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牙槽骨缺损患者修复治疗中采用可吸收胶原(bio-gide)结合无机牛骨(bio-oss)的价值。方法:筛选2019年2月-2021年2月自本院牙槽骨缺损患者150例展开研究,并按“随机抽样法”分2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bio-gide结合bio-oss修复方案,对比2组临床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可吸收止血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脊柱外科手术患者 60 例,男 34 例,女 26 例,平均年龄为 37.2 岁,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观察 2 组患者术中出血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止血时间、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随访期内,治疗组患者愈合情况、血常规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可吸收在脊柱外科手术中止血快、引流量少,恢复好,临床值得应用。

  • 标签: 可吸收血膜 脊柱外科 应用  
  • 简介:摘要:水蒸气渗透和系数是判断防护鞋吸湿和透气性的检验指标。该指标分为水蒸气渗透和水蒸气吸收两个检验步骤,并根据检验结果计算出水蒸气系数,以此判断鞋帮皮革和衬里的透气性能好坏。

  • 标签: 安全鞋 水蒸气吸收性 时效性 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在手足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用传统螺钉和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骨折愈合时间为(11.08±1.82)、住院时间为(12.26±1.2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骨折愈合时间为(16.89±1.59)、住院时间为(16.58±2.1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疗效显著,缓解了患者疼痛程度,临床推广好。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自身增强可吸收棒 手足部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可吸收板用于眼眶骨折修复手术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眼眶骨折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使用传统修复材料Medpor进行眼眶骨折修复手术,观察组则采用可吸收板进行手术。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复视分级及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2%(47/51)高于对照组的76.5%(39/51)(χ2=4.74,P=0.029)。术前1 d、术后1周复视分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1.56,P=0.853、0.130);两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组复视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00、-2.95,P=0.003、0.003)。观察组近立体视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较对照组恢复程度更高(χ2=3.96、4.55,P=0.047、0.033);观察组恢复得更快(χ2=-3.46,P=0.001)。结论可吸收板修复眼眶骨折可显著改善复视及双眼立体视功能。

  • 标签: 板,可吸收 手术,修复,骨折,眼眶 分级,复视 功能,立体视,双眼
  • 简介:摘要拉提带中面部提升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面部提升手术方法。手术用双平面提升的方式。深平面:在骨膜层面进行隧道式分离,松解后软组织获得一定活动度,将拉提带置入分离后的软组织深面进行提升,提升后的组织易位愈合,加强了提升力量和持久;浅平面:在SMAS层面和颧脂肪垫后用针芯作为锥状剥离器进行蜂窝状隧道式松解,将带线的拉提带片置入隧道内进行提升,提升后的组织同样获得易位愈合,拉提带对面部提升、尤其是中面部提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中面部 拉提带 提升术 微创 安全
  • 简介:摘 要:太阳能利用形式中,光热转换具有直接、高效等优点。选择吸收涂层太阳能中高温热利用的关键技术,正成为研究热点。真空磁控溅射技术具有溅射速率高、层沉积速率高、薄膜性能稳定、重复性好以及基底和薄膜材料选择广泛、可沉积多层等特性,得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应用。本文对制备的太阳光谱选择吸收涂层的最大使用温度≥250℃。吸收比α≥0.92 150℃的发射比ε≤0.08。实验表明,层在真空或高温大气工况下具有极高的抗氧化性,吸收层和基材结合牢固,层的内应力较小,长期工作不脱,物理化学性能不衰减,在大气和真空中正常工作寿命均超过20年(涂层光学性能衰减不超过≤0.05)。

  • 标签: 光热转换,选择性吸收涂层,老化性能,寿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粤北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23例、女37例,年龄(30.25±2.37)岁,给予微型钛板及螺钉固定;观察组男24岁、女36例,年龄(30.49±2.28)岁,给予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咬合力、咀嚼效率、固定力及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效果。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咬合力、咀嚼效率、固定力分别为(160.92±4.18)lbs、(0.75±0.22)、(4.58±0.32)N,均高于对照组(100.28±4.46)lbs、(0.61±0.17)、(3.58±0.29)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颌骨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8±0.27)个月,短于对照组(3.20±0.4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6/60),低于对照组31.67%(1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对照组70.00%(4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可显著改善颌骨骨折患者咬合关系,固定及复位的稳定性较高,可显著减少骨折愈合时间,并避免了金属残留引发的并发症,效果较好。

