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20年9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病科就诊,根据临床症状和临床检查诊断为TMD者,共纳入患者3 425例,其中男性1 158例,女性2 267例,中位年龄为32岁。分别采用χ²检验和非参数秩和检验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方式、疼痛部位、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影像诊断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性别、年龄段、病程区间的分布特点,以及疼痛方式、疼痛部位、影像诊断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病程区间的分布差异,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 425例患者中,29.1%(997/3 425)伴关节弹响,40.1%(1 373/3 425)患者开口受限。开闭口和(或)侧方和(或)前伸疼痛以及其他疼痛不伴有触痛者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P<0.05),伴有触痛者则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1);56岁以上者触痛合并开闭口和(或)侧方和(或)前伸疼痛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P<0.01)。单侧TMJ疼痛患者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1);双侧TMJ疼痛和双侧TMJ合并单/双侧肌≤15岁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P<0.05);单侧TMJ疼痛病程≤1个月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P<0.01),双侧肌及双侧TMJ合并单/双侧肌者病程>3年者多于其他病程区间(P<0.01);单侧TMJ疼痛者的疼痛方式以开闭口和(或)侧方和(或)前伸疼痛者中较多(P<0.01),单侧肌和双侧肌者以触痛较多(P<0.01)。间隙变化男性显著多于女性(P<0.05),骨质增生和骨质吸收均为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5);间隙变化和发育问题均为16~35岁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P<0.05);骨质增生、骨质吸收及囊性变均为56岁以上者显著多于其他年龄段(P<0.01);间隙变化在病程≤1个月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P<0.001),骨质增生在病程>3年者显著多于其他病程区间(P<0.01)。结论TMD患者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多在发病半年内就诊,其疼痛方式、疼痛部位、TMJ影像特征在性别、年龄及病程分布等方面表现出一定规律性。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口颌面痛 肌痛 关节痛 临床流行病学
  • 简介:9200798抗口腔鳞癌单克隆抗体ASC5的制备与特异性分析/王济民…∥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2.27(2).-87采用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系细胞免疫βALB/C小鼠,将致敏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P3U1细胞融合,制备抗口腔鳞癌单抗ASC3,检测不同组织的反应。结果发现:①ASC5单抗与舌鳞癌Tc28113细胞为阳性反应,与宫颈癌HeLa细胞也有阳性反应。与其他细胞系则为阴性反

  • 标签: 口腔鳞癌 舌鳞癌 阳性反应 骨髓瘤 单克隆抗体 腺样囊性癌
  • 简介:9200445腔癌中C-Ha-ras癌基因点突变的研究/刘学锋…//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1.26(6).-326~328该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首次检测我国口腔癌中C-Ha-ras癌基因第十二位密码子的点突变.结果在11例口腔癌中有4例存在C-Ha-ras癌基因第十二密码子的点突变。提示:C-Ha-ras癌基因是与口腔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之一,点突变可能导致口腔癌中C-Ha-ras癌基因的激

  • 标签: 口腔癌 多形性腺瘤细胞 基因点突变 首次检测 涎腺组织 癌基因
  • 简介:一名50岁白人女性就诊于新泽西医科和牙科大学急诊室,主诉右侧面部疼痛3个月。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口内及口外检查。患者主诉张口受限和不能咀嚼硬物约1个月。病史无特殊。因患者咬肌注射治疗效果不佳且自述有持续的面部麻木.医师怀疑有病变存在.建议行影像学检查。CT及MRI显示右侧鼻咽黏膜下一处大的肿块达鼻咽腔。这一发现大大超出预料。这一病例给我们一些提示:R颔疼痛的原因是复杂的;疼痛的诊断与牙痛的诊断有很大不同:诊治有不寻常表现的尚须更多的培训。

  • 标签: 咬肌 鼻咽 口颌面痛 颞下颌关节
  • 简介:摘要口腔面部位于人体表面,同时也是骨折及错位、外伤性组织挫伤的好发部位,所以口腔面部损伤成为各种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此种损伤对生命的威胁虽然不及其他重要器脏的损伤,但发生此种损伤的时候也并发其他部位的损伤,比如颅脑损伤。发生其他并发损伤轻者会使患者咀嚼功能障碍,重者也会导致死亡。

  • 标签: 口腔颌面 损伤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咽后壁纱布填塞及手术部位对术后咽喉的影响。方法: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手术患者中选取88例,随机将88例患者分为均衡的两组,即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4例,将咽后壁无纱布填塞给予对照组,观察组正常填塞纱布。对比组间各时间段咽喉情况。结果:术后组间咽喉发生率对比(P=0.978,0.816,0.845,0.908)。裂以上与以下、上及下的几率对比(P=0.000,0.000)。结论:是否在手术中使用咽后壁纱布,可能不会影响术后发生咽喉的几率,手术因素可能为主要影响咽喉的原因。

  • 标签: 颌面手术 咽后壁纱布填塞 手术部位 术后咽喉痛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咽后壁纱布填塞及手术部位对术后咽喉的影响。方法: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手术患者中选取88例,随机将88例患者分为均衡的两组,即对照组44例与观察组44例,将咽后壁无纱布填塞给予对照组,观察组正常填塞纱布。对比组间各时间段咽喉情况。结果:术后组间咽喉发生率对比(P=0.978,0.816,0.845,0.908)。裂以上与以下、上及下的几率对比(P=0.000,0.000)。结论:是否在手术中使用咽后壁纱布,可能不会影响术后发生咽喉的几率,手术因素可能为主要影响咽喉的原因。

  • 标签: 颌面手术 咽后壁纱布填塞 手术部位 术后咽喉痛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对1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 患者的正畸治疗做了分析,并对10名患者正畸治疗后颅形态与功能的变化做了说明。(1)患者经过正畸治疗,颅形态的改变多为牙齿、齿槽的变化,软硬组织侧貌改善不理想,但患者下唇外翻得到改善。(2)正畸治疗后,患者息止间隙减小,下颌各种功能运动得到改善,颞关节状况改善。(3)经过正畸治疗,咀嚼肌功能得到提高,肌肉活动协调,但唇肌肌电活动无明显变化。

  • 标签: 唇腭裂 反合 形态 功能