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管周围间隙由软脑膜围绕血管走形形成,参与脑内液体交换和废物清除。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提示大脑清除机制障碍,与多种临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近年来关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颇多,文章对其解剖学、神经影像学、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微血管 扩张,病理性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血管造影技术进展迅速,这与介入放射学、现代肿瘤学、外科学及血管外科学等学科发展迅猛有关。本文初步报道我院引进德国西门子ArtisFA1250m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后,从2008年1月-2009年6月所作的380例周围血管造影、造影后插管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及保守治疗情况,以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血管造影技术水平。

  • 标签: 周围 血管造影术 介入
  • 简介:摘 要:作为一项介入治疗技术,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自60年代起,便在我国得到了显著发展,对此类疾病起到了巨大的治疗效果。目前,就我国现有的患者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得知周围血管病的主要诱发群体在于老年。我国目前采用管腔内支架对周围血管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与以往治疗模式相比,管腔内支架可以有效弥补PTA治疗的不足,从而保持血管可以长期开通。此技术于1986年使用,在1988年得到了全面改良。1991年,我国首例应用周围血管管腔内支架手术取得了巨大成功,全面奠定了管腔内支架在我国的治疗基础。因此,本文将就周围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展开综述。

  • 标签: 周围血管疾病 老年群体 介入治疗 研究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超声诊断对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检测。方法将本院2014年5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患有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所有患者的外周血管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和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分析记录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超声诊断并明确定位上肢或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24例(其中22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2例上肢急性深静脉血栓),急性动脉阻塞12例。24例超声排除急性深静脉血栓诊断中12例检出引起肢体肿胀或疼痛的其它原因。超声诊断后,立即对患者进行治疗,复查血栓部位部分或完全再通。结论超声检测在周围血管疾病诊断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和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周围血管疾病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诊断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检查显示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患者30例;所有病例均常规行T2WI、T1WI、FLAIR及DWI扫描,其中17例行MR增强扫描。结果:30例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均发生在大脑半球,单侧9例,双侧21例;单发7例,多发24例,呈圆形、椭圆形及蜘蛛网状:直径2~2.5mm;MRI不同序列显示扩大间隙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增强扫描无强化。30例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见于任何年龄组,其中年龄〈20岁6例,20~60岁13例,〉60岁11例。结论:MRI在显示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位置形态、信号特征及强化特点均有典型表现,可以进行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 标签: 脑血管周围间隙 MRI 诊断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PTC)、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renal peritubular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RPECs)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研究结果,从PTC血流量减少、RPECs损伤以及PTC稀疏等方面分析PTC与AKI发病的可能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PTC在AKI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TC的损伤甚至可能是某些AKI的始动因素。研究RPECs损伤及其保护机制可能为预防AKI发生、延缓AKI向慢性肾脏病(CKD)转化提供潜在的、新的治疗思路。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毛细血管 肾小管 发病机制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是脑小血管病的早期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之一。研究表明,EPVS可能是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早期独立危险因素,在认知损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EPVS与PSCI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认知 认知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发展转移过程中对胃周围动脉血管鞘的影响,为胃癌的外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4月至2005年2月经外科治疗的各期胃癌患者59例共计包括血管鞘的胃左和(或)胃右动脉标本107份(胃左动脉55份,胃右动脉52份),采用冰冻切片,并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酶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标本进行染色。结果Ⅰ、Ⅱ期胃癌没有发现有癌细胞转移至血管鞘内,进展期胃癌血管鞘内和(或)鞘上发现转移的癌细胞或癌细胞簇,包括2例Ⅲ期胃癌患者的4份标本和12例Ⅳ期胃癌患者的22份标本。107份血管鞘上的毛细淋巴管被5′核甘酸酶染成棕褐色,被碱性磷酸酶染成蓝色的血管鞘上毛细血管有101份,两种结构随着肿瘤的进展数目增多,密度增大(均P=0.000)。结论对于Ⅱ期以上的进展期胃癌根治术需要采用血管鞘内分离以彻底清扫动脉周围组淋巴结。

  • 标签: 胃肿瘤 血管鞘 细胞角蛋白 5′-核甘酸酶-碱性磷酸酶双重染色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20例周围血管损伤患者院前的急救措施,以期提升医护人员的抢救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修复大血管损伤手术的概率。方法如果大量出血是由于开放性大血管喷射造成的,此时需要借助于纱布卷或者纱布块直接对创口进行填塞,很大一部分大血管损伤的患者,则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损伤处用指压进行止血即上袖带式气压止血带止血、加压包扎。结果在120例患者中,有5人出现了死亡,而剩余的115例患者在生命体较稳定的前提下安全进入医院治疗。讨论有效的院前急救和确切的手术修复,可以大幅度提高大血管损伤的治愈率。

  • 标签: 周围血管 损伤 院前急救 探讨
  • 简介:摘要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直接影响卒中患者的转归。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提示大脑清除机制障碍,可影响认知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存在EPVS会加重PSCI。文章对EPVS与PSCI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小血管疾病 认知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外周血管病是指除冠状动脉之外的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的狭窄、闭塞或瘤样扩张疾病。冠状动脉与非冠状动脉循环相互共存,两者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同时受到一种疾病进程影响,往往需要类似的治疗方法。临床实践中,心血管专科医生常常关注到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性病变,然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冠状动脉以外,还常累及脑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等多处血管。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人类疾病谱中首要的死亡原因,

  • 标签: 周围血管病 治疗方法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冠状动脉循环 粥样硬化性病变 疾病进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在周围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患有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所有患者的周围血管进行二维超声、彩色和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并分析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共误诊5例,诊断准确率为9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诊断出多种周围血管疾病,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可用于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

  • 标签: 超声 周围血管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48例门静脉患者实施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术后体温均低于38.7℃,经动态观测血小板计数均低于500万/L,术后均无肝昏迷、发热等并发症,3d后腹腔引流液减少,拔管后均康复顺利出院。随访3年,无肝性脑病出现。结论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术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可减少术后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

  • 标签: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 预后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周围血管病患者足部溃疡及坏疽问题的护理内容及疗效。方法:此次选择周围血管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均出现足部溃疡与坏疽情况,通过抽签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用在对照组患者治疗中,而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使用了优质护理方法,在对两组患者分别使用不同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对此分析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以及护理质量等各项护理效果指标。结果:对比护理有效率,研究组为89.74%,对照组为79.62%,说明研究组所采用护理措施更具实效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创面愈合时间,研究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28.26±3.75)d,对照组为(35.84±5.69)d,研究组护理措施,更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结论:周围血管病患者发生足部溃疡、坏疽情况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加速患者症状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周围血管 足部溃疡 坏疽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raden评分表在周围血管外科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Braden评分量表对周围血管外科病人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对高风险患者及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护理人员能自觉采取压疮预防措施,压疮发生率下降。结论正确评估压疮相关因素,对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做出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并实施针对性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Braden评分表 周围血管外科 压疮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及研究浅静脉移植修复周围血管损伤术的术后护理。方法:选择自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来本院就诊且接受浅静脉移植修复周围血管损伤手术的患者 60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一系列的术后护理,观察其经过护理后的健康恢复状况。结果: 在手术之后的 12 个小时之内,有 3 例患者出现血管危象, 5 例患者出现创口感染。经过本院护理人员的及时对症护理,患者均脱离危险。

  • 标签: 浅静脉移植 血管损伤 术后护理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