  • 标签: 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颌骨骨折 咬合力 咀嚼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可吸收螺钉治疗四肢骨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在2020年9月到2021年9月这个阶段内收治的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70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对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患者35例,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模式,对观察组来说实施可吸收螺钉治疗模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可吸收螺钉 四肢骨关节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可吸收缝合线体外降解及妇产科的应用价值。方法:收纳时间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入组资料74例妇产科患者,采取抽签分组,研究组:可吸收缝合线,对照组:一般缝合线,指标评估包括并发症、感染、愈合及总住院时长数据。结果:数据汇总可知,研究组病例的住院时长较短,且伤口的愈合效果好于参照组病例,P<0.05;研究组病例无并发症以及其他感染的发生,比较于对照组病例的发生数据,P<0.05。结论:可吸收缝合线的使用,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解效果,在妇产科的手术中取得广泛的应用,有效降低临床患者的并发症,预防感染事件的发生,加快患者的身体恢复,临床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 标签: 可吸收缝合线 体外降解 妇产科
  • 简介:摘要随着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支架置入治疗逐渐成为外周动脉疾病,特别是下肢动脉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由于永久金属支架弊端的不断显露以及可吸收材料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远期并发症更少的可吸收支架。目前可吸收支架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运用已经相对成熟,本文就可吸收锌合金支架在外周动脉疾病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可吸收置入物 支架 外周动脉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并探讨改良缝合法结合可吸收微型锚钉修复伸肌腱I区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51例手外伤伴伸肌腱止点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2例,年龄19~61岁,患者均采用改良缝合法结合可吸收微型锚钉修复重建伸肌腱止点的手术方法治疗,分析临床效果及优缺点。结果术中观察肌腱断端对合质量比较好,术后肌腱愈合良好。51例均得到1~3年的随访,其中36例(70.59%)40指经过治疗后手指可伸直180°,或者近180°,其中有15例(29.41%)18指由于合并肌腱损伤或瘢痕挛缩原因有10°~20°屈曲畸形无法矫正,但矫正后的手功能基本恢复。结论采用改良缝合法结合可吸收微型锚钉修复伸肌腱止点手术治疗方法,肌腱断端对合质量比较好,术后肌腱愈合良好,伸指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改良缝合法 可吸收锚钉 伸肌腱I区止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膝关节镜下可吸收铆钉对小儿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髁间棘撕脱骨折患儿48例,以掷硬币法分为研究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另给予膝关节镜下可吸收铆钉治疗。对比两组患儿膝关节功能评分、复位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复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镜下可吸收铆钉对小儿髁间棘撕脱骨折的治疗效果显著,患儿膝关节功能复位效果良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可吸收铆钉 膝关节镜下治疗 髁间棘撕脱 小儿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膝关节镜下可吸收铆钉对小儿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髁间棘撕脱骨折患儿48例,以掷硬币法分为研究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另给予膝关节镜下可吸收铆钉治疗。对比两组患儿膝关节功能评分、复位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复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镜下可吸收铆钉对小儿髁间棘撕脱骨折的治疗效果显著,患儿膝关节功能复位效果良好,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可吸收铆钉 膝关节镜下治疗 髁间棘撕脱 小儿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际线内小切口联合可吸收内固定装置在颧弓骨折中的应用,评价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对照分析将60例颧弓骨折患者分成实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各20例。实验组行发际线内小切口并使用可吸收内固定系统进行骨折断端固定;对照组1行发际线内小切口,使用常规钛板钛钉进行固定;对照组2行耳屏前切口,采用可吸收内固定系统进行骨折断端固定。术后从患者满意度、开口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疗效综合评估四个方面,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术后6月开口度与对照组一和对照组二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临床综合疗效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行发际线内小切口联合可吸收内固定装置治疗颧弓骨折,具有创伤小,伤口隐蔽,无需二次手术取出,患者满意度高等特点,且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发际线内小切口 颧弓骨折 可吸收内固定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三病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的37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2例;年龄(48.2±5.6)岁(20~69岁);左侧12例,右侧20例,双侧5例;跟骨Sanders分型:Ⅱ型20侧,Ⅲ型22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Gissane角。术后6个月采用Morrey法评价术后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效果。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2.7)个月(13~1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克氏针变形或断裂、骨折复位丢失、克氏针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7例患者跟骨解剖形态均恢复满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öhler角为13.3°±1.6°、32.5°±5.5°、32.7°±5.4°,Gissane角为78.3°±6.7°、127.2°±6.7°、128.0°±6.4°,以上指标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距下关节活动度:轻度25例,中度12例,中度以上受限率为32.4%(12/37)。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12例,良21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33/37)。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

