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叶绿素类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及其衍生物,高等植物和藻类中包含大量的叶绿素,本文在前期提取蓝藻叶绿素的基础上,研究了叶绿素钠盐制备条件并分析了其结构,结果表明:温度60℃、时间40min以上时皂化较彻底;酸化置pH1-2、温度50℃、时间超过60min化较彻底,再成盐结晶得到叶绿素钠盐,得率为1.91%;通过HPLC、UV、LC/MS等方法,分析测试所得到的叶绿素钠盐并进行结构鉴定,得出Cuchlorinp6为叶绿素钠盐主要成分,根据它的分子结构和产生的分子离子峰碎片,推测分析了其电离机理。[关键词]叶绿素钠盐制备分析检测蓝藻为原核生物,又称蓝绿藻或蓝细菌。蓝藻是所有藻类生物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光合放氧生物,蓝藻在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蓝藻中含有丰富的藻胆蛋白、天然色素、多糖、油脂等,因此综合利用蓝藻成为近年来开发研究的热点,其中研究得最为广泛为蓝藻中的叶绿素叶绿素类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及其衍生物,高等植物和藻类中包含大量的叶绿素[1]。叶绿素类似物中的卟啉环结构类似人体血红素结构,可促进创伤和溃疡愈合、活化细胞、抗贫血、抗菌消炎等多种活性功能,同时它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护肝以及抗衰老;研究表明,叶绿素能有效抑制多环芳烃类的诱变作用,对抑制癌细胞生成也有一定的效果[2]。叶绿素衍生物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叶绿素钠可作食品添加剂和日用化工的染色剂[3]、脱臭剂[4],且还可用来制造光敏剂[5]、汽油和涂料的添加剂等,叶绿素钠盐还可作为医药原料起到保肝、护胃、抗贫血的作用[4],对传染性肝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肾炎、胰腺炎、以及白血病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6]。本文在提取蓝藻叶绿素的基础上,研究了叶绿素钠盐制备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分析检测 制备分析 叶绿素铜钠盐制备
  • 简介:叶绿素钠盐与环孢菌素A组[(SCC+CsA组1)C组],叶绿素钠盐与环孢菌素A组小剂量组[(SCC+CsA组2)D组],骨髓病理切片显示SCC+CsA小剂量组骨髓增生较模型组小鼠(造血组织容量<34%)改善明显(造血组织容量80%)

  • 标签: 介导再生 免疫介导 再生障碍性
  • 简介:参照国家标准GB/T23749—2009,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碳酸饮料中叶绿素钠的含量。通过对叶绿素钠的测定进行不确定度的评估,表达出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为测定叶绿素钠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测量数据。

  • 标签: 不确定度 叶绿素铜钠 分光光度法
  • 简介:摘要:氨溶液用于粘胶纤维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浆粕聚合度的测定,在实际制备过程中配制量通常较大,为了迅速制备出浓度准确的氨溶液需要控制好制备过程中的细节操作。

  • 标签: 铜氨溶液  硫酸铜  氨水   
  • 简介:通过对料浆法合成酞菁(CuPc)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了料浆法解决了传统生产CuPc的溶剂法和固相法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使CuPc的制备可以在工艺简单、无结块、无粘连、生产周期短与反应易控制的条件下,得到较高收率和质量的产品.

  • 标签: 铜酞菁 料浆法 制备
  • 简介:采用简单的溶剂热法在硅片上制备纳米粒子,发现反应方法、源等条件均会影响粒子的形貌及成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卿)等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变源可以控制粒子的形貌变化,而通过此法得到的粉产物纯净但有团聚现象发生,另外源不同制备粒子结晶度也不同。

  • 标签: 硅片 溶剂热法 铜粒子
  • 简介:摘要:随着水体重金属污染严重与环境治理力度加强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使用更加安全的水资源成为了人们迫切的要求。因此需要一种价廉、吸附性能高的吸附剂来治理污水。生物炭是一种新型环保型吸附剂,由于其原材料易得、廉价且表面官能团丰富,对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已成为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生物炭可以利用玉米秸秆等其他的农业生产废弃物来制备。但是普通的生物炭跟传统的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没有多大差距,一般要对生物炭进行一些改性来提高吸附性能。

  • 标签: 生物炭 铜离子 吸附
  • 简介:摘要:以L-天门冬氨酸和氢氧化铜为原料探究合成天门冬氨酸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温度80℃、pH值7、反应物浓度45%、时间2.5h,所得天门冬氨酸的螯合率为98.7%。并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其进行鉴定。

  • 标签: 天门冬氨酸铜 螯合铜 天门冬氨酸
  • 简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纳米亚铬酸的方法,它包括步骤:(1)将甲苯、水和乳化剂混合,超声乳化成微乳液;(2)将硫酸溶液和重铬酸钾的氨溶液滴加到微乳液中,生成胶状沉淀;(3)反应完毕后蒸走甲苯和水,残余物依次用无水乙醇和水洗,最后用丙酮洗,在55~66℃湿度下干燥,得到土黄色粉末;(4)锻烧制得纳米级亚铬酸。用高能球磨法使纳米级亚铬酸嵌入或粘附于高氯酸铵晶体表面所形成的复合粒子,可大大地提高了对高氯酸铵的催化效果。

  • 标签: 亚铬酸铜 纳米级 制备 微乳法 高氯酸铵 硫酸铜溶液
  • 简介:以CuS04·5H2O和次亚磷酸钠(NaH2PO2)为原料,采用控制反应温度的方法实现了均相体系内纳米粒子的还原制备,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手段对产物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反应体系在70℃下反应20min可以得到的产物为粒径分布在70-150nm的球形纳米粒子。

