简介:川东长江沿岸与鄂西地区一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而成为联系长江中游、上游的文化走廊。在这一走廊中上演的文化传播,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以及不同考古学文化势力在此角逐,此消彼长。这些历史史事都会在古代遗存中明显体现出来,商时期表现尤为突出。通过对考古遗存的准确分析,可以发现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对探讨巴、蜀、楚的关系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想就现有的材料对有关问题作尝试性的探讨。

  • 标签: 川东长江沿岸 商周时期 考古学 文物古迹 文化变迁 三星堆文化
  • 简介:本文通过对考古发现的长江三峡渔具和鱼类遗骸的统计分析,将该区域内夏商周时期的渔业生产分为东、西两大区域,并对两区的鱼具及鱼类进行归纳、分析和比较,指出研究先秦渔业,对认识三峡古代文化、中国渔业史和鱼类生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三峡 古代渔具 鱼类遗骸 先秦考古
  • 简介:辩“萍乡得名”于“楚昭王渡江得萍实”,所据古文献为《孔子家语》,《孔子家语》真伪辩本属中国学术史上著名公案,多以《孔子家语》属伪书定谳,终为当代出土古文献证实是真书,但仍缺乏足够文献证据。萍乡三田商周古城近年出土晚商周初至春秋晚期的相当数量考古文物,弥补了古文献证据的不足,“楚昭王渡江得萍实”之典获新证。

  • 标签: 萍乡得名 《孔子家语》文献基础 萍乡商周古城考古 支持
  • 简介:世纪之交,举世瞩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终于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凝聚了国内二百多位专家心血和汗水的《夏商周年表》也正式向外公布.这个工程项目的研究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多学科联合攻关、交叉研究的方式,通过有关专家的多次讨论和反复修改,最后确定夏、商、西周之年表.正如许多专家所云,此年表是迄今最有科学依据的古代历史年表,标志着三代年代学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夏商周断代工程不仅解决了一批我国历史纪年中长期未定的疑难问题,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中的一段空白,而且为多学科联合从事科学研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可以说,断代工程的研究方式代表了今后重大历史问题研究的方向,值得学术界仿效和认真推广.

  • 标签: 夏商周断代工程 纪年 年表 古代历史 西周 三代
  • 简介:七、八月,盛夏,烈日炎炎。在考古界有这样几位青年学者,他(她)们利用暑假及考古工地间歇的时间,自发组成“商周田野工作坊”,经费AA制.连续五年,冒着酷暑,到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七省进行考古考察。每次考察之前,都要先明确考察目的和涉及的学术问题,并做适当的资料准备。他们白天勘察现场,观摩实物,晚上不顾每天的筋骨之劳,还要座谈讨论,交流收获。这在学术氛围比较浮躁的当下是难能可贵的。有付出就有收获,下面一组文章就是他们各自收获的一部分,我拜读之后,亦有所得.兹写出与大家分享。

  • 标签: 考古学 工作坊 无私奉献 商周 论文 黄河中下游
  • 简介:商代甲骨卜辞里的牢、■分别指经过系养的牛和羊。西周以来牢字取代了■。为了区别经圈养的牛和羊,在牢前加上大小,用大牢专指体型相对于羊要大的经圈养的牛,用少牢专指体型相对于牛要小的经圈养的羊。《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关于"太牢""少牢"分别是牛、羊的说法更贴近周代社会实际。

  • 标签: 商周时期
  • 简介:本文对科学发掘的扁足鼎进行分析,指出其功能主要是作盛食之用,并在西周中期发展为温器。扁足鼎是商文化青铜器组合中的重要部分,使用者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等级。商文化的这种传统因素,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直至扁足鼎消亡。

  • 标签: 扁足鼎 功能 文化属性 社会等级
  • 简介:要害问题是月相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仔细琢磨,要害问题是月相定点与不定点。试想:初吉为朔,定点的;既望为十六,定点的;“三日曰朏”,是定点的;焉有既死霸、既生霸为不定点乎?将《汉书·世经》有关文字粗略(还不必细细)校读,就可明白,刘歆表述得很清楚:

  • 标签: 夏商周断代 既生霸 既望 汉书 文字 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