  • 标签: 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跗骨窦
  • 简介:摘要探讨聚左旋乳酸(PLA)可吸收软组织提拉整形带(商品名微拉美)辅助鼻中隔软骨及耳郭软骨在鼻整形术的应用效果。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深圳宝丽医疗美容门诊部用微拉美辅助鼻中隔软骨及耳郭软骨行鼻整形45例,男1例、女44例,年龄21~32岁,平均24岁。取患者自体鼻中隔软骨延长鼻中隔,抬高鼻尖,微拉美制成2~3 cm条状,缝合加强固定,自体耳郭软骨作为鼻尖修饰移植物,膨体聚四氟乙烯填充鼻背。45例患者均取得较好效果。术后随访1~7个月,患者均对效果满意,鼻部形态美观,无不良反应。微拉美辅助鼻中隔软骨及耳郭软骨加强固定,可提高手术整体效果。

  • 标签: 可吸收软组织提拉整形带 鼻中隔软骨 耳郭软骨 鼻整形术
  • 简介:摘要孤立纤维肿瘤(SFT)作为一种梭形细胞间叶源肿瘤,好发于胸膜,也可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其中眼内SFT十分罕见。本文报道2例脉络SFT患者,经临床、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确诊。眼球摘除术后目前均未见复发或转移。

  • 标签: 脉络膜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下积液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选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颅脑外伤后并发创伤下积液病人7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阿托伐他汀钙口服,腰椎穿刺或者腰大池置管引流脑脊液,高压氧疗等治疗。结果:60例病人复查颅脑CT,硬下积液完全消失或者接近于基本完全消失。16例病人复查颅脑CT存在硬下积液量较少,病情不再持续进展,对病人基本无影响。其中2例病人变成慢性硬下血肿。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口服,腰椎穿刺或者腰大池置管引流脑脊液,高压氧疗是创伤下积液的有效保守治疗手段。

  • 标签: 创伤性硬膜下积液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慢性硬膜下血肿 阿托伐他汀钙 腰椎穿刺 腰大池置管引流 高压氧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原发性肾病(IMN)脾肾气虚证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1年1月本院62例IMN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以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肾方。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BUN、SCr、胱抑素C(Cys-C)、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PLA2R)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EC)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1q;收集24 h尿液,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29/31)、对照组为74.19%(23/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38)。治疗后,观察组下肢浮肿、乏力纳差、面色无华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07、10.80、4.34、4.57,P值均<0.001);血清Cys-C水平[(0.51±0.05)mg/L比(0.55±0.06)mg/L,t=2.85]、24 h尿蛋白定量[(0.95±0.19)g比(1.38±0.23)g,t=13.32]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PLA2R[(17.53±1.84)Ru/ml比(19.62±2.05)Ru/ml,t=4.22]、EC[(2.74±0.26)μg/L比(3.05±0.37)μg/L,t=3.82]及补体C1q[(152.34±15.62)mg/L比(169.33±16.77)mg/L,t=4.1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4/31)、对照组为16.13%(5/3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81)。结论肾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有效减少IMN脾肾气虚证患者的蛋白尿,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尿蛋白及补体C1q、PLA2R、EC水平有关。

  • 标签: 肾小球肾炎,膜性 膜肾方 补体C1q 抗磷脂酶A2受体 E-钙黏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