  • 标签: 均相还原 铜纳米粒子 反应温度
  • 简介:针对环境监测中叶绿素a测定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探讨了叶绿素a的分光光度法及荧光法的不同,对不同厂家、不同型号荧光法仪器测定叶绿素a进行了比较,并且指出在实际工作中,荧光法测定仪应经常与实验室测量方法进行比对。

  • 标签: 叶绿素A 分光光度法 荧光法 比对
  • 简介:在我中学时代的日记本中,夹着一张瘦长的纸条。和语言无关,它是一次生物实验的收获。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我终于做出了自己最为满意的叶绿素试纸。深绿、浅绿、淡黄,叶绿素中的各种成分经过化学药水的刺激为我展现出了其生命内部灿烂无比的彩带,那一刻,我无比激动——一片普通的绿叶背后,原来有着丰富的色彩。

  • 标签: 生物实验 叶绿素 中学 语言 试纸 二氧化碳
  • 简介:以维生素C为还原剂和覆盖剂,在水溶液中制备纳米颗粒,并研究其催化性能。研究不同维生素C浓度对纳米颗粒尺寸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计(FTIR)对所制备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维生素C浓度的增加,纳米颗粒的尺寸减小。维生素C在防止纳米颗粒氧化和团聚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帮助纳米颗粒在应用过程中保持较高的稳定性。所制备纳米颗粒在PMS氧化丝氨酸过程中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活性。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随颗粒尺寸的减小而提高。纳米颗粒有望用于催化和环境修复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铜纳米颗粒 维生素C 丝氨酸 PMS 氧化 动力学
  • 简介:首先采用高浓度湿磨法制备超细WO3-CuO混合粉末,800℃空气中焙烧90min后得到CuWO4-WO3前驱体粉末,再通过氢气还原获得超细W-Cu复合粉末。将该复合粉末与直接还原超细WO3-CuO混合粉末所得的W-Cu复合粉末进行对比,并研究还原温度对W-Cu复合粉末的微观形貌、成分与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30h高浓度湿磨,WO3-CuO混合粉末的中位径由44.88μm降至0.28μm,焙烧后得到的CuWO4-WO3粉末平均粒径小于0.7μm且分散良好。由CuWO4-WO3还原获得的W-Cu复合粉末细小、分散均匀,还原温度对其形貌影响不大,由WO3-CuO混合粉末直接还原得到的W-Cu复合粉末由大量W-Cu纳米颗粒构成,随还原温度升高,纳米W-Cu颗粒逐渐长大。

  • 标签: 湿磨 粒度分布 钨铜纳米粉末 还原温度
  • 简介:以葡萄糖为还原剂,CuO为源,PVP为添加剂,NaOH为中和剂,采用水热还原法制备粉,研究反应液中NaOH的浓度、葡萄糖的浓度、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粉的形貌与物相组成以及粒度与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溶液中NaOH的质量浓度ρ(NaOH)小于120g/L时,或葡萄糖的质量浓度小于270g/L时,或反应时间不足6h时,CuO不能完全被还原为金属,产物中存在氧化亚铜.NaOH浓度与葡萄糖的浓度以及反应温度对粉粒度都有显著影响.随ρ(NaOH)增加,粉粒度增大,团聚加重,而随葡萄糖浓度增加或反应温度升高,粉粒度减小.在ρ(葡萄糖)为315g/L,ρ(NaOH)为120g/L,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6h条件下可制得平均粒径为4.039μm的类球形粉,该粉的起始氧化温度为190℃,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

  • 标签: 铜粉 水热 还原 葡萄糖 氧化铜
  • 简介:中文摘要:和铜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易加工成型性能等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电子和能源等行业,因此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铜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保证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的同时还要求它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人们不断地探索各种方法以使导电性和导热性不下降的同时又能具有较高的强度。而碳材料作为优异的第二相增强体材料可以提高基体的各向性能,则本文综述了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研究现状。

  • 标签: 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 简介:蚀刻废液是PCB生产的主要危险废液,废液中舍有大量离子。文章阐述了PCB蚀刻废液回收铜制备粉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蚀刻废液回收铜制备粉的工艺和方法,对各工艺方法的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蚀刻废液回收铜制备粉技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蚀刻废液 回收 铜粉 综述
  • 简介:铬合金由于其高导电、耐腐蚀及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而备受关注,综述了铬合金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简要介绍了铬合金的性能,最后展望了铬合金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 标签: 铜铬合金 力学性能 导电率
  • 简介:金刚石/复合材料具有高的热导率和可调的热膨胀系数,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新型电子封装材料,可作为散热材料广泛应用于高功率、高封装密度的器件中。文中从工程化的角度出发,对应用中的瓶颈因素进行了研究。为改善其钎焊性能,采用磁控溅射、电镀等方法在金刚石/表面获得了附着力、可焊性良好的Ti-Cu-Ni-Au复合膜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钎焊试验,金锡焊料在复合膜层上铺展良好、无虚焊。对金刚石/的散热效果与钼铜片做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与钼热沉片相比,降温幅度超过20℃,具有更优异的散热效果。

  • 标签: 金刚石 电子封装材料 膜层 可焊性 散热效果
  • 简介:采用对电解液进行超声分散的新型电沉积法,制备超细粉,借助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激光粒度分析(SL)对所得粉末进行表征,研究电解液中Cu^2+浓度对粉末形貌、粉末粒径以及电流效率的影响,深入探讨粉末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所生成的粉末为弦c结构的单质;取决于乳化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分布,粉末具有鱼骨状和不规则状两种形貌;随着电解液浓度从0.03mol/L增加到0.09mol/L,粉的平均粒径从0.92μm线性增加到1.8μm,电流效率从65.5%线性提高到91.3%。

  • 标签: 铜粉 电沉积 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