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临床诊治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40例进行临床诊治效果分析,对这4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诊治,观察诊治效果。结果40例患者住院时间3h至13d,36例患者经上述综合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2例死于顽固性全心衰竭,2例死于心室纤颤。抢救成功率90%。结论在对患有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时,其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这种常规常规治疗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还是需要尽快的进行病情的确诊,同时尽快的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痊愈几率,从而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 临床诊治 分析
  • 简介:【 摘要 】 目的 主要是分析了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方面的问题。 方法 选取到了我院 2011.12-2013.12 月期间收治到的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 34 例作为了这次研究的对象,为他们进行了心电图的一个检查,并且把心电图检查的结果特点以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一个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 在心电图检查的诊断里,对右胸所采取到的 V3R-V6R 这四个导联里任何一个导联所出现的 ST 段抬高都在 1mV 以上的情况都可以被诊断成了右室心肌的梗死情况。 结论 现在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倒的都是一些常规的十二导联对右室心肌梗死进行了一个心电图的诊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加做右胸导联的检查,主要是为了提升到右室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的机率。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研究分析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的心电图改变特点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作为研究时段调选,该时段内我院中确诊存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62名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试验,医务人员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收集以后,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特点,并按要求分析患者的个体状况,在确认患者的基本资料后,由医务人员判断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特征。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本次研究中的62名患者中,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共计29名,下壁、正后壁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26名,前间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共计1名,而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共计6名。结论:当患者出现右心室心肌梗死时,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出现极大的变化,而医务人员在进行患者的病情分析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特征了解患者的心肌梗死状况,为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右心室 心肌梗死 心电图 改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研究目标选择为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这一时间段中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针对患者的早期心电图情况进行检查以及诊断,随后开展治疗并观察。结果:临床中,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的发病诱因较多,本次研究对患者诱因进行分析后开展治疗,患者治愈率为97.62%(82/84),其中存在2例患者由于心力衰竭死亡,病死率为2.38%。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治疗时,心电图检查可以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医护人员应为患者提供扩容升压治疗,并结合患者情况使用血管扩张剂,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患者的存活率。

  • 标签: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 临床诊断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arvi)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的心肌梗死虽然只占急性心肌梗死的12%,但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左心室心肌梗死相比较,arvi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均有一定的特殊性,心电图的早期诊断对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其发病后心电图的变化过程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本文通过对32例arvi心电图回顾研究,分析arvi心电图表现特征及其转归过程,探讨arvi的心电图诊断要点。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图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右心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RVMI患者中选取8例。临床治疗期间,实施优质护理,观察治疗护理效果,评估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8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护理满意率为87.50%;干预后患者的SAS评分明显降低,QOL评分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RVMI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 标签: RVMI 优质护理 生活质量 心理状态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及预后质量等情况,以便以后诊疗此类患者有可参考数据。方法取本院心内科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诊疗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43例作为分析对象,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系统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所有患者接受对症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均得到改善,总有效率达到95.3%(41/43);血流动力学无出现异常情况。结论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患者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掌握病情后制定针对性抢救措施,全面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期间要密切监测其身体体征变化,控制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 标签: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塞 临床 诊治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辅助检查特点及不同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及预后,探讨ARVC的护理方法。方法采集ARV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及进行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护理人员在ARVC患者入院时找出其现存的健康问题,及时提出护理诊断及护理对策,并在实施过程中积极寻找潜在的健康问题,不断修改护理措施,使护理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肌病 护理
  • 简介:摘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D/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多数患者可有家族史,其发病较为隐匿,患者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昏厥、心力衰竭和猝死。心电图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室速发作后,心电图异常更为明显。近年来,关于心电图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有一些研究新进展,总结如下。

  • 标签: 心电图 ARVD/C 室性心动过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无创诊断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45例,均行心电图检查,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介入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心电图V3R~7R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10h者64.44%,QRS波呈QS波者62.22%,ST段恢复到等电位时,T波已呈倒置状态者62.22%,与同一指标中其他心电图变化情况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好转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P<0.05)。结论右心导联心电图检测不同导联ST段改变可用于右心室心肌梗死无创诊断中,在保守治疗基础上行介入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右心室心肌梗死 无创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是临床最常见可能导致患者猝死的器质性心脏病。ARVC病变主要累及右心室,并以右心室部分心肌被纤维和(或)脂肪组织替代、右心室扩大、室壁变薄和发生单个或多个室壁瘤为主要表现。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肌病 诊断
  • 简介:目的评价心血管造影术(angiocardiography,ACG)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对11例临床确诊ARVC的患者行左心室右心室造影,观察其形态及运动功能(特别是漏斗流出道、心尖小梁部以及下壁).结果11例均行右心室造影,形态上表现为漏斗流出道扩张,其中7例为局限性扩张,3例为局限性扩张并囊袋状突出,1例为局限性扩张并叠盘状影;心尖小梁部8例叠盘状影,2例囊袋状突出,1例叠盘状影并囊袋状突出;下壁9例囊袋状突出,1例叠盘状影,1例囊袋状突出并叠盘状影.在运动功能异常方面,运动减弱最明显,分别见于漏斗流出道8/11,心尖小梁部10/11,下壁10/11;其次为无运动,分别发生在漏斗流出道2/11,心尖小梁部1/11,下壁1/11.1例还另行左心室造影,表现为:小梁粗大,心尖囊袋状突起,切迹,室间隔光滑.结论右心室造影,征象明确,只要抓住发育不良三角形态及功能变化,就能作出正确诊断.ACG是ARVC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 心血管造影术 诊断
  • 简介:摘要右心室梗死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少见,常常在临床心电图诊断中误诊和漏诊,本人谈谈右心室梗死的诊治体会,提高对右心室梗死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 标签: 右心室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需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采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而对照组50例采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治疗。比较两组起搏参数和心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电极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在射血分数及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对照组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脏功能影响小、同步性高、起搏短及安全性高,明显提高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选择。

  • 标签: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并右心室梗死(RVMI)的临床诊断及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急性下壁(AMI患者106例,其中合并RVMI37例(观察组),不合并RVMI79例(随机抽取37例为对照组)。对患者的临床诊断特点及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提示下壁AMI并RVMI改变37例,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37例,右冠近中端闭塞34(91.9%)例,远端0例,均为右冠脉优势型。回旋支阻塞3例(8.1%),且呈左冠脉优势型。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MI)常合并右心室梗死。对右心室梗死的识别颇为重要,因为应急处理的原则不同。下壁AMI并RVMI的血管病变部位多见于优势型右冠脉的近中段。

  • 标签: 右心室梗塞 临床诊断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住院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共计23例,将该2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时间内住院治疗的无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23例,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ST段抬高情况以及冠心病相关因素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ST段的各项阳性指标大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冠心病相关因素发生情况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能够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急性下壁 右心室心肌梗死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以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依据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71例,为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71例,为急性下壁合并未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两组患者均行12导联及右胸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可知,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是导致右心室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因素,且以2或3支病变为主;且两组患者ST段抬高三项指标的阳性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电图STV3R-V6R抬高≥1mm、或STⅢ/STⅡ抬高≥1在急性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诊断中均有较高的价值,诊断阳性率价高,可应用于该病的诊断中。

  • 标签: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室心肌梗死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简述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疗。方法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患者进行诊疗。结论超声心动图或心室造影发现有明显的右心室异常或室速不易控制后亦差。对那些可能出现猝死而药物不能满意控制的心律失常者,宜采用非药物方法治疗。

  • 标签: 致心律失常性 右心室 心肌